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展开湖丽衢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2021.11)
1.B【 A副(fù);C塞(sè);D“滕”改为“腾”】
2.C(诚然:固然,引起下文的转折。此处无转折关系,应该是“其实”)
3.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4.A(B成分残缺,“设计了……吉祥物形象”的主语应为“全运会设计团队”;C“印刷文件、布告、宣传品”内容有交叉;D语序不当,应该是“系统元件只有足够小”)
5.D
6.(1)示例:灶头文化进课堂引发热议
(评分标准:“灶头文化”1分,“进课堂”或“引发热议”1分,原材料有正反两方面观点,标题应是客观概述,如答“弘扬灶头文化,呼唤传统回归”只能给1分)
(2)示例:灶头文化应被倡导进入中学课堂。首先,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民俗文化进课堂可以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基础教育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再次,虽然我们的生活正在不断改善,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过去的生活习惯。民俗体现着中华文明5000年的智慧,时代越是发展,传统越应被铭记。
(评分标准:就灶头文化进入中学课堂进行评述,要求观点鲜明,至少两点理由。持反对意见亦可)
7.D(A“新世纪以来”无中生有;B因果倒置;C“更会”过于绝对,偷换了“增长”的主语)
8.B(“推高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无中生有,原文“相反它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9.①市场机制:绿色技术不能使创新者获得全部效益,创新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②市场主体:会从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无法兼顾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4分,每点2分)
10.诧异—震惊—反感—好奇—戒备(任选四个,顺序不能颠倒,词语意思相近即可)
11.①父亲生病使“我”“大姐”“堂弟”“高参”聚集在同一场景,起着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高参”得罪不起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能量巨大、令人恐惧。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父亲对“高参”的沉默与对子女的反复告诫,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6分,每点2分)
12.把农村妇女身份与政治性话语口吻、近乎文盲与乡村知识分子(1分)、口语与书面语联系在一起(1分),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带来了陌生化与极具冲击性的审美效果(1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1分)。
13.①高参,即高级参谋,覃桂英以此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包装和营销自己;猪大自肥,暗合了覃桂英借网络扩大影响力并牟取利益的心理。②作者借这两个微信名,暗示了覃桂英贪财自利、狂妄庸俗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讽刺。③表达了作者对当前互联网生态的担忧。(6分,每点2分)
14.B(验证,查验)
15.B(均为取独。A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修饰;C副词,表判断/连词,表顺承;D连词,尚且/副词,暂且)
16.C(“君主崇尚俭朴,就能去掉败坏风气的‘败类’”错)
17.陈友谅之父好衣褐/破蕲/不杀衣褐者/有洛之贾在蕲/以褐得免/归而终身衣褐/乡人皆效之(3分,错1处扣0.5分)
18.(1)百姓追求奢侈,就像水流下沟壑,怎么能倒着流回去呢?
(趋:追求/下:名作动,流下/何以……乎:反问句。这三处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虽然人心有顺从、违逆、刚强、柔弱(等)不同,内心的情感却是一致的。
(虽:虽然;顺逆刚柔:顺从、违逆、刚强、柔弱;一:一致。这三处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9.归人/晋国归人;汉使 (2分,每处1分)
20.①柳诗前两句实写河阳桥畔送别友人的场景,第三句以“若”字转入虚景,想象友人在风雨中驱马千里远行的情景,由实入虚,情感由惜别转为对朋友的牵挂。(3分)
②王诗以汉将军讨伐匈奴的典故开篇,表达对友人一腔豪情的赞美;第三句以“遥知”一词转入虚写友人在萧关见到的悲凉景象,情感转为对友人从军远行的担忧。(3分)
21.(1)修饰或外在文饰;虚假的言辞。(2分,每点1分,第二空填与“实际行动”相对,言之成理即可,如“虚情假意”等)
(2)参考示例: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分,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22.①君子犯了过错会以实际行动来承认错误,改正错误;(1分)②君子会心怀诚意,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2分)(第二点扣住第一则材料中“质”的含义展开即可)
23.(1)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2)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3)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4)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5)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24.作文评分标准:基准分43分。
本题论题范围已经预置,从审题的角度,我们关注考生作文中以下几点:
(1)是否紧紧围绕着“贴标签”展开。
(2)对“贴标签”有多角度、思辨性思考。
从审题角度,给出如下标准:
第一档(52-60),紧扣“贴标签”,很好地体现考生的体验和思考的逻辑性,且有一定深度。
第二档(46-51),扣住“贴标签”,较好体现了考生的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第三档(36-45),有体现“贴标签”,有体验和思考,但不深入。
第四档(36-21),虽然扣住材料,但基本没有体验和思考,或泛泛而谈。
第五档(20分以下),离题作文。完全属于套作、抄袭或者是自说自话,完全脱离作文题提供的语境,不涉及题目所给的材料内容。
(3)立意角度:①世界复杂多变,“贴标签”有助于快速把握生活,增加控制感与安全感;
②关注生活细节可以提高共情力,警惕“贴标签”;
③既要借助标签又要警惕标签化。
【参考译文】
孙子问唐子道:“圣人对于天下,会遵循什么方法去治理呢?”唐子道:“不要设立教官,不要设立法律,使百姓一天天遵循着善的原则却没有任何察觉。”孙子道:“请让我听听那治天下的关键。”唐子道:“大概就是尚朴吧!朴是天地的始气,在万物中是萌芽(阶段),在四时中属于春天,在人生中是婴孩(阶段),在国家是国运将兴的时候。奢是天地的中气,在万物中是茂盛(阶段),在四时中属于秋天,在人生中是老而多欲望之时,在国家是即将灭亡的时候。圣人抓住风化的机枢来感化天下,那道理在于除掉奢侈,保持朴实。
孙子道:“百姓追求奢侈,像水流下沟壑,怎么能倒着流回去呢?”答道:“请查验从前遗下的事迹:从前,秦朝奢侈,汉朝朴实,等到天下太平,世上具有忠厚品行的就多了;隋朝奢侈,唐朝朴实,等到天下太平,绵绣之类就没有用处。汉唐两代的君主,没有听闻过尧舜的大道,和他们的将相一样发迹于微贱,看出亡国的弊害,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有处于田舍的姿态,(结果)百姓就这样受到了感化。难道只是天下的君王(有这样的榜样作用)呢?卿大夫也有的。荆楚的人喜欢炫耀服装,有一个做太仆的,喜欢黑布,一乡的人都效仿他。绸缎不进境内,染工就搬到远地去。楚地崇尚黑布,那是太仆(感化下)做到的。难道只是卿大夫(有这样的榜样作用)吗?平民也有的。元末陈友谅的父亲喜欢穿粗布短衣,他攻克蕲州的时候,就不杀穿粗布短衣的。有洛阳的商人在蕲州,因为穿着粗布短衣免于一死,回去后终生穿粗布短衣,一乡的人都效仿他。绸缎不进境内,染工就搬到远地去。洛阳人崇尚粗布短衣,那是商人(感化下)做到的。绸缎,是贵重的衣服;布褐,是卑贱的衣服。尊重贵重的,看轻卑贱的,是人的常情。有名望的人反过来,能够使得一乡的人尊重他们曾经以为卑贱的,看轻他们曾经以为贵重的。大概风俗改变人就像这样的神妙吧。洛阳的商人尚且有这样的引领作用,何况太仆呢!何况大国的君王呢!
孙子道:“冒昧地问问践行它的方法!”答道:“先从贵人开始,去掉败类,可以践行了。”“先从贵人开始是怎样的?”答道:“去掉珠玉,烧掉貂皮锦饰,减少嫔妃御从,远离优伶及谄媚的人,使宫室低矮,废掉苑囿,去掉怪异的东西,拒绝异样的进贡。君主能够俭朴之后,其次推及到皇亲国戚,其次推及到大臣,其次推及到百官,没有敢不遵照的。”“怎样去除败类?”答道:“喜欢名誉的,没有才学,人家却称赞他的才学;没有德行,人家却称赞他的德行;使人花言巧语,假装和善,做出好看的样子,谄媚人家来迎合别人,却失掉了忠信的实情,这是一种败类。多话的人,用空谈议论来伤害治理,用文词来掩饰大道,使人崇尚浮夸丧失本真。这又是一种败类。这两种人是表示虚假的旗帜,雕除朴实的刀刃。《诗经》上有句话:‘大风疾吹呼呼响,贪利败类有一帮。’所以善于从政治理的人,一定先要除掉那败类。”
孙子道:“起初我以为天下是难治理的,现在才知道天下是不难治理的。如果洞悉它的情形,没有不可以做到的。唐子道:“天地虽大,它的道理只在于人;养育人的方面虽然很多,那根本只在于人心;人心虽是不同,它表现出来的也只有情感。虽然人心有顺从、违逆、刚强、柔弱(等)不同,内心的情感却是一致的。
2023届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PDF版: 这是一份2023届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PDF版,文件包含2023届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pdf、2023届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PDF版): 这是一份2023届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PDF版),共14页。
2022届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 这是一份2022届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