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展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 班级 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 |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基本上有了自己的科学思惟方式,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有所了解,并能应用这一方法解决题目。不过,五年级的科学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思想,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观察生活,发现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更要有细心、耐心和恒心。 |
教材分析 | 教科版小学科学是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的。修订后的教科书釆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五年级上册教材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 第一单元,“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査、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
教学目标 | 1.认识光源,了解光源的特点。 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能用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3.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会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 4.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会做棱镜分光实验和色光混合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 5.懂得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 6.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7.探究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8.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些活动对地球有积极的影响,有些是消极影响。 9.会做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及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等模拟实验。 10.知道燃香、水流在一定情况下匀速变化,单摆具有等时性,这些具有周期性运动特点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 11.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12.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体的各种运动。 14.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体内物质的运输。 15.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它们相互配合,指挥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16.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7.身体的一个系统或器官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
教学重难点 | 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认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概念以及特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2.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会做棱镜分光实验和色光混合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 3.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地表形态,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4.探究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5.能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能解释结果并能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6.意识到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7.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懂得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8.知道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
教学措施 | 1.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 4.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5.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
教学时间安排
周 次 | 单 元 | 课 题 | 课 时 | 备 注 |
1 | 第一单元 光 | 1.1.有关光的思考 | 1 | 机动1课时 |
2 |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 1 | ||
2 |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 1 | ||
3 |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 1 | ||
3 | 1.5.认识棱镜 | 1 | ||
4 | 1.6.光的反射现象 | 1 | ||
4 | 1.7.制作一个潜望镜 | 1 | ||
5 | 单元复习与检测 | 1 | ||
6 |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 的变化 | 2.1.地球的表面 | 1 | 机动1课时 |
6 | 2.2.地球的结构 | 1 | ||
7 |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 1 | ||
7 |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 1 | ||
8 | 2.5.风的作用 | 1 | ||
8 | 2.6.水的作用 | 1 | ||
9 |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 1 | ||
9-10 | 单元复习与检测 | 1 | ||
10-11 | 阶段复习 | 阶段复习与检测 | 2 |
|
11 |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 3.1.时间在流逝 | 1 | 机动1课时 |
12 | 3.2.用水计量时间 | 1 | ||
12 | 3.3.我们的水钟 | 1 | ||
13 | 3.4.机械摆钟 | 1 | ||
13 | 3.5.摆的快慢 | 1 | ||
14 | 3.6.制作钟摆 | 1 | ||
14 | 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 1 | ||
15 | 单元复习与检测 | 1 | ||
16 |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 4.1.我们的身体 | 1 | 机动1课时 |
16 | 4.2.身体的运动 | 1 | ||
17 | 4.3.心脏和血液 | 1 | ||
17 | 4.4.身体的“总指挥” | 1 | ||
18 | 4.5.身体的“联络员” | 1 | ||
18 | 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 1 | ||
19 | 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 1 | ||
19-20 | 单元复习与检测 | 1 | ||
20-21 | 期末复习 | 总复习与检测 | 3 |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这是一份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共4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这是一份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含进度表),共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2年级学科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本册综合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