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19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19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根据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我国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七人普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直接上报数据,首次实现普查对象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自主填报,强化部门行政记录和电力、手机等大数据应用,提高了普查工作质量和效率。七人普邀请钟南山、姚明担任宣传大使,“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等宣传口号深入人心,加大了宣传力度。七人普坚持依法进行,认真落实普查方案的各项要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追溯和问责机制。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随机抽取141个县的3.2万户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七人普漏登率为0.05%,普查过程严谨规范,普查结果真实可靠。
    图一: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注)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图二: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摘编自《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材料二:
    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常住人口为7461023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1854210人相比,增加2756025人,增长3.84%,年平均增长率为0.38%,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5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7679003人,占50.50%;女性人口为36931232人,占49.5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02,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0.8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5,更加趋向平衡。各地区中,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地区有1个,500万人至1000万人之间的地区有6个,少于500万人的地区有7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地区合计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为59.40%。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要素有效配置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城镇人口为44816486人,占60.07%;乡村人口为29793749人,占39.9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3241158人,乡村人口减少10485133人。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13个百分点,10年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1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5.74个百分点下降到3.82个百分点。
    (摘编自《河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全省常住人口7461万人居全国第六》)
    材料三: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山东省常住人口总量为10152.7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573.4万人,增长5.99%。从人口总量排名看,常住人口总量有所提升。济南常住人口920.2万人,人口总量在全省排名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第5位提升到第4位;青岛常住人口1007.2万人,首次突破千万,排名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第3位提升到第2位。从人口增量看,济南、青岛常住人口十年增加均超百万,两市合计增加244.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增量的42.7%,表明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省大型中心城市,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临沂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地区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全省前五,是国家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被誉为“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货物流资金流也带来了人才流。这次人口普查显示,该市常住人口1101.8万人,稳居全省第一。东营人均GDP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全省最少;但增速较快。主要区域常住人口均保持稳定增长,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增速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区常住人口增速较快,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5个百分点。
    (摘编自《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大型中心城市吸纳能力强人口集聚效应显现》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行人口普查不仅可以查清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情况,还能为政治、经济等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B.我国历次人口普查中,从1982年后,人口年均增长率呈逐步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近些年在逐渐放缓。
    C.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先是快速增长,然后急剧下降,而城镇人口及其比重却在不断增加。
    D.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依法进行等措施有助于普查结果更真实可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北省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总人口性别比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看,这种情况更加平衡,更加合理。
    B.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要素有效配置都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乡村人口减少的根本原因。
    C.货物流和资金流会带来人才流,因此常住人口的数量与地区GDP的总量呈正比,GDP越高,常住人口也就越多。
    D.第七次人口普查与第六次相比,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从结果看,除了一些共同的趋势外,各地也有自己的特点。
    6.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照,在人口发展方面,河北省、山东省与全国具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用具体数据进行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炅,范阳人也。身长七尺余,涉猎书史。天宝六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引为别奏。颜真卿为监察御史,使至陇右,翰尝设宴,真卿谓翰曰:“中丞自郎将授将军,便登节制,后生可畏,得无人乎?”炅时立在阶下,翰指炅曰:“此人后当为节度使矣。”后以陇右破吐蕃跳荡功,累授右领军大将军,赐紫金鱼袋。禄山之乱,选任将帅,领南阳太守。寻而潼关失守,贼使哥舒翰招之,不从。又俾伪将豫州刺史武令珣等攻之,累月不能克。颍川太守来填、襄阳太守魏仲犀合势救之。犀使弟孟驯为将,领兵至明府桥,望贼而走,众遂大败。后令珣死又令田承嗣攻之炅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斗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饿死者相枕藉。炅在南阳一年,救兵不至,昼夜苦战,人相食。至德二年五月十五日,率众持满矢突围而出,投襄阳,田承嗣来追,苦战二日,杀贼甚众,贼又知其决死,遂不敢遇,朝延因除御史大夫、襄阳节度使,时贼志欲南侵江、汉,赖炅奋命扼其冲要,南夏所以保全,十月,王师收两京,承嗣、令珣残军奔于河北,南阳遭大乱之后,距邓州二百里,人烟断绝,遗骸委积于墙堑间。上元二年,为淮西襄阳节度使、邓州刺史。十月,与期方节度使司徒郭子仪、河东节度使大尉李光弼等九节度同围安庆绪于相州。炅领淮西、襄阳节度行营步卒万人、马军三百,以李抱玉为兵马使。炅分界知东面之北。二年六月六日,贼将史思明自范阳来救,战于安阳河北,王师不利,炅中流矢奔退。时诸节度以回纥战败,因而退散,尽弃军粮器械,所过虏掠,炅兵士剽夺尤甚,人因惊怨。五日,至新郑县,闻郭子仪已整众屯谷水,李光弼还太原,炅忧惧,仰药而卒。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六十四,鲁炅》,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令珣死/又令田承嗣攻之炅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斗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饿死者相枕藉
    B.后令珣死/又令田承嗣攻之/炅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斗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饿死者相枕藉
    C.后令珣死/又令田承嗣攻之/炅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斗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饿死者相枕藉
    D.后令珣死/又令田承嗣攻之/炅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斗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饿死者相枕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古官名,唐睿宗时在边疆始设,玄宗后遍设国内。总揽数州的军、民、财政,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元代时废除。
    B.紫金鱼袋,是唐代后出现的官服装饰,用以盛鲤鱼状金符。唐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五品以上官员佩银鱼袋。六品以下无鱼袋。
    C.除,与“拜”一样,都是授予官职之意,有时也可表示贬职。李密《陈情表》中“除臣冼马”中的“除”与本文中的“除”同义。
    D.河北,在古文中,“江”、“河”都有特指,“江”一般特指“长江”,“河”一般特指“黄河”。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炅身材魁梧,深得器重。曾经受到哥舒翰的赏识,被任命为别奏,在颜真卿询问年轻人中的翘楚时,哥舒翰更预言他将成为节度使。
    B.鲁炅颇有谋略,忠诚有节。在安史之乱中,敌军派哥舒翰招降,他也没有屈服,在被围困一年多中,食尽援绝,他依然坚守没有投降。
    C.鲁炅英勇无惧,战功显赫。固守南阳时,遭到武令珣和田承嗣的攻击,因援兵不至而退至南夏,杀敌众多,视死如归,敌军不敢相逼。
    D.鲁炅平乱有功,治军无方。他帮助王师平定叛乱,守住了南夏。但后来与史思明在安阳河北大战,失败逃跑,其军队对百姓大肆掠夺。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俾伪将豫州刺史武令珣等攻之,累月不能克。
    (2)时贼志欲南侵江、汉,赖炅奋命扼其冲要,南夏所以保全。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1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五、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衬托出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其一)》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形象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边塞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典故写出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及对世事变迁、人事皆非的感慨。
    (6)《观刈麦》中叙写了割麦者的辛苦劳碌和拾麦者的心酸苦楚,而作为朝中官员的自己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自身的愧疚。
    (7)《渔家傲》中描写边城冷落荒凉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让使我们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的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行人步履艰难、抚胸叹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浑然一体的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选择题
    1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5.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申之以孝悌之义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箕踞以骂曰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与郑人盟    ⑥则秦未可亲也  ⑦函封之        ⑧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⑨群臣怪之    ⑩吾得兄事之   ⑪火尚足以明也   ⑫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④⑤/②⑦/③⑫/⑥⑩⑪/⑧⑨B.①④⑤⑫//②⑦⑩/③/⑥⑪/⑧⑨
    C.①⑤⑫/②⑦⑩/③/⑥⑪/④⑧⑨D.①⑤⑫/②⑦/③/⑥⑩⑪/④⑧⑨
    17.下列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B.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大王来何操   剑长,操其室D.沛公安在         君安与项伯有故
    18.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树之以桑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⑥斧斤以时入山林
    ⑦未之有也                  ⑧群臣侍殿上者          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⑩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⑫不然,籍何以至此
    A.①②④⑪/③⑥/⑤⑧/⑦⑫/⑨⑩B.①②⑥⑪/③④/⑤⑦/⑧⑫/⑨⑩
    C.①②⑨⑪/③④/⑤⑧/⑦⑫/⑥/⑩D.①②⑨⑪/③⑥/⑤⑧/⑦⑫//④⑩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②亦去之   离开    ③进兵北略地   夺取
    ④秦之遇将军  遇见   ⑤人不敢与忤视  逆   ⑥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预料
    ⑦持千金之资币物  钱币   ⑧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现   ⑨亡去不义   死亡
    ⑩沛公则置车骑  丢弃   ⑪列作其次  次序   ⑫向之所欣  从前
    A.①②④B.②③⑦C.⑧⑪⑫D.⑤⑥⑩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礼”的基因世代相承。近年来,一系列失“礼”少“德”的行为和现象,不时冲击着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认知。             ,部分国人的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代进步同频,导致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并没有摆好权利和义务的天平。高铁吸烟、抢夺方向盘、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等消息仍             ,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与物质水平芝麻开花节花高媲美,我们的精神文明同样“水涨船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中国曾是世界上最             文明礼仪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             的一个标识就是“礼仪之邦”。这个标识是我们未来不会偏离的方向。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毋庸讳言   少见多怪   推重   必不可少
    B.毋庸讳言   屡见不鲜   推崇   不可或缺
    C.毋庸置疑   少见多怪   推重   不可或缺
    D.毋庸置疑   屡见不鲜   推崇   必不可少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展的时代、富足的生活、进步的法治,是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B.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彰显和维护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富足、法治在进步,奠定了影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坚实基础
    D.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为彰显和维护个人会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B.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C.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D.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不断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八、语言表达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日,在我国国花评选投票活动中,牡丹获得了近80%的选票。______,有多方面的原因。____,不是外来物种,栽培历史悠久,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其次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____,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更重要的是形成的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可以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
    2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6月15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所谓两网融合,就是把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大体系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其中,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座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是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它于近日建成投运,每天可处置70吨再生资源,它将对嘉定区全品类可回收物“兜底”回收处理。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运到这里的垃圾被送到分拣车间,根据类别不同,会进入对应的操作间,由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分类。“比如,废弃塑料瓶会去掉标签和瓶盖,再进行打包;废纸会分成硬板纸、报纸、书本等等,由全自动打包机进行压缩,放入堆垛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答案以及解析

    1.C
    2.B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错。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可见“扬杜抑李”的现象,把意识形态作为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都说明评论者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错,原文第四段说“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文章只是列举了马克思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也提到了黑格尔的文学评论理论,但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表述不完整,原文第一段有“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可见作者的文本意图还应包括显现自我生活的经验;
    B.“此时读者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错,原文第二段有“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原文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之后,作者就不再控制和改变文学文本中的意图;
    C.“不是对作者的认知”错,从原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可以看出也包含对作者的认知。
    故选D。
    4.C
    5.D
    6.①人口数量整体上都呈增长趋势。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全国增长5.38%,河北省增长3.84%,山东省增长5.9%。②城镇化趋势明显。从全国来看,2020年,城镇化人口比重占63.89%,比十年前增长了14.21%,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13个百分点,山东省主要城市常住人口增幅明显,部分城市增加超百万。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我国农村人口先是快速增长,然后急剧下降”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图表二可知,1953—1964年间增长缓慢,1982—1990年间增长缓慢,1990—2000年间下降缓慢,所有选项中的“快速增长”“急剧下降”分析错误。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种情况更加平衡,更加合理”错误。根据原文“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02,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0.8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5,更加趋向平衡”,可知“更加趋向平衡”的是指总人口性别比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而言的,而选项中的“这种情况”是指“河北省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和总人口性别比”,扩大了范围。
    B.“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乡村人口减少的根本原因”错误。根据原文“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要素有效配置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体现……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3241158人,乡村人口减少10485133人”,原文只谈论了城镇人口增加和乡村人口减少的情况,并没有分析城镇化的发展是乡村人口减少的根本原因,选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C.“因此常住人口的数量与地区GDP的总量呈正比,GDP越高,常住人口也就越多”错误。根据原文“东营人均GDP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全省最少;但增速较快”,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常住人口的数量与地区GDP的总量呈正比,也不是所有地区GDP越高,常住人口也就越多。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常住人口为7461023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1854210人相比,增加2756025人,增长3.84%,年平均增长率为0.38%”“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山东省常住人口总量为10152.7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573.4万人,增长5.99%”,可知全国和河北省、山东省的人口数量整体上都呈增长趋势。
    根据材料一的图表二可知1953年以来全国城镇人口及其比重在不断增加,2020年,城镇化人口比重占63.89%,2010年城镇化人口比重占49.68%,比十年前增长了14.21%,;根据材料二“(河北)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城镇人口为44816486人,占60.07%;乡村人口为29793749人,占39.9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3241158人,乡村人口减少10485133人。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13个百分点”,根据材料三“从人口增量看,济南、青岛常住人口十年增加均超百万,两市合计增加244.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增量的42.7%,表明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省大型中心城市,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可知全国和河北省、山东省的城镇化趋势明显。
    7.D
    8.C
    9.C
    10.(1)(叛军)又让伪将(或翻译为:敌军将领)豫州刺史武令珣等人攻打他,连续几个月都不能攻克(南阳)。
    (2)当时贼人打算南下侵犯江、汉一带,幸亏鲁炅拼命扼守当地要塞,南夏才得以被保全。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炅城中食尽”,“炅城中”作“食”的定语,“食”作主语,“尽”作谓语,句意表达完整,前后分别断开,排除ABC。
    句子翻译为:后来令珣去世,又派田承嗣攻打他,鲁炅城中粮食用尽,就煮牛皮筋角来吃,每斗米卖到了四五十千钱,有价格却没米,饿死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有时也可表示贬职”错。除,与“拜”一样,都是授予官职之意,没有贬职之意。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援兵不至而退至南夏”错。因援兵不至而退至南夏。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俾”,使;“伪将”,叛乱头目;“累月”,几个月;“克”,攻克。
    (2)“南”,向南;“赖”,依赖、依靠;“冲要”,要害之地。
    参考译文:
    鲁炅,是范阳人。身高七尺多,略知经书和史籍。天宝六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举他为别奏。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出使到了陇右,哥舒翰曾经设宴,颜真卿对哥舒翰说:“中丞从郎将授任将军,(短时间)便升任节制,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恐怕会(没有)人(比你厉害)吧?”鲁炅当时站在台阶下面,哥舒翰指着鲁炅说:“这个人以后可以做节度使。”后来凭借陇右打败吐蕃跳荡的功劳,多次升迁至右领军大将军,皇帝赐予紫金鱼袋。安禄山反叛后,鲁炅被选拔任命为将帅,兼任南阳太守。不久潼关失守,叛贼指使哥舒翰招降鲁炅,鲁炅不依从。敌人派叛乱头目豫州刺史武令珣等进攻他,好几个月也不能攻克。颍川太守来填、襄阳太守魏仲犀合军援助鲁炅。魏仲犀让弟弟魏孟驯担任将军,率兵到达明府桥,但他们望见叛军就逃跑了,士众于是大败。后来令珣去世,又派田承嗣攻打他,鲁炅城中粮食用尽,就煮牛皮筋角来吃,每斗米卖到了四五十千钱,有价格却没米,饿死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鲁炅在南阳一年,救兵不来,日夜作战,(粮食缺乏)甚至以人为食。至德二年五月十五日,鲁炅率军带箭突围而出,投奔襄阳。田承嗣尾随追击,鲁炅拼死战斗了两天,杀死俘虏很多敌人。贼人知道他决一死战,于是不敢紧逼,朝廷于是授任他为御史大夫、襄阳节度使,当初,叛军立志想要向南入侵江、汉一带,全靠鲁炅奋力守住了要道,因此南夏得以保全。十月,王师收复两京,承嗣、令珣率领残军逃到黄河以北,南阳遭逢大乱之后,距邓州二百里以内的地方,人烟断绝,遗骸堆积在墙堑之间。上元二年,鲁炅担任淮西襄阳节度使、邓州刺史。十月,与北方节度使司徒郭子仪、河东节度使太尉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在相州共同包围了安庆绪。炅率领淮西、襄阳节度行营步卒万人、马军三百,让李抱玉担任兵马使。鲁炅分界掌管东面之北。二年六月六日,贼首史思明从范阳前来救援,在安阳河北作战,朝廷军队不利,鲁炅身中流箭败退。当时各节度因为回纥战败,所以溃散离去,丢弃所有的军粮器械,并抢劫路过地区,而鲁炅的军队尤其抢得厉害,人们于是惊慌怨恨。五日,到达新郑县,听说郭子仪军队驻扎在谷水,李光弼回到太原,鲁炅羞愧担心,就服毒自杀。
    11.C
    12.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②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枪的思家之念。③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
    【解析】
    11.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的综合能力。
    C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错误。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
    故选C。
    12.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题干问的是“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需要结合下阕内容分析抒情方法。
    结合“笳声”“夜”“空城”等分析,借景抒情,所写之景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引发其思乡之情。“秋梦不归家”是抒情,是感叹,直抒胸臆,道出了深蕴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是写眼前实景,诗人“归家”而不得,希冀于梦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残灯”独坐了。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是词人心碎的隐喻。以景结情,思家之愁越来越浓。最后得出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呜咽的笳声,空寂的城池,无边的黑夜使词人倍感孤寂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②直抒胸臆:用不得归家的秋梦直接表达深沉悲怆的思家之情。③以景结情(哀景写哀情、衬托):词尾以景代情作结,使读者通过灯花纷落的残灯,可以想见词人在漫漫长夜里,归梦不成、辗转难眠的思乡浓愁。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容易写错的字有:“阙”“候”“箸”“阑”“柯”“晏”“嶂”“扪”“胁”“膺”。
    1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无”通“毋”,不要。
    B.“卒”通“猝”,突然。
    C.无通假字。
    D.“涂”通“途”,指道路。
    故选C。
    1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B.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没有钱财。
    D.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一,数字。
    故选C。
    1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句意为“晋军驻扎在函陵”。
    ②箕,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簸箕一样叉开两腿。句意为“像簸箕一样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骂道”。
    ③“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处。句意为“越过别国而以远地为自己的边邑”。
    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句意为“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
    ⑤“盟”,名词活用为动词,结盟。句意为“和郑国结盟了”。
    ⑥“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亲近。句意为“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⑦“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句意为“用匣子盛装”。
    ⑧“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了。句意为“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
    ⑨“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句意为“大臣们感觉很奇怪”。
    ⑩“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我会像对待兄长那样招待”。
    ⑪“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句意为“火还完全可以用来照明”。
    ⑫“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句意为“唐代的和尚慧褒起初在它的山脚下筑舍定居”。
    ①④⑤⑫名词作动词,②⑦⑩名词作状语,③形容词作名词,⑥⑪形容词作动词,⑧⑨形容词意动。
    故选B。
    1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语气副词,委婉商量,还是;“其”,反问语气副词,难道。
    B.“诚”,连词,果真、假如;“诚”,副词,确实。
    C.“操”均为动词,拿着、握着。
    D.“安”,疑问代词,哪里;“安”,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
    故选C。
    18.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不同句式及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
    ③被动句,标志为“为”。
    ④被动句,标志为“见”。
    ⑤定语后置句,标志为“者”,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⑥省略句,正常表达为:斧斤以时入于山林。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侍(于)殿上群臣。也是省略句。
    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
    ⑩判断句,“也”为标志。
    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⑫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然,籍以何至此。
    ①②⑨⑪状语后置句,③④被动句,⑤⑧定语后置句,⑦⑫宾语前置句,⑥省略句,⑩判断句。
    故选C。
    19.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④句意:秦国对待将军。“遇”,对待。
    ⑦句意: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⑧句意: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发”,打开。
    ⑨句意: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亡”,逃跑。
    ⑪句意: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综上,④⑦⑧⑨⑪错误,①②③⑤⑥⑩⑫正确。
    故选D。
    20.B
    21.D
    22.A
    【解析】
    20.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第一空,“毋庸讳言”意思是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意思是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没有怀疑的余地。根据语境,此处强调不必隐瞒“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的事实,应选“毋庸讳言”。
    第二空,“屡见不鲜”意思是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少见多怪”意思是由于见闻少,遇见平常的事情也感到奇怪。根据语境“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应选“屡见不鲜”。
    第三空,“推崇”意思是十分推重,侧重对地位的重视;“推重”意思是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以很高的评价,侧重对才能的重视。与“文明礼仪”相搭配应选“推崇”。
    第四空,“不可或缺”意思是不能有一点点缺失;“必不可少”意思是绝对需要的或者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的,语义过重。根据“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与“礼仪之邦”之间的关系,应选“不可或缺”。
    故选B。
    21.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发展的时代、富足的生活、进步的法治”语序不当,应为“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排除A项;“为……奠定基础”为固定结构,排除BC。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画线句有3处语病,一是“传承”和“弘扬”逻辑错误,应该先“传承”后“弘扬”;二是“推动”缺乏宾语,可在后面加上“建设”;三是“洗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搭配不当,应改为“荡涤”。
    故选A。
    【点睛】
    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3.①牡丹在投票中居于首位(牡丹在投票中大幅领先)②首先牡丹是中国本土花卉(首先牡丹是中国固有的花卉、首先牡丹起源于中国)③也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详解】
    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要把握整个语段的话题,分析前后内容的暗示和限制。第一空要对应前面的“在我国国花评选投票活动中,牡丹获得了近80%的选票”,内容要扣住话题——牡丹在投票中获胜的原因。第二空内容要对应后面的“不是外来物种”,逻辑上要写出“首先”。第三空要与后面“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对应,逻辑上要注意前面的“不仅”的提示。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4.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并于嘉定区马陆镇建成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新闻类语段压缩,先看导语,提取主要事件,“2019年6月15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主要事件即“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
    再看内容,第二句是介绍“两网融合”的概念,不是重要信息,可省略。
    第三句是“两网融合”的必须环节,即“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第四句介绍该中“位于嘉定区马陆镇”,这两个信息可融合归纳,并因其是“必须环节”,是关键信息,不能省略。
    第五句介绍集散中心的工作程序,太过繁琐,不是关键信息。
    第六句是介绍“两网融合”的作用,“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这是关键信息,不能省略。
    最终缩写为: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并于嘉定区马陆镇建成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