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展开建邺区2021初三一模试卷语文
一、(18分)
1. 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时间 2021年5月2日。
地点 家中。
(一)中午,小伊推开家门,看见妈妈和弟弟小博正坐在餐桌边讨论着什么。
小伊 妈妈,你们在聊什么?
妈妈 今年疫情有所缓解,我们想在暑假去其他省市转转。
小博 姐姐,我和妈妈想去南方玩,正在选地点呢!
小伊 (微微一愣)为什么要去南方啊?
小博 因为南方美啊!那里既有“接天莲叶无穷碧,(1)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明丽,也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的生机。
小伊 (略一思索)我倒是希望能去北方旅行。那里既有“(3)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的苍凉,也有“(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壮阔。特别是敦煌,我对莫高窟的雕像和“飞天”壁画向往已久啦!
妈妈 (笑)看来你们平时的文学积累很丰富嘛!来,先别争了,把桌子收拾一下,等爸爸回来我们就开饭。
小伊 打开电视,电视正在播放节目《舌尖上的敦煌》。
小伊 (兴奋地)真巧!电视上正在介绍敦煌特产李广杏呢!晋朝的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辞官回到苏州。可见,我们想要品尝李广杏的美味,也得像张翰当年那样去原产地才行哦!
小博 你可真是个“吃货”。不过我要反驳你一下:(5)____________________。你看,时代发展了,到原产地品尝李广杏不能作为必去敦煌的理由。
这时,爸爸推门而入,听说了此事。
爸爸 要我说,暑假就去成都,杜甫草堂就在那里。“安得广厦千万间,(6)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诗歌《(7)____________》,它的作者杜甫是我的偶像。
(二)下午,书桌旁,犹不甘心的小伊在电脑上浏览有关敦煌的信息。
小伊 (自言自语)“敦煌研究院”官网上这份宣传海报真有吸引力,不如我也制作一张海报,说服爸爸妈妈改变主意。
妈妈 (端上水果)制作海报?是个好主意!能说说你这份海报的版面准备怎么设计吗?
小伊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 挺吸引人的。要不要妈妈再帮你画点花边点缀点缀?
小伊 别别别,画上花边可就不伦不类了。(调皮地)您还是安静地坐在我边上点缀点缀吧。
妈妈 什么?你说我是花边?
小伊 不是不是。您看,词典上“点缀”有三个解释:一是应景儿、凑数儿,二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三是用来衬托或装饰的东西。您说的“点缀”的意思是(9)________________,我说的“点缀”是指(10)________________。
妈妈 (摸摸小伊的头)你这个调皮鬼。
(三)晚上,家人聚在一起欣赏小伊制作的海报。
爸爸 不错。(11)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爸爸妈妈的假期有限,这次只能去成都了。(括号中填写人物神态)
小博(12)____________________姐姐这么用心,你们再想想吧!(括号中填写人物动作)
爸爸 行,从成都回来以后我们再考虑夫敦煌的事。
【答案】 ①. (1)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 (2)夕日欲颓, ③. 沉鳞竞跃 ④. (3)溪云初起日沉阁 ⑤. (4)大漠孤烟直, ⑥. 长河落日圆 ⑦. (5)例:张翰所在的晋朝,交通不便,运送美食的代价太大,想要品尝美食只能去原产地;而现在物流发达,在家就能品尝各地美食。 ⑧.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⑨.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⑩. (8)例:首先我要用虚化的敦煌莫高窟的全景图片做海报的背景,然后在海报的四角画上四个姿态各异的“飞天”图案,最后在海报的中间涂上一个不规则的赭红色色块,色块上写上白色隶书的标语“千年敦煌,动人流光”。整个海报以赭红和灰红为主色调,搭配淡蓝色和白色。 ⑪. (9)加以衬托或装饰(答“二”亦可) ⑫. (10)应景儿、凑数儿(答“一”亦可) ⑬. (11)例:歉意地笑笑 ⑭. (12)例:拉着爸爸的手
二、(52分)
(一)组合文本阅读(22分)
暑假即将到来,父母请了4天假,一家人开始查询并交流去成都的行程信息。
妈妈关注的资料一:
表1:南京成都航班信息(节选)
航班 | 起飞 | 到达 | 价格 |
东方航空 | 07:50 | 10:25 | ¥2150 |
四川航空 | 13:50 | 16:45 | ¥2360 |
中国国航 | 16:25 | 19:15 | ¥1770 |
表2:南京-成都动车/高铁信息(节选)
车次 | 发车 | 到达 | 价格 |
D23737 | 7:20 | 19:17 | ¥575 |
G1974 | 8:49 | 18:27 | ¥803 |
D953 | 10:16 | 20:58 | ¥575 |
妈妈关注的资料二:
宽窄巷子 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简介:分为宽巷子、窄巷子、井卷子,古香古色,很有老成都的味道。两边的商铺以茶馆、饭店、酒吧为主。 | 春熙路步行街 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简介:成都人悠闲娱乐的集中地,聚集了成都的几大老字号美食店,可以一口气吃遍成都小吃。 |
家中唯一有驾照的爸爸展示了“南京——成都自驾路线图”及相关信息:
从江苏南京到四川成都约1700公里,用时需22小时左右,途经安徽省、湖北省、重庆市,过路费约755元,燃油费约670元。
小伊找到了一张《成都市旅游地图》:
小博则关注了以下信息: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v
3月3日15:53 来自iphone客户端
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开馆啦:2021年3月3日,全首家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正式开馆,并举办了户外开馆仪式。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是全球占地面积最大、科技感最强、互动体验最深入的大熊猫博物馆。开馆后将以沉浸化、互动化的游览体验为参观者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大众对大熊猫在内的各种野生动物的了解,增强大众对生态环境及动物保护的意识。
开馆时间:周二到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场馆地址: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近成都植物园)
2. 小博关注的信息中,“占地面积最大、科技感最强、互动体验最深入”这三个短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 从南京到成都,哪种出行方式最适合小博一家?结合以上材料分析。
4. 综合考虑一家人的需求,结合以上材料,补全旅游攻略。
第一(周一):探访文化古迹
行程规划: 09:00-12:00 (1)______
13:00-16:00武侯祠
16:30—20:00锦里
交通方式:公交/地铁
第二天(周二):亲近自然生态
程规划:08:00-10:00植物园
10:30—14:00 (2)_____
15:30-18:00青城山
交通方式:打车
第三天(周三):(3)_________
行程规划:10:00-14:00春熙路步行街
14:00-16:00茶馆休息
16:00-21:00(4)__________
交通方式:公交专线
5.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成都别称“蓉城”,小博特地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其得名的缘由。
【材料一】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汉朝时,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蓉城”,简称“蓉”。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如果要写成都的秋花,怎么说,都要以木本的芙蓉为首。
成都简称为“蓉”。这个“蓉”,就是芙蓉花的“蓉”,木芙蓉的“蓉”。
有个传说叫“龟画芙蓉”。说的是成都初建城时,地基不稳,屡建屡塌,后来出现一只神龟,在大地上匐行一周,其行迹刚好是一朵芙蓉的图形,人们依此筑城,“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
另一个传说为更多的“蓉城”人接受,叫“芙蓉护城”。说的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国郡孟和为保护城墙,命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每当秋天芙蓉盛开,“四十里芙蓉如锦绣”,满城生光,成都便从此名为“蓉城”。据考,当年的城墙是土城,在雨水淫多的成都,土城易于崩塌,而芙蓉花树地面的部分繁盛茂密,可以遮挡雨水直接冲刷墙土;其根系也很发达,有很好的固土作用。也许嫌这个理由过于实用主义,不太配“蓉城”或芙蓉本身的美丽,成都人更愿意相信,孟昶选择芙蓉防护和妆点成都,与他的王妃花蕊夫人有关。这位夫人喜欢赏花观花,眼见春夏之花短促易凋,便时时敏感伤怀。后来,她在郊游时发现了这傲寒拒霜的芙蓉花,深得安慰。孟昶为讨她欢心,于是在成都遍植芙蓉。
而芙蓉树本身也的确非常美丽。
(选自阿来《草木的理想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有删改)
Q1:两则材料均写了什么内容? Q2:两则材料在详略上各有什么特点? Q3:两则材料分别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
(1)借助上边一组问题,说说上面两则材料的写作目的。
(2)这一组问题对你寻找文段的写作目的有什么帮助?结合材料加以阐释。
【答案】2. 不能调换。三个短语分别介绍大熊猫博物馆的占地面积之大,科技感之强,以及带给观众互动体验之深,依照从浅及深,由表及里,从客观条件到主观体验的逻辑顺序,体现了说明文字的清晰条理,严谨的逻辑,所以不能调换。
3. 最适合小博一家人的出行方式是乘坐D953次列车去成都。这趟列车价格适中,并且出行时间适宜,不需要早起赶车,并且晚上到成都可以去宽窄巷子或者春熙路步行街品味成都小吃。航班出行价格高昂,自驾游出行费用与乘车出行基本一致,但因为只有爸爸有驾照,22小时车程辛苦且有一定危险性,所以航班出行和自驾游出行都不适。
4. ①. (1)杜甫草堂 ②. (2)石象湖 ③. (3)感受多彩生活 ④. (4)宽窄巷子
5. (1)①材料一运用说明,简单的介绍了成都的一些别称。②材料二通过记叙,讲述两个传说,一详一略,主要介绍了成都“蓉城”称呼由来。
(2)问题一引导我准确提取材料的主要内容,了解成都的一些别称以及背后的传说故事;问题二引导我思考两则材料的详略安排,得出文段侧重点是介绍成都别称“蓉城”背后的传说故事,进而借由美好浪漫的故事传说表达对成都以及成都人民的喜爱与赞美;问题三引导我思考两则材料所使用的表达方式的目的,材料一侧重简单介绍成都别称,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成都相关别称,材料二则是将对芙蓉以及成都的喜爱之情蕴含在对美好传说的叙述中,让读者了解别称由来的同时感受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风貌。
(二)现代文阅读(17分)
成都游玩归来,一家人开始查找敦煌的相关资料,为下一场旅行做准备。
重回莫高窟(节选)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黄昏时分去爬三危山。三危山正好面对鸣沙山崖体上的石窟,在那里可以望见整个莫高窟。我第一次看到崖体上的莫高窟的时候,那些密集的洞窟像蜂房一样错落地分布在崖面上,就好像成百上千双眼睛,每一双眼睛里都充满了沧桑和神秘。敦煌的天格外蓝,这种蓝和北京的不同,它更纯粹,更辽阔,更浓烈,不到大漠是不会知道世上有这样幽蓝幽蓝的天空的。我有时候一坐就是半天,太阳还没有落下,月亮就不知不觉升起来了,就能看到日月同辉的景象。
在莫高窟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我常常会想到李商隐的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①夕阳还是那样的夕阳,只是人已不再是昨日之人,有多少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苍茫之中。人其实是很渺小的,人一生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们都只是过客。
初到莫高窟的时候,我常常想,为什么在被世人遗忘的沙漠里会产生如此辉煌的石窟艺术?为什么敦煌仿佛被遗弃在此长达几个世纪?这些由壁画和彩塑营造而成的佛国世界曾经是什么面目?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在这个丝绸之路曾经的重镇,莫高窟担负着什么使命?那些金碧辉煌的壁画和彩塑,究竟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是什么人画的?这些洞窟最初是谁建立的?以后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她又是怎样湮没在了历史的记忆中?一千多年前的画工究竟是怎样一笔一笔创造出这样一片绚烂的佛国世界的?第275窟的那尊坐于双狮座上的交脚弥勒菩萨,半裸上身,三珠宝冠、三角靠背的形制分明是古印度捷陀罗艺术的风格;第272赤足踩莲的胁侍菩萨面相丰圆,胸部夸张,这俨然是古印度的造像艺术风格;第407窟的藻井图案是八瓣重层的大莲花,圆形莲花中心有三只旋转飞奔的兔子,这完竟来自何方?……这些问题索绕在我的心头。
所有种种,都在向我传递着一种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意义非同凡响,这里封存的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奥秘,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和文化的宝库。也许,我倾注一生的时间,也未必能穷尽它的谜底。
(选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②口述、顾春芳撰写,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1版)
[注]①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晚晴》。原诗为: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微弱柔和的夕阳光辉)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诗歌创作背景为:李商隐自公元838年陷入牛李党争,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后离开长安的党争漩涡,跟随郑亚到达桂林当幕僚,得到了精神上的暂时解放。②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
6. 具体分析樊锦诗在莫高窟想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时情感与李商隐创作此诗时情感的异同。
7. 小伊上网预定参观门票时,发现莫高窟的参观时长、参观人数及开放的洞窟数量都是有限制的,她很不能理解。结合选文和链接资料加以分析,为她解惑。
【链接资料一】
莫高窟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这些壁画、彩塑是用泥土、草料、木料、矿物颜料、动物颜胶制作出来的,非常脆弱,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
(选自《我心归处是敦煌》,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1版)
【链接资料二】
大量游客的进入会对窟内环境造成扰动,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行走带起的毛絮、尘土都可能附着在壁画上,进行清理的时候原有的壁画颜料也可能随之掉落,在风沙的磨蚀和灰尘的污染下,久而久之壁画的颜色会慢慢黯淡,直到慢慢消失。
(摘自“中国日报网”)
8.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樊锦诗与莫高窟的缘分始于一连串的发问,我们对名著的阅读也常会从提问开始。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完成下面的语段。
初读《(1)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我曾经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种种,都在向我传递着一种强烈的信息:(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需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不同层次提问:②空格(5)处内容需体现所选名著特色。
【答案】6. 樊锦诗在莫高窟这种自然环境里想起这句诗,有对物是人非的感叹,感慨人类渺小,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并且有对莫高窟宏伟壮阔景色的慨叹赞美之情;诗句意为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诗人也像这小草一样,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晚晴虽短,但作者着重强调“重晚睛”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 ①限制参观时间,人数及开放洞窟数量都是对莫高窟的一种保护。莫高窟神奇瑰丽,是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和文化宝库,所以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所使用的原料都十分脆弱,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并且游客过多会扰动窟内环境,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呆着杂志附着在壁画表面,不利于清洁工作;并且在风沙灰尘的影响下,壁画的颜色也会不断淡化,直到消失。
8. ①. 例:(1)傅雷家书 ②. (2)傅雷当初是怀着何种心情给远方的儿子寄去书信的? ③. (3)傅聪在收到信时是何感想,能否感受到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④. (4)傅雷父子的沟通方式对于我们如今的亲子相处有哪些借鉴意义? ⑤. (5)时代、交流方式也或许有不同,但父子亲情永远是让人最难割舍的。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小伊最终未能订到莫高窟的参观门票,说好的旅行只得取消,她有点沮丧,小博推荐她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
余游幕①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已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③。故④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而自以为妙者,聊⑤以平生所历者记之。
(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中华书局,2018年第1版)
[注]①游幕:飘游不定,担任幕僚。②怡:_______③意:_______④故:_______⑤聊:_______
9. 为文段补全注释。
10. 理解下面句子时,哪些词可以保留?说明理由。
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与滇南耳。
11. 下面哪个词语形容文中的沈复最贴切?写出序号及依据。
A.恃才傲物 B.不随流俗 C.英勇无畏
词语:______ 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
名胜所在,贵乎心得 名胜所在,贵乎心得(行楷)
【答案】9. ①使……愉悦②想法、态度③所以④姑且、暂且
10. 天下、蜀中、黔中、滇南这四个词可以保留。因为“天下”是专有名词,“蜀中”“黔中”“滇南”是地名,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沿用,所以它们可以保留。
11. ①. B ②. 文中写到“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先直接点出沈复喜欢“独出己见”,然后具体用沈复对诗画态度——会刻意追寻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喜恶,表现出他的不随流俗。
12. 名胜所在,贵乎心得
三、(50分)
任选一题写作。
13. 根据要求写作文。
有人认为,不追求结果只注重过程的人是不理智的;也有人认为,不要在意结果,注重过程就好。
看到这段话,你想起小博对你说过,小伊的敦煌之旅未能如愿,有点沮丧。作为好友,请你给小伊写一封信开解她。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例文
享受过程
亲爱的小伊:
你好!
听闻最近你的敦煌之旅未能如愿,心情有点沮丧。我想跟你说,不必在意结果,要学会享受过程。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低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曾几何时,我们总是坚持着“不达目的兮不罢休。”
而今,渐渐长大我们,终于明白了,目的固然要紧,但过程更值得我们去注重。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错的,在这条旅途上,有许许多多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孱孱流水、小桥人家……倘若我们不驻足观看,只是向着前方,一味地前进,即使到达了目的地,也会有茫然若失的感觉。
那么,不如换一种方式,在前进中驻目风景,在驻目风景中前进。即使我们最后可能到达不了目的地,但曾经看过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那种赏心悦目,是一辈子也难以忘却的。过程,对于我们很重要,它遍布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奋斗,却不是每一次都能达到目的,然而每一次都有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去享受,那生活不免多了许多索然无味,于是我们将会沦为过程的奴隶,整天被过程所苦。所以古之英雄墨客,即使身陷困境,也依然享受过程,怡然自乐。如,荆轲刺秦王,犹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曹操兵陷华容,也朗声大笑,轻视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李太白一生不得志,但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且“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们都懂得享受过程,所以不惧困难,终有所成,名传千古。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有偷吃人叁果那么一回,孙悟空偷了三个人叁果,与八戒、沙僧一起分了,每人一个。结果那馋嘴八戒把整个人叁果囫囵吞枣吃了下去,只能看着孙悟空和沙僧一口一口地津津有味地嚼着,直咽口水。若是我们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大可像猪八戒一样,然而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所以还是得一口一口地吃,吃得津津有味,中国的茶道之所以源远流长,不断地发展,就在于一品一尝,于平淡中品尝出滋味,品尝出世道,品尝出人生。
学会享受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生活。在生活中处处享受,做一个幸福的人。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小风
2021年7月15日
14. 根据要求写作文。
妈妈和小伊在商场看到“盲盒”贩售机,小伊很想买一个盲盒。妈妈研究了一会儿说:“盒里的商品是不确定的,万一抽到不喜欢的怎么办?不如我们直接去买一个自己喜欢的。”
这个情景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你就此自拟标题,写了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范文:
挣脱盒中之盲
手指控制着手机屏将朋友圈中纷繁的图片滑过,随之藏匿于脑海的一边。猛然动作停止,眼神驻足在一张照片,画面中的小人有着相同的身型与动作,装点着它们的,却是各不相同的服饰。与之相配的文字,便是“集满的‘盲盒’”。
“盲盒”这个词,以早些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便是“扭蛋”。随着物质生活与技术发展的提高,人民所追求的不再是指尖般大小而又简陋的玩具,审美与眼界的上升促使着此类“盲盒”占据着市场。闲暇之际体验随机性的刺激感与把其当作渲染生活的精美装饰物固然无错,可有人为此花费巨大金额以至自己本身的生活质量有所下滑,这就并不值得了。
驱使着他们做出如此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是激将法下暴发出的极力渴求。“盲盒”的包装上的商品样式多则几十种,客人们看到了心仪的款式便抱着尝试的心态买下,若是不满意就会认为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口中的话是如此,但下一次还是有大概率再次踏足,只为求得心仪的一款。若以不甚恰当的说法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可是当碰上了机遇而买到了想要的,便会萌发出庆幸自己的幸运的自我满足。因而下一次的消费便辗转到另一家,自以为的幸运光环不复存在,又循环到第一种情况。
此外,是永无止境的虚荣。虚荣感是从黑暗的地缝之中钻出,看着他人并无拥有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攀爬出的自得骄傲。当身边好友多次收集的“盲盒”有所重复或并不满意,而展示出自己“藏品”令其惊叹时止不住的喜悦,不就是那份缥缈虚无的所谓荣光吗?甚至那些价格上千的限量款,同样是商家利用着顾客的虚荣心而打下的一手好牌。
“盲盒”是一匹黑布,蒙住盒中商品,又何尝不是无形丝绸在潜意识间层层缠绕、包裹住了人心?“盲”了的是人们那颗随波逐流被肆意操纵的心。
不令心“盲”,只有抑制住自己喜新厌旧的欲望。我曾与朋友闲聊她那全图鉴集满的盲盒,她却说买后不久就失了兴致,不仅占据空间又无时间欣赏,只得在储藏室落灰。而现在奋笔疾书的我面前的笔袋上,挂着一个小小的盲盒玩偶,从买下它到现在过了半年有余,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购买“盲盒”。它伴着我在清早的早自习听着朗朗书声,也陪着我伏在桌案前看华灯初上到灯火俱熄。光影交织的昼夜,它依旧不曾改变,默默陪伴。
“盲盒“似地壳板块碰撞挤压必然冒出的新时代产物之一,但光鲜亮丽过后后定是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结局。可类似不理智的举动,还是会被往后的新事物所激发。我所认为的相对理智,便是可以尝鲜,但定不能为其抛弃自己所持有的思考抉择的能力。
“盲盒”亦盲,而人心不“盲”。
【建邺语文】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建邺语文】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5页。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9页,共120分,答案必须用0,给画线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9页,共120分,答案必须用0,给画线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