《司马光》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司马光》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简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核心学习任务,学习准备,教学课时,课时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4.司马光
【课文简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学情分析】
这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需要通过多读,先熟悉文本,形成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了解。在预习和学习中,还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一起来理解。重点字词通过学生平时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比如看注释、组词、联系生活等,消除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激发起对文言文挑战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学习难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核心学习任务】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学习准备】课件、作业本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重难点】
课时重点:认读“瓮、迸”等生字,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课时难点: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板块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板块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板块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学习活动一: 读一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做一做:完成作业本划停顿的题目。
|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板块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4)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上台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 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板块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2.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3.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 。
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回教室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课时重难点】
课时重点:背诵课文。
课时难点: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板块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块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 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学习活动一: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思考:完成作业本的练习题。 |
板块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交流: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将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板块四: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分层设计
作业内容 | 难易指数 | |
必做题(基础题) | 1. 背诵课文。 | 2星 |
2. 完成课堂作业本。 | 3星 | |
选做题(提升题) |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 | 4星 |
八、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破题,触摸文言趣味,初读,领略文言滋味,再读,习得阅读方法,三读,体味表达特点,背诵,丰富文言语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出示图片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读懂大意,品读课文 感知人物,拓展延伸 阅读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