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一、选择题
第四纪地质时期约从260万年前开始至今,在这段时间板块运动很小,但气候不断变化,冰河期与间冰期交替,且会影响海面高度。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间冰期是两次冰期间气候变暖的时期,读我国江南某三角洲第四纪堆积物剖面图(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堆积物地质年代由老到新排列正确的是( )
A.Q1、Q4、Q3、Q2
B.Q1、Q2、Q3、Q4
C.Q4、Q1、Q2、Q3
D.Q4、Q3、Q2、Q1
2.图中显示,冰期最长的是( )
A.Q2前冰期 B.Q2期冰期
C.Q3前冰期 D.Q3期冰期
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均为沉积岩层,Q4岩层位于底层,形成年代最老,而Q1位于最上层,形成年代最晚,结合选项判断,故选D。第2题,图示Q3堆积物范围最广、海拔最高,而Q3堆积物应该是其之前的冰川带来的,说明在此之前的冰川分布范围最广、海拔最高,则该时期的冰川持续的时间最长,故选C。
“澄江化石地”是我国第一个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例证。下图为全球生物种属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岩石最有可能分布在云南澄江化石地的是( )
A.页岩 B.片麻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4.自然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对自然环境变迁产生影响,图中表明地球物种发生了4次大灭绝,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导致图中4次物种大灭绝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全球气候剧烈变化
B.人类历史上大小规模的战争
C.小行星撞击地球
D.板块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
3.A 4.B 解析:第3题,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页岩是沉积岩,片麻岩是变质岩,花岗岩和玄武岩是岩浆岩。第4题,地质历史上物种的灭绝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气候的剧烈变化、小行星的撞击、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频繁发生都可导致自然环境的突变,物种灭绝。人类出现的历史较晚,比地质历史上物种灭绝时间还要晚。
读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Ⅰ B.冰期Ⅱ
C.冰期Ⅲ D.冰期Ⅳ
6.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陆地总面积较大
5.D 6.D 解析:第5题,气温最低的时期,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所以D正确。第6题,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所以D正确。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 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7、8题。
7.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8.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7.B 8.D 解析:第7题,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即图中的②圈层。第8题,读图可知,五大连池包括了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其中连续且不规则的只有水圈;结合材料可知,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因此其物质运动的能量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 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该过程充分说明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而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2020·济宁模拟)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摄氏度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读下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9、10题。
9.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全球厚度均一
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
10.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9.D 10.A 解析:第9题,岩石圈全球厚度不均,包含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岩石组成,据此分析选D。第10题,根据材料“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据此干热岩应位于地壳中,选A。
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小,南部大
B.中间大,四周小
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
1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岩石圈底部 D.软流层中部
11.C 12.B 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地壳厚度北部大,南部小;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根据图中数值可知,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第12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界面。
二、非选择题
13.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 ℃,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的变化,简述其变化的原因。
(2)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大冰期时,气温接近0℃,不适宜物种生长,物种锐减;间冰期时,气温在15℃左右,气温适宜物种生存,物种迅速增加。第(2)题,获取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资料主要从史料记载、考古发掘等方面获取。
答案:(1)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
(2)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
14.(创新培优题)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结合上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区域认知)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为______,D+E为______,F+G为________。
(3)(地理实践力)请帮助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图例,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4)(综合思维)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第(1)(2)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结合横波只在固态中传播,而纵波在固态、液态、气态都能传播的特点,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3)题,设计好图例后,根据岩石圈范围画出,岩石圈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画图略。第(4)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地幔 地核
(3)画图略。[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5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5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页。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历史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历史与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