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四)(山东)含解析
展开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城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B 2.B 3.D
4.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
5.①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完全依靠”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可知,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B.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
B.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
C.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
D.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从内容来看,材料一节选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可见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应该是韩愈影响力存在的背景。
从论述思路来看,材料一由文学传播以口头为主到“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再到“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接下来是“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最后写到“《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从结尾句子来看,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铺垫作用,符合写作的结构布局安排。
从时间记录的顺序来看,材料一由“夏商直到春秋时期”,再到西汉,进而唐宋,自然先综合而言再截取重点,即先说明宋代印刷术发展情况进而再写韩愈影响力,印刷的繁荣使韩愈作品得以大量留下并传承,符合时代变迁思路以及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筛选并概括相关信息即可。
宋代“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
宋人“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启示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
宋人“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启示我们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这些启示我们,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十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客,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丟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粱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
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贼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兵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择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凝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
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兵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兵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
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兵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嘚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敬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选文有删改)
材料二
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冈村”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等。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人民文学出版社)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穗儿红”为小说篇名,体现了作者既以泥壶为情节纽带讲述传奇故事,又将其作为文化观照载体的巧妙构思。
B.九套壶壶腫上镌刻的跋文与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的审美追求。
C.屈旺凭借机敏与警觉,识破了石川的身份,挫败了日本兵进军四川的阴谋,使日本侵略者死的死伤的伤。
D.小说讲述了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作者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的场景,揭示了军民团结、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地域特产,引出屈旺并介绍其身份、技能,为下文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蓄势。
B.小说情节曲折跌宕,围绕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展开,线索明晰单一,写得详细完整。
C.小说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了屈旺鲜明的形象,制壶技艺高超,有勇有谋,有家国情怀且始终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D.小说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作者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这一“智斗”故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8.材料一在叙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试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传奇色彩的。(6分)
【答案】6.B 7.B
8.(1)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描述人物如屈旺及日酋的形象和心理。(2)设置多处悬念,使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如屈旺想“不妨陪这小子玩玩”,“那人看后不语”等。(文中也有伏笔、铺垫等)(3)采用双线结构叙述,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是主线,写得详细、完整; 游击队抗击日军是副线,则采用了只写结果、“省略”过程的艺术处理。(4)以“穗儿红”九套壶为线索纽带串联起整个智斗日酋、保家卫国的故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9.(1)家族传奇:屈家祖上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家中珍藏着一套祖传宝贝,全国独一份的 “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制作精美、功能奇绝的泥茶套壶九套壶。
(2)人物传奇: 屈旺生于制陶世家,练就了一手烧制“穗儿红”泥壶的绝技,远近闻名。为人机警聪明,正义爱国,不辱使命。
(3)情节传奇:情节曲折跌宕,传奇色彩浓厚。从戏耍石川到智斗石川,最终保全了祖上留下的九套壶。
(4)小说还写了游击队抗击日军的事迹,使日军损失惨重,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传奇色彩。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小说内容主旨的能力。
B.“不畏艰辛、追求卓绝的民族精神”有误,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线索’明晰单一”错误,小说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为主线,游击队为副线。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鉴赏方向:在叙述上有何特色。
首先从叙述人称上分析,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更多方面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能够全方位的展示人物形象。
第二,情节方面,小说多处设置悬念、伏笔等,如“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择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为后文“原来,石川率日本兵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做铺垫;“那人看后,不语”为后文“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做铺垫;日本人所要茶壶为屈旺和伙计们以“茶壶”为武器炸日本的兵营做铺垫等等。小说情节起伏又在情理之中。
第三,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是主线,串联起整个智斗日酋、保家卫国的故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游击队抗击日军是副线,则采用了只写结果、“省略”过程。双线交织使情节集中、紧又跌宕起伏,同时更好的表现了屈旺的家国情怀。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体裁特征能力。
结合材料二中“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可知“传奇色彩”是讲述人或团体的历史或传说。所讲述的人物,其行为不寻常,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其性格: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材料一“传奇色彩”具体表现即可。
比如:依据“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等可概括为:家族传奇。
依据“屈家制壶的泥客,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以及后文屈旺智斗日本兵的经历可概括为:人物传奇。
小说讲述了屈旺从戏耍石川到智斗石川,最终保全了祖上留下的九套壶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据此可总结为:情节传奇。
依据“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兵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等内容可概括为:游击队抗击日军的事迹,使日军损失惨重,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传奇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镕,字小山,顺天通州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福建乡试。十八年,大考二等,擢赞善。督安徽学政,诏密询地方利弊,疏言:“安徽钱粮,惟凤阳、泗州遭湖、河之害,积逋较巨。遇丰稔之年,循例带征旧额。在小民以一年而输数年之赋,虽乐岁不免拮据;而官吏惧谴,规避多方,积重难返。与其存征之名,致小民日受追呼,国计依然无补,何如核征之实,使官吏从容措理,旧额尚可渐清。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之必有效。”诏允行。青阳有孝子曰徐守仁,幼孤,事母孝。母没,庐墓三年。镕造庐赠赙,题请旌表。访求明臣左光斗遗裔,取列县庠。按试所至,集士人讲学,以正人心厚风俗为本。累迁少詹事。道光元年,督广东学政。历詹事、内阁学士。七年,擢工部侍郎,调吏部。九年,偕尚书松筠赴直隶按外委白勤被诬冤毙狱,护理总督屠之申以下降黜有差。督江苏学政。寻偕侍郎宝兴勘视南河垛料,举实以闻。十一年,擢左都御史,召还京,未至,命查勘江南灾赈。时尚书穆彰阿、朱士彦亦奉命勘湖、河泛溢状,穆彰阿先回京,镕遂偕士彦履勘沿河闸坝工程,与总督陶澍定议以工代赈。赴安徽,周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各郡,先后疏劾饰灾侵赈诸弊。次年,回京,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典顺天乡试。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十九年,乞病归,卒于家,年七十四。镕事母孝,教子弟严。宣宗尝嘉其家法之善,以勉朝臣云。
(选自《清史稿·白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B.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C.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D.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庆,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从此我国古代典籍只用年号纪年法。
B.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具备做官资格,可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C.学政,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大都由朝廷从中央选派进士出身者到地方担任,俗称学台。
D.庠,古代学校的一种称谓。取其“教养教导”“培养教化”之意。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后来用“庠序”统称学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镕宅心仁厚,主张宽政恤民。任安徽学政期间,秘密查访地方政事利弊,上疏请求减免赋税来舒缓民力,获得皇帝认可。
B.白镕重视民俗,擅长教化百姓。他奏请皇上表彰徐守仁,厚待明臣左光斗的后裔,重视学校教育,意在使民心向善。
C.白镕明察秋毫,不容作奸犯科。勘察江南赈灾期间,亲自巡视沿河工程,先后弹劾了诸多虚报灾情、侵吞赈灾钱粮的官吏。
D.白镕极具政治才能,堪称治政能臣。他曾经三次担任学政,两次主持乡试,弹劾弊案,巡视赈灾,功勋卓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青阳有孝子曰徐守仁,幼孤,事母孝。母没,庐墓三年。
(2)镕遂偕士彦履勘沿河闸坝工程,与总督陶澍定议以工代赈。
14.白镕上疏提出赋税制度改革的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10.C 11.A 12.A
13.(1)青阳有一个孝子叫徐守仁,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边建草庐(守孝)三年。(2)白镕就和朱士彦亲自步行勘察沿河的闸坝工程,和总督陶澍商定用劳作来代替赈济。
14.①百姓一年缴纳几年拖欠的赋税,生活拮据。②官员想方设法规避谴责,催征赋税,致百姓居无宁日,对国家大计没有好处。③官员根据实际情况缓征拖欠赋税,缺额能够逐渐清理,也能使民力舒缓。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对比四个选项,共有两处断句不同。根据句意,是白镕于道光十三年被提拔为工部尚书,主持武科会试,“十三年”是表时间状语,一般断开,因此排除A项和D项;
句中的“中”为录取考中之意,不解释为“中伤”,从文意来看,白镕确实在此处有过错,因此不能“中坐”连在一起,“坐降”是连动,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项。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从此我国古代典籍只用年号纪年法”错误,汉武帝后,古代典籍除用年号纪年外,还用干支纪年等纪年法。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上疏请求减免赋税”错误,原文表述为“每年只带征一年,倘遇歉收,再行递缓”,并没有“减免”。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孤”,幼年时父亲就去世;“没”,通“殁”,去世;“庐”,名词活用为动词,建草庐。(2)“偕”,和……一起;“履”,步行;“赈”,赈济。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白镕先谈实际情况,再谈现有赋税制度中的弊端,然后提出解决方案。现有赋税制度的弊端就是他改革的理由,共有三个层面:百姓层面、官员层面和国家层面。分层论述即可。
百姓层面,“小民以一年而输数年之赋,虽乐岁不免拮据”,百姓一年缴纳几年拖欠的赋税,生活拮据。
官员层面,“官吏惧谴,规避多方,积重难返。与其存征之名,致小民日受追呼,国计依然无补”官员想方设法规避谴责,催征赋税,致百姓居无宁日,对国家大计没有好处。
国家层面,“核征之实,使官吏从容措理,旧额尚可渐清”,官员根据实际情况缓征拖欠赋税,缺额能够逐渐清理,也能使民力舒缓。
参考译文:
白镕,字小山,是顺天府通州人氏。嘉庆四年考中进士,被推选作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职务,主持福建省乡试。嘉庆十八年,在升级考试中考中二等,被提拔为赞善。担任安徽学政,皇帝下诏秘密访查地方政事利弊,白镕上疏说:“安徽地区的税收,只有凤阳和泗州遭受洪涝灾害,积累拖欠的钱粮较多。遇到丰收年景,按照惯例附带征收前几年拖欠的额度。平民百姓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要缴纳几年的赋税,即使是丰收年景也免不了经济困难;而地方官员又害怕受到责难,总是想方设法催征,以至于积重难返。与其用征收赋税的名义,导致百姓一天天地被呼来撵去,对国家大计依然没有用处,不如详细核查实际能征收的税额,让官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以前的缺额还能够逐渐清理。请求在这之后将征收的钱、粮分别管理,每年只附带征收一年的赋税,如果遇上歉收年景,再延续到下一年,百姓的财力、物力渐渐舒缓了,催缴的官吏自然顾及考核的政绩,这样做必然有效。”皇帝下诏允许。青阳有一个孝子叫徐守仁,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边建草庐(守孝)三年。白镕亲自到他的庐舍赠送财物治丧,并上奏请求表彰。探访到明代臣子左光斗的后代,让他进学校学习。按照考试成绩入学,召集读书人开坛讲学,致力于形成人心向善的风俗。多次升迁后做少詹事。道光元年,担任广东学政。历任詹事、内阁学士等职。道光七年,升任工部侍郎,后来又调到吏部。道光九年,与尚书松筠一起到直隶审查额外委派的白勤被诬陷而死的案件,护理总督屠之申以下的官员都分别受到降职和免职处罚。担任江苏学政。不久和侍郎宝兴勘察巡视南河的垛料情况,详细地将实际情况汇报给皇上。道光十一年,升任左都御史,被召还京城,还未至京,又被任命查验江南的赈灾情况。当时尚书穆彰阿、朱士彦也奉命勘察江南水灾情况,穆彰阿先回到京城,白镕就和朱士彦亲自步行勘察沿河的闸坝工程,和总督陶澍商定用劳作来代替赈济。又到安徽,巡视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各郡,先后上疏弹劾了虚报灾情、侵吞赈灾钱粮的诸多舞弊案。第二年,回到京城,代理翰林院掌院学士,主持顺天府乡试。道光十三年,升任工部尚书,主持武科会试。按照旧例,武科考试中文武皆优者不足名额,才录取武科最优者。这次考试中文武皆优者没有全部录取,(就录取了武科单优的)犯罪被贬作大理寺卿。道光十九年,称病请求辞官归家,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白镕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教导子弟非常严格。宣宗曾经赞赏他的家法好,来勉励朝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①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长安:借指南宋首都临安。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阳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桐叶飘零,寒蛩夜鸣,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B.“忽记”显示了词人思绪的跳跃,情绪呈现出由高昂到低沉的起伏状态。
C.下阙的最后一句,词人“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他愤懑不平之气。
D.整首词从抚今、思昔、回到现实,又回顾以往。今昔交织,回环往复。
16.陆游是如何表达他深沉厚重的家国之忧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
【答案】15.B
16.(1)“散关清渭应如故”运用虚写,表达陆游对南宋边关地区安危的担忧。(2) “黯黯长安路”隐喻南宋小朝廷收复临安渺茫无期;“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隐喻自己抗金的韬略无可托付,南宋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3)借用《长杨赋》典故,委婉表达自己不被重用、无法施展才能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由高昂到低沉”错,“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这是回想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情绪应是由低沉到高昂。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意思是,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这是回忆内容,属于虚写,他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表达作者对南宋边关地区安危的担忧。
“黯黯长安路”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黯”是暗淡的意思。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隐喻南宋小朝廷收复临安渺茫无期。再联系“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意思是,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可知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意思是,如果早就料到我这一生始终不会被了解,重用,我当初又何必象扬雄写《长杨赋》那样忠心耿耿地献计献策呢!借用《长杨赋》典故,委婉表达自己不被重用、无法施展才能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透露出作者愤愤不平之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受到天下人拥戴的情形。
(2)刘禹锡《石头城》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群山与潮声的描写,渲染了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3)“鹧鸪”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温庭筠《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中的鹧鸪反衬出女主人公的孤寂惆怅;而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借鹧鸪表达满怀愁苦,无限悲凉。
【答案】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赢、景、余、鹧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最宝贵的他的少年记忆里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也照亮了他的记忆。
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 ),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观看者慢慢将之融入自己的血脉
B.观看者的性格也慢慢受其影响
C.也慢慢变成观看者的性格
D.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
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案】1.D 2.C
3.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由前面“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可知,此处的句子应以前面这一短语为主语,否则就出现中途易辙的语病,这就排除AB两项,这两项另换主语,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中途易辙。
后面说“变成遗传基因”,C项“也慢慢变成观看者的性格”与“变成遗传基因”逻辑不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给人想象的空间。
A.表列举的省略。
B.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C.表语意未尽 。
D.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多层定语语序不当,“他”或“他的”表示所属的定语要前置。
②“最宝贵”应修饰“光源”。
③“照亮了他的记忆”应置于“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之前,更符合逻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个护类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其中电动牙刷等牙具产品表现较为亮眼。电动牙刷凭借超强的洁净能力,超舒适的用户体验感,超便捷的使用方法,把智慧和科技完美嵌入生活中,获得了消费者一致认同。《2019—2023年中国电动牙刷行业市场分析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动牙刷销售额由2015年起突飞猛进,从3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有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电动牙刷市场规模或超500亿元。
我国电动牙刷市场如此火爆,但也有人表示质疑:要想把牙齿清洁好,①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方法重要?专家指出,清洁效果取决于刷牙方式。无论是用手动牙刷还是电动牙刷,都必须把每颗牙齿的每个面,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前到后都刷到,而且必须刷对位置,这样才能达到②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无论是使用电动牙刷,③___________________,挑选适合的工具才更为重要,不要一味追求电动。儿童如果不能掌握使用方法,容易损伤他们稚嫩的牙龈,甚至可能引发牙周炎、牙齿脱落等问题。儿童若需使用电动牙刷,应选择儿童专用款电动牙刷。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请对材料中第一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答案】
21.①究竟是工具重要 ②较好的刷牙效果 ③还是使用手动牙刷
22.电动牙刷凭借自身优势赢得消费者认同,我国电动牙刷销售额从2015年起突飞猛进,2020年市场规模或超500亿元。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分析文段可知,第①处的句子与“还是方法重要”构成选择问句,应写成“是……重要”的形式,再根据“方法”一词,结合“无论是用手动牙刷还是电动牙刷”可判断出此句要说的是“工具”,因此可填入“究竟是工具重要”这样的句子。第②句处要填入的短语要与“达到”构成动宾结构,再根据前面强调的是刷牙的干净程度,因此要选用的词语是“效果”,可填入的句子则是“较好的刷牙效果”。第③处,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来看,与“无论是”搭配的应是“还是”,再根据前面说的内容,“电动牙刷”与“手动牙刷”应是对应关系,因此可填入的句子是“还是使用手动牙刷”。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材料的第一段由四句话构成,前两句概括性地介绍了电动牙刷获得了消费者一致认同;三四句则用具体的数字说明电动牙刷销售额及其市场规模。所以可提炼出的关键词有“电动牙刷”“赢得消费者认同”“2015年起”“销售额突飞猛进”“2020市场规模或超500亿元”等,作答时,将这些关键词连缀起来,组成完整的句子即可,同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3月21日,兴华中学高三班会课上,班委会计划收看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节目,并组织同学讨论。
事件一: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
康辉(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评论:对话要比对抗好。通过这次战略对话,中国传递出了自己的声音,更展现了中国和这个世界互动的基本原则: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代已经不同了,今天,我们无需仰视,也不会接受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自信的力量。
事件二: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
康辉评论:打开这些文物“盲盒”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震撼”,是惊艳,这也再次告诉了世界,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
事件三:3月21日,是一个节气,(2021年的)春分。(春分是农耕的重要时节,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康辉评论: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只要我们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强的自己,就永远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我们。
“闻天下,定家邦”。作为班会主持人,请联系生活与实际,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围绕“主播说联播”的主要内容,写一篇800字的班会开场词。
【参考例文】
竹节遒劲,风骨自立
——班会开场词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作为精勤研学的高三学子,我们读尽案头缥缃;同为即将征程万里的少年,我们不忘园内春光。今天的班会课上,你我将推开案旁的窗牖,共览阳春山河,叹一句:“世界原来大!”
大家莫急着望向努力调频的电教委员——请再给我们昼夜任劳的电视一点儿缓冲的时间。台上的我也满心期待着节目,却仍“静静”地站定——“静”不是不言,而是心定体安——其实初次主持班会的我不无紧张,但我想起了一位主持人的忠告:“怯场时,就想象自己是一根挺立的竹子——身正体直,骨节劲健,气度自现。”
我想,“立”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今天的我们常言“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壮语,也深心钦仰中美对话时我国代表不卑不亢的大国气象。今日之中国,正以霈然不可御的气势,稳健地站起来,屹立于寰宇之中。
因“立”,我们筑起自身的高度,而得以平视,得以瞰望。康辉的话语定能激起你我站起身来,一览世间万象的豪情:“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
揭开历史的疮疤,我们曾被迫仰视那盛气凌人的战机,耀武扬威的导弹,却只有哽咽,难吐屈辱。但先辈以坚韧的筋骨,擎起家国的躯干,让其如破土之竹般节节挺出,势不可当——今天,我们站了起来,平视曾不可一世的美方:因自拔之高度,我们的目光不再俯仰、攲斜;我们的话语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这样的一切,怎能不激励你我挺直身躯!但若要如竹苍劲,更需固本强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卓,源自深扎厚土的根系;“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潇然,蕴于中华文明的自信。民族文化无疑是国民精神特质所植根的沃土,其蕴藉博厚、特质长存,方得修竹挺立,中直不倚。中华文化之光彩流溢,一如三星堆黄金面具般震摄人心。透过半张古拙的面孔,我们探访文明所来之路,亦想见华夏大地上蓬勃的生命气象。
熠熠光华,亘古亘今。今朝,你我站在一个特殊的节点——春分。节气是时序的节点,是停顿,更是延续。寒暑消长,雁去燕来,我们偕万物一齐欣然生长。骨节愈硬朗,身形愈高大,我们目及处愈阔远。然纵有剑拔十寻之高志,不可失虚心劲节之贞格——竹节是竹子生长的节点,为蓄力,更为立身。“春分后的每一个日子,阳光都在离我们更近一点”在你我成人自立之即,春和景明之际,不妨广撷温暖、博历长风,以你我之砥砺根节、卓然自立,擎起中华平视四海的底气!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收看“主播说联播”节目,畅览这天下万象风光!
谢谢大家!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是情境类材料作文。
审材料。
材料共三则,分别由事件和评论组成,考生要重点关注评论部分。
第一则事件是“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关键词是“对话”,“对话”意味着平等,意味着中国可以平视这个世界。评论中的关键句是“更展现了中国和这个世界互动的基本原则: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今天,我们无需仰视,也不会接受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自信的力量”,由此可知,这则材料展现的是当今中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
第二则事件是“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这则事件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评论中的关键句是“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可以平视世界的底气。
第三则是对“春分”这一节气的介绍,“2021年”“春分是农耕的重要时节,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春分意味着万物复苏,意味着开始,意味着希望。评论中的关键信息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只要我们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强的自己,就永远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更好、更强的自己,这是一种希望,而这一希望可以让我们不必被人俯视。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要想保持“平视”,要想让自己不被俯视,需要奋斗。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本次作文的核心词应该是“平视”“自信”“奋斗”“希望”。
审情境任务。
“2021年3月21日,兴华中学高三班会课上,班委会计划收看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节目”“班会主持人”“围绕‘主播说联播’的主要内容,写一篇800字的班会开场词”,作为主持人,考生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而且是高三的学生;同时作文要围绕“主播说联播”的主要内容,并且所写是开场词,所以作文的最后一定要能与“主播说联播”这一节目连接到一起。
【参考立意】
(1)跟主播说联播,坚定民族自信;
(2)平视世界,彰显大国风采;
(3)以奋斗为底色,绘时代新卷。
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五)(浙江)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五)(浙江)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浙江)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浙江)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三)(天津)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三)(天津)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