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01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02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语句倒装处要停顿,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阅读专题
    苏州市高新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9题。(9分)
    ①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临运河……②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冲要之所。舟行履驰,蝉联蚁接,昼夜靡间。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冠桦皮冠,著木屐,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寺当山水之间,③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自唐历五代及宋与元,寺凡几兴废,碑刻澌泯无考。
    (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节录,有改编)
    7.文中第①处画线句的正确断句一项应为(▲)(2分)
    A.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
    B.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
    C.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
    D.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
    8.请将第②③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冲要之所。

    ⑵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

    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结合上面的语段,请探究苏州旅游文化的优势。(3分)
    材料一: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 材料二:
    寺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颂于东瀛。凡日本文墨之士,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清·俞樾《新修寒山寺记》节录,有改编)


    (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

    【分析】译文:
          出阊门向西不到十里,即枫桥,桥的南面距离很近就是寒山寺。靠近运河……(运河)向北通到京口,向南通到武林,是交通要道。船行如人步行,连续不断像蚂蚁般往来,昼夜不停。唐元和年间,有个叫寒山子的人……戴着桦皮帽子,脚穿木鞋,披着蓝缕衣,疯疯癫癫,谈笑镇定自如,手无缚鸡之力来这里居住。寻游天台寒岩间,与拾得、丰干为友,最终隐入岩石而离开。著名禅师希迁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寒山寺当山水之间,不是很幽僻,来游玩的人不间断。自唐历五代及宋与元,寒山寺总共几兴废,碑刻消失无从考证。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题时需要先将句子进行翻译,在结合语言习惯进行断句。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出阊门向西不到十里,即枫桥,桥的南面距离很近就是寒山寺。故停顿应为: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抵,到。为,是。句意:(运河)向北通到京口/镇江,向南通到武林/杭州,是交通要道。
    ②重点字词:甚,很。幽邃,幽深。虚,空。句意:寒山寺在山水之间,不是很幽僻来游玩的人不间断。
    (3)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能力。文言文可概括出景点串联,旅游资源丰富,材料一二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有世界影响力。
    答案:
    (1)D
    (2)①(运河)向北通到京口,向南通到武林,是交通要道。
    ②不是很幽僻来游玩的人不间断
    (3)①景点串联,旅游资源丰富,如寒山寺周边还有门、枫桥、大运河等②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如寒山寺有命名故事,有《枫桥夜泊》诗等。③有世界影响力,如张继诗传遍日本。
    【点评】句子划分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苏州市相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3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毎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远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黄牛如故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10.【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3分)
    11.【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即使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句意: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解释正确。
    B.句意:也不如它快。解释正确。
    C.句意:经过黄牛山下。解释正确。
    D.句意:还能看到这块奇岩。犹:还。解释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自”,从;第二个“自”,如果。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个“绝”,极;第二个“绝”,尽,穷尽。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两个“虽”都指即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第一个“故”,所以;第二个“故”,原来的。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清,水清;峻,山高;良,确实。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②句中重点词有:色,形状;如,像;负,背。句意为: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甲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甲文内容,从“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可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湍急。
    第二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甲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乙文内容,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中可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纡回(深)。
    第三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写作手法即可。两文没有直接描写水的湍急和纡回,而是通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朝发黄牛,暮宿黄牛”,来描写的,属于侧面描写。
    (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主要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结合乙文内容可知,主要描写了黄牛滩的水纡回的特点,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答案:
    (1)D
    (2)C
    (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②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4)湍急;纡回(深);侧面。
    (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故:
    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余虽愚(所以,因此)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苏州市吴中、吴江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7~11题。(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专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狼鸟乱鸣;夕日欲颁,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婴婴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叫无绝。鸢飞庆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②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②,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⑥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气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去。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选自曾巩《醒心亭④记》)
    [注]①作州:任知州。②滋:生。③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④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
    7.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2分)(   )
    A.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猿则百叫无绝(三峡》)
    C.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8.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主要原因是康乐以来人们醉心名利,无心欣赏山川之美。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狼声,[甲]文借猿声表现山川之生机和活力,[乙]文借猿声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C.三篇文章都有山水游记的特征,[甲][乙]两文是书信中截取的部分,表面写景,实则向朋友传达情感。
    D.欧阳修做知州期间,造了“丰乐亭”和“醒心亭”,这些亭名本身就寄寓了欧阳修的理想和情怀。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

    10.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川之美,试从写作手法和结构中选择一个角度具体分析两文的共同点。(3分)

    11.[乙][丙]两文都写了作者观赏美景后产生了“忘归”之情,试分析两位作者“忘归”之情产生的原因。(4分)
    【分析】【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水都是淡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绝:独一无二/绝:停止,消失;
    B.上:向上/上:上面;
    C.奔:飞奔的马/奔:飞奔的马;
    D.之:的/之:代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CD.正确;
    B.有误,【乙】文写猿声,是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令人神往。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或,有时。且,并且。句意: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要登上醉心亭眺望。
    ②重点词:于,在。名,命名。句意: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或结构特点的比较阅读能力。从写景手法上看:【甲】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态描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动态描写。【乙】文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是静态描写,“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动态描写,所以,两文写景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从结构上看:【甲】文中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写山水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乙】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山水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所以,两文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从【乙】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知道,作者忘返的原因是他被天下独绝的奇怪山异水所陶醉,同时又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从【丙】文“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可以知道,作者因为“丰乐”情怀而忘归,因喝醉了酒劳累了的人,一到醒心亭风景,无不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加想久留而忘了回去。
    答案:
    (1)C
    (2)B
    (3)①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要登上醉心亭眺望。
    ②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
    (4)从写景手法上看:【甲】文写“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乙】文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文写景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从结构上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甲】文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乙】文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乙】文忘返的原因是作者被天下独绝的奇怪山异水所陶醉,同时又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丙】文因为“丰乐”情怀而忘归,因喝醉了酒劳累了的人,一到醒心亭风景,无不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加想久留而忘了回去。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苏州市姑苏区五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6-9。(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③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④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洒,食馀甘⑤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③殆:大概,差不多。④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⑤馀甘:即橄榄。
    6.对于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是( )。(2分)
    A月色入户 户:门
    B怀民亦未寝 寝:睡
    C循山而东 东:东面
    D顾影颓然 然:……的样子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8.《诗经·大雅·抑》说到“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及“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比喻的运用,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苏轼的比喻就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文采斐然,请你结合乙文具体语句来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
    9.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请你说说甲乙两文透过月夜景物的描绘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分析】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山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微偏北的地方,有大约一百丈高的瀑布。山路曲折了八九处,每个曲折的地方就有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原路返回,看着山中燃烧的火一般的夕阳,上上下下地越过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用船桨击打起朵朵浪花,玉盘似的月影倒映着晶莹的浪珠,真可以捧起来玩赏了。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煮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我精神振作不起来,再也睡不着觉。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老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沿着山向东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句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②中重点词语有:甚,很;殆,大概;句意为: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抓住相关语句,结合题干“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来谈即可。例如:“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把悬瀑倾泻比作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突出了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语段内容,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游白水书付过》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
    (1)C
    (2)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②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3)示例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把悬瀑倾泻比作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突出了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
    示例2:“掬弄珠璧”四个字,把那江月倒映水中的美丽姿态和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优雅情趣都表现得跃然纸上。
    (4)甲文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和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苏州市高新区苏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7.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良月嘉夜 良多趣味 (《三峡》)
    B. 归舍已三鼓矣 转转不已(《河中石兽》)
    C. 盖自笑也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D 欣然从之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②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9. 苏轼“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7. C 8. ①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②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9. 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繁荣景象、祥和风俗而悠然自得,乐而忘返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由此可见,苏轼具有身处逆境却能随遇而安,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好/甚,很;
    B.已经/停止;
    C.大概是;
    D.……的样子/然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意为: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良,好;一,一起;出,出去。
    ②句意为: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杖,拐杖;孰,什么;为,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和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中可知,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繁荣景象、祥和风俗而悠然自得,乐而忘返之笑;从“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中可知,笑韩退之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中可知,苏轼具有身处逆境却能随遇而安,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己卯年上元,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张家港常青藤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第7-10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夕阳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B.梅溪之西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C.自康乐以来 盖以诱敌(《狼》)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考察内容】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
    A.想要/人间天堂;
    B.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C.以来/用来;
    D.其中/其中;
    故选D。
    8.翻译下面句子。
    (l)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考察内容】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参考答案】
    (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幸好菊花、竹子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解题思路】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重点词语:“幸:幸好。于:在。斯:这。”句意:幸好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子。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
    9.“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夏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察内容】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表达了作者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解题思路】解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一句可看出作者沉醉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夏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指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奇丽,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自豪之感,他想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0.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作用?
    【考察内容】考查比较阅读。
    【参考答案】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他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体会写景的妙处。甲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以仰视角度写峰,以俯视角度写水;“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一句是平时的视角,故可知运用了动静结合及不同视角的描写手法。乙文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故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法。这就从多个角度写出了自然山川的美及不同景物的鲜明的特点。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一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石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挡了太阳,幽深的洞穴蕴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鶴叫,水声潺潺,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绵绵不断,韵律美妙。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幸好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子。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佳山秀水为仁人志士所喜爱,非虚妄之语。

    苏州园区星海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7-9题。(12分)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尽,乃更相易携去,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u),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7.参考表格中所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积三十年不辍
    联想成语法:笔耕不辍

    (2)友正乃具饭遨之
    课内迁移法:故人具鸡黍

    (3)薄暮酒行既终
    查阅辞典法:①轻视 ②与“厚”相对;③迫近

    (4)凡有欲染皂者
    联系语境法:从上文中“与染工为邻”和“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可推断而出。

    【答案】①停止 ②准备 ③ 选择③ ④黑色
    【分析】本题考查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型属于比较新颖的表格填空,与常规的选择题不同,可以借助推断方法一栏中的内容进行分析,难度不算很大,主要(4)这一题比较难以判断,容易发生误解。也可联系《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出现的“粉底皂靴”一词进行理解,即黑色高帮白色厚底的靴子,旧时官绅所穿。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众人异之,或问其故。

    (2)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答案】8.(1)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
    (2)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主要侧重对句中实虚词含义的理解和特殊句式的把握。例如(1)中应注意“异”是“对……感到惊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9.请你联系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关内容,说说两篇文章展现出来的苏轼形象。

    【答案】①本文中“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可以看出苏轼与张友正一样的形象特点,即品行正直,不慕名利,厌弃官场的污浊,担心被名声所拖累。②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被贬黄州后与张怀民共赏月色的高雅志趣,表现出他内心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的排遣,表达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及比较阅读。通过本文和课内文言文主旨的比较分析,把握两篇文章所反映出的人物形象特点。作答时首先应先回忆课内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再去结合本文内容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切忌言之无据。
    【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租小房子在水柜街,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友正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和染工约定:凡事有想要染黑色的,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
    向来和苏子瞻(苏轼)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就准备饭菜邀请他。已经到了,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佳肴放在边上。苏子瞻看到,大笑。就坐,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挥舞着笔。一两个小僮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酒结束,纸也写完了,都自己认为平日的书法比不上。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少。

    相关试卷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共12页。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共8页。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运用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运用专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语感法,紧缩法,分解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项练习】苏州市2020-2021学年8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