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虹口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市虹口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及答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1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高二一模等级生物试题202012原卷版doc、精品解析2021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高二一模等级生物试题202012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虹口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
高三(高二)生命科学(等级)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能正确表示脱氧核苷酸结构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脱氧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A、G、C和T)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
【详解】氧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A、G、C和T)和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式如图:
,B正确。
故选B。
2. 赖氨酸和天冬氨酸分子结构如图。不考虑R基时,两者可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基团组合是( )
A. ①⑤ B. ②⑥ C. ③⑤ D. ③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形成1分子水,氨基酸残基由肽键连接。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③、⑥属于氨基酸上R基上的氨基与羧基,不作考虑,当图中2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一个氨基酸的氨基①与另一个氨基酸的⑤羧基反应形成肽键或者是一个氨基酸的羧基②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④反应形成肽键。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 图是某种病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代表遗传物质的标号是( )
A. ①
B. ②③
C. ③④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为病毒的结构,①为刺突,②是囊膜,③蛋白质外壳,④遗传物质。
【详解】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一般位于其内部,对应图中的④。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 颤藻、水绵和乳酸菌三者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
A. 核膜 B. 染色体 C. 核糖体 D. 光合色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核膜是真核细胞中具有的结构,颤藻和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水绵为真核生物,颤藻和乳酸菌不具有核膜,A错误;
B、染色体是真核细胞具有的结构,颤藻和乳酸菌没有,而水绵细胞中含有,B错误;
C、核糖体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含有的一种细胞器,C正确;
D、光合色素是水绵和颤藻细胞中都具有的物质,但乳酸菌细胞中不含有,D错误。
故选C。
5. 图是某细胞局部的亚显微结构,其中箭头所指结构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是( )
A. 合成多肽 B. 吸收光能
C. 合成ATP D. 消化进入细胞内的异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示细胞器具有双层膜结构,且内膜向内折叠,为线粒体。
【详解】图中箭头所指结构为线粒体的内膜,该结构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能够产生能量合成ATP。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 将洋葱鳞叶紫色表皮制作成临时装片,滴加30%蔗糖溶液并引流,一段时间后细胞出现如图所示状态并保持不变。此时细胞内外发生的物质运输是( )
A. 水分子仅从①进入② B. 蔗糖分子从①进入②
C. 水分子仅从②进入① D. 蔗糖分子从③进入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由于失水会发生质壁分离,故为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30%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并重复多次。
【详解】AC、原生质层为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渗透平衡时,水分子双向流动达到动态平衡,为双向进行,既可以从①进入②,也可以②进入①,A、C错误;
B、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故不能从①进入②,B错误;
D、细胞壁为全透性,任何物质均可进入,故蔗糖分子可以从③进入①,D正确。
故选D。
7. 已知一小鼠的基因型为XBY,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时X与Y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导致产生的精子( )
A. 必含有Y染色体
B. 同时含有2个B基因
C. 可能不含性染色体
D. 染色体数目可能正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C、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时X与Y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则形成的精子有的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有的没有性染色体,A错误,C正确;
B、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时X与Y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则形成的精子有的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即XBY,含有一个B基因,而有的精子则没有B基因,B错误;
D、同源染色体X与Y没有分离,则产生的精子一半染色体数目多一条,另一半精子中染色体数目少一条,D错误。
故选C。
8. 东非肯尼亚的帕秦罗岛上有一个“中国村”,相传约在600年前,由郑和船队的船员与当地妇女结婚后繁衍而成。如果想通过比较DNA的碱基序列,确认该村的村民与我国汉族人是否有传说中的亲缘关系,DNA样本的来源最好是( )
A. 常染色体
B. 仅X染色体
C. 仅Y染色体
D. X或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的性别决定是XY型,男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个体的Y染色体只能来自父亲且传递给儿子,X染色体来自母亲,且传递给女儿,女性个体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详解】由于男性个体的Y染色体是限雄性遗传,即在男性个体中依次传递,因此如果通过比较DNA的碱基序列、确认“中国村”的村民与我国汉族人是否有传说中的亲缘关系,最好从该村村民与我国汉族人的Y染色体中提取DNA进行比较。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 小江欲利用图所示装置模拟“基因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他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A. I和II B. I和III C. III和IV D. II和IV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Ⅲ、Ⅳ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I、Ⅱ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可模拟“基因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过程。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 一条正常染色体的基因顺序如下:G E N E T * I C S(*代表着丝粒,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基因)。如果这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那么这条染色体的基因顺序可能变成( )
A. G E N E T * C S B. G E N P R Q E T * I C S
C. G E N E T * S C I D. G E N E T * E N I C S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倒位。
【详解】A、G E N E T * C S 与正常染色体相比,缺失了I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缺失,A错误;
B、G E N P R Q E T * I C S与正常染色体相比,增加了外来的基因序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易位,B错误;
C、G E N E T * S C I与正常染色体相比,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颠倒,即属于染色体结构中倒位,与题意相符,C正确;
D、G E N E T * E N I C S与正常染色体相比,增加了该染色体的某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重复,D错误。
故选C。
11. 南瓜的果实中,白色与黄色、盘状与球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纯合白色球状品种与纯合黄色盘状品种杂交得到F1,再用F1自交得到F2,实验结果见下表。其中表现型丁为( )
P
白色球状×黄色盘状
F1
白色盘状
F2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例
甲
乙
丙
丁
9
3
3
1
A. 白色盘状 B. 黄色盘状 C. 白色球状 D. 黄色球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中白色球状×黄色盘状,后代F1全为白色盘状,说明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盘状对球状为显性。假设控制白色的基因为A,控制黄色的基因为a,控制盘状的基因为B,控制球状的基因为b。再根据表格中F1自交得F2的表现型之比是9:3:3:1,分离比之和等于16,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F1为双杂合子AaBb。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F1AaBb自交得F2, F2为A_B_、A_bb、aaB_、aabb=9:3:3:1,结合表格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_B_,表现型为白色盘状,A错误;
乙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_,表现型为白色球状或黄色盘状,B错误;
丙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_,表现型为白色球状或黄色盘状,C错误;
丁的基因型为aabb,则表现型为黄色球状, D正确。
答案选D。
12. 图是母亲生育年龄与后代先天性愚型发病风险关系曲线图。依据图示信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孕前遗传咨询 ②禁止近亲结婚
③提倡适龄生育 ④孕期B超检查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先天愚型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详解】分析曲线图看出,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先天愚型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提倡适龄生育,即在25~30岁之间,该年龄阶段所生子女多,但是该病的患病率很低;且为检测和预防该疾病,还应辅助孕前遗传咨询,以为进一步检测做准备,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 图表示果蝇形成配子过程中处于某分裂时期的细胞,从图中染色体的行为推测该细胞是( )
A. 精原细胞
B. 次级精母细胞
C. 初级卵母细胞
D. 第一极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含有2条染色体,1对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为初级性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4. 人剧烈运动后通常大汗淋漓,此时最可能发生的调节活动是( )
A. 汗液分泌减少 B. 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C. 皮肤血管舒张 D. 立毛肌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剧烈运动后,刚停止时产热较多,此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增加散热;汗腺分泌增多增加散热;立毛肌舒张,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减少产热。
【详解】A、人剧烈运动后,刚停止时产热较多,汗腺分泌增多增加散热,A错误;
B、人剧烈运动后,刚停止时产热较多,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减少产热,B错误;
C、此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增加散热,C正确;
D、此时立毛肌舒张,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机体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机体调节使产热等于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5. 血脂的主要成分是( )
①胆固醇 ②磷脂 ③脂肪酸 ④甘油三酯 ⑤脂蛋白 ⑥糖脂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脂是血液中脂质成分的总称。所谓脂质,指的是一大类中性的、不溶解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的有机化合物,其中最常见的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等。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脂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的脂肪酸。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 图显示了肝细胞所处内环境中的物质交换,其中能正确代表氧气交换的箭头编号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媒介。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淋巴液进入组织液中,但实际上只有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①不符合题意,A错误;
B、②表示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回流成为血浆,②表示的是二氧化碳交换的箭头,B错误;
C、③表示细胞内液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细胞膜进入到组织液中,C错误;
D、④表示组织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内被利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
17. 为了使狗在灯光刺激下能分泌唾液,合适的训练方法是( )
A. 持续食物刺激 B. 持续灯光刺激 C. 食物+灯光刺激 D. 食物+语言刺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条件刺激(灯光刺激)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使狗建立了“灯光刺激--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详解】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灯光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灯光刺激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灯光刺激,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灯光刺激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
故选C。
18. 小江起床后用血压计测量了血压,根据血压计显示的数据(如图)可知小江( )
A. 收缩压属于正常水平
B 舒张压低于正常水平
C. 脉压为196mmHg
D. 患有高血压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测血压是用血压计测上臂肱动脉血压;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的最低值叫舒张压。健康成年人的动脉血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但是40岁以后,收缩压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小江的收缩压为118mmHg,属于正常水平,A正确;
B、舒张压为78mmHg,也处于正常水平,B错误;
C、图中显示的动脉血压为118mmHg,C错误;
D、小江血压正常,不患有高血压病,D错误。
故选A。
【点睛】
19. 图是味蕾结构示意图,食物化学分子信息转换成神经冲动发生在图中的( )
A. 味神经纤维
B. 味细胞
C. 味孔
D. 微绒毛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由图示可知,含有味孔,味细胞上有微绒毛可以接受来自味孔的气味分子的刺激产生兴奋,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
20. 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该疫苗进入人体后( )
A. 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 B. 仅能激发非特异性免疫
C. 人体仅能获得短暂的免疫力 D. 仅能激发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
【详解】A.根据题意,麻疹疫苗属于减毒的活疫苗,病毒经过减毒处理,毒性减弱,但是仍然保留一定的活性,因此可以在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A正确;
B.注射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属于抗原,抗原刺激机体可以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B错误;
C.注射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记忆细胞具有较长的寿命,有的甚至对抗原可以记忆终生,因此通过注射疫苗人体可以获得长期或终生免疫力,C错误;
D.麻疹属于病毒,因此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既能激发体液免疫也能激发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
(一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为了解某种医用防护口罩(经灭菌)佩戴时间对防护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参加实验的医务人员随机分为ABC三组,在无菌实验室佩戴不同时间后取样。
取样过程:分别剪取口罩内层(与口和皮肤接触面)和外层6cm×6cm纱布,剪碎后加入5mL培养基X中,震荡2分钟,待纱布碎片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1mL接种于培养基Y上,37℃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在放大镜下统计每cm2培养基上的菌落数,每组取平均值。滤菌率=(内层菌落数-外层菌落数)/内层菌落数。结果见表。
组别
佩戴时间
培养基上每cm2菌落数(个)
滤菌率%
内层
外层
A
20分钟
23.67
0.95
96.13
B
2小时
73.93
2.91
96.06
C
4小时
129.75
10.16
92.17
21. 上述实验中,需要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的是__________。
A. 剪刀 B. 培养基 C. 放大镜 D. 取样的口罩纱布
22. 实验中“取上清液1mL接种于培养基Y上”,此操作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
23. 培养基X与Y在成分及功能上的特点是_________。
A X不含琼脂,Y含琼脂
B. X为通用培养基,Y为选择培养基
C. X和Y都只需碳源、无机盐和水
D. X用于分离菌落,Y用于纯化菌落
24. 口罩上细菌可能的来源有__________。
A. 人体皮肤 B. 人体呼出气体 C. 口罩 D. 外界空气
25. 从表中数据可知,口罩内层细菌数量较多,且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细菌数量增长显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分析口罩内层细菌数量增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26. 我国规定医用防护口罩对细菌的滤菌率达到95%为合格。根据表2数据,医务人员佩戴此类一次性口罩较为合理的时间是___________。
【答案】21. AB 22. 涂布法 23. A 24. AB
25. 温度较高,比较潮湿及唾液等提供营养,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人体呼出的细菌随时间积累
26. 2小时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生长因子。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1题详解】
A、剪刀作为取材工具,要防止取材时杂菌污染,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培养,需要高压蒸汽灭菌,B正确;
C、放大镜为观察器具,不需要灭菌,C错误;
D、取样的口罩纱布是待观察活菌数的实验材料,不能进行高压灭菌,D错误。
故选AB。
【22题详解】
Y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又要观察细菌菌落总数目,故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23题详解】
A、X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分离菌落,Y为固体培养基 ,故两者在成分上的区别是X不含琼脂,Y含琼脂,A正确;
B、该实验要计算所有口罩上的细菌,故不是选择培养基,B错误;
C、Y培养基要满足所有口罩上细菌的繁殖,故Y培养基上还要含有某些特殊的营养物质,C错误;
D、X用来分离菌落,Y用来繁殖菌落,纯化菌落是选择培养基的作用。
故选A。
【24题详解】
A、口罩内层与人体皮肤接触,人体表面存在细菌,A正确;
B、人体口腔内也有细菌,会随呼吸到达口罩,B正确;
C、口罩是经消毒灭菌后才销售的,故口罩本身不应含有细菌,C错误;
D、实验在无菌实验室进行,空气中无细菌,D错误。
故选AB。
【25题详解】
温度较高,比较潮湿及唾液等提供营养,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人体呼出的细菌随时间积累,故从表中数据可知,口罩内层细菌数量较多,且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细菌数量增长显著。
【26题详解】
据表格数据可知:佩戴20分钟和2小时候滤菌率相差不大且都高于95%,而佩戴4小时后会低于95%,不合格。故医务人员佩戴此类一次性口罩较为合理的时间是2小时。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无菌技术,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二)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
年近古稀的张先生最近有尿频症状,平均每小时要去一趟厕所,夜里排尿次数更多。张先生减少了喝水量,但症状并没有好转。经诊断,张先生的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导致患了尿崩症。图是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和作用示意图。
27. 主要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器官是________。
28.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图中的________处细胞,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9. 日常生活中,能促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行为有________。
A. 长时间待在有暖气的房间内且不喝水
B. 长时间憋尿不去厕所
C. 烈日下打篮球大量出汗
D. 摄入咸鱼、酱菜等高盐食物
30. 据了解,在有尿频症状前张先生一直有晨起大量饮水的习惯,并且每天坚持喝水八杯以上,该行为可能会导致其________。
A. 血容量减少 B. 动脉血压降低
C. 细胞外液电解质增多 D. 抗利尿激素分泌较少
31. 与正常人相比,张先生是否有严重的口渴现象?说出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7. 肾 28. C 29. ACD 30. D
31. 有。因为张先生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少,使得(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引起多尿,机体失水过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刺激渴觉中枢兴奋,从而引起口渴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7题详解】
肾脏通过改变尿量来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体内含水量过多时,肾脏产尿多,增加水的排出量,体内含水量过少时,肾脏产尿少,减少水的排出量。因此,对保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有特别重要作用的器官是肾脏。
【28题详解】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图中的③处)细胞,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故选C。
【29题详解】
A、长时间待在有暖气的房间内且不喝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长时间憋尿不去厕所,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
C、烈日下打篮球大量出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
D、摄入高盐食物,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正确。
故选ACD。
【30题详解】
A、大量饮水,血容量增加,A错误;
B、大量喝水可能会导致血压不同程度的升高,B错误;
C、大量喝水细胞外液电解质不会增多,细胞外液电解质浓度降低,C错误;
D、大量喝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较少,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D。
【31题详解】
因为张先生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少,使得(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引起多尿,机体失水过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刺激渴觉中枢兴奋,从而引起口渴,故与正常人相比,张先生有严重的口渴现象。
【点睛】本题考查了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细胞分裂
在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遗传物质DNA一般是“随机均等分配”到子代细胞。
32. DNA随机均等分配发生在_________。
A. 分裂期前期 B. 分裂期中期 C. 分裂期后期 D. 分裂期末期
33.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为DNA随机均等分配做好准备的活动有_______。
A. 形成纺锤体 B. 核仁核膜消失
C. 染色体解开螺旋 D.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
34. 当DNA分配至细胞两极时,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模式最可能是_______。
A. B. C. D.
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科学家在研究哺乳动物成体干细胞的分裂时发现非随机分配现象,成体干细胞将含有相对古老的DNA链(永生化链)的染色体分配给一个子代细胞,使其成为成体干细胞,同时将含有DNA新合成链的染色体分配给另一个子代细胞,该子代细胞分化并最终衰老死亡(如图所示)。
35. 根据图推测,在生长过程中哺乳动物体内成体干细胞的数量将会________(增加/不变/减少)。
36. 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基因突变。根据图分析,成体干细胞其染色体非随机分配的机制对生物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2. C 33. ABD 34. B
35. 不变 36. 减少成体干细胞积累分裂的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保证把正确的遗传信息传递子代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2题详解】
DNA随机均等分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C正确。
【33题详解】
DNA随机均等分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此前细胞为DNA随机分配做好的准备活动有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核仁核膜的消失以及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故选ABD。
【34题详解】
DNA分配至两极时,每一极均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只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选B。
【35题详解】
据图可知:一个成体干细胞经过复制、分裂后仍得到1个成体干细胞,故在生长过程中哺乳动物体内成体干细胞的数量保持不变。
【36题详解】
成体干细胞其染色体非随机分配可以减少成体干细胞积累分裂的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保证把正确的遗传信息传递子代,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四)血糖平衡及其调节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肝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会受到影响,机体糖代谢出现异常,并有胰岛素抵抗现象,这种现象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37. 肝细胞中的糖代谢包括________。
A. 糖转化为甘油 B. 糖转化为氨基酸
C. 糖转化为乙醇 D. 糖转化为丙酮酸
38. 糖尿病患者不能充分利用糖,这会造成其体内________。
A. 甘油三酯被大量储存 B. 腺苷三磷酸无法被合成
C. 更多的糖被无氧分解 D. 更多的氨基酸加入糖代谢
为解决患者夜间长时间空腹所带来的能量需求,研究者制定了睡前1h加餐的一日四餐方案。将一定数量的同时患有乙肝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等分为三餐组和四餐组,三餐组采用常规一日三餐就餐方案,两组每天均定时定量用餐。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一段时间后采样检测获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图中RQ代表单位时间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CO2量和吸收O2量之比,当细胞以糖类作为底物时RQ为1,当以脂质等物质作为底物时RQ小于1。
39. 实验中,在参照三餐组就餐方案的基础上,四餐组每日就餐方案设计合理的是________。
A. 前三餐与三餐组完全相同,睡前1h额外增加一餐
B. 前三餐总能量与三餐组相同,但食物种类不同,睡前1h额外增加一餐
C. 前三餐各减少10%淀粉类食物,其余相同,减下量的总和作为睡前1h的加餐
D. 四餐的总能量与三餐组相同,但食物种类不同
40. RQ可用来判断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的代谢状况。据图判断,四餐组睡前1h加餐能否提高糖类的供能效应?________。
41. 结合已有知识和图信息判断,睡前1h加餐能否减缓胰岛素抵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7. ABD 38. D 39. C
40. 能 41. 能。据图可知实验前后,加餐组的RQ有显著上升;加餐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比非加餐组下降幅度大,且蛋白质氧化分解率下降幅度比非加餐组大。表明有更多葡萄糖进入细胞后被氧化分解供能,即胰岛素一定程度上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减缓了胰岛素抵抗
【解析】
【分析】
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失去作用,酮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糖供能障碍,机体消耗更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导致机体消瘦,由于糖供能障碍,机体血糖浓度上升进而导致渗透压升高,使人产生渴觉,大量饮水,表现为多饮,糖供能障碍导致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引起多食,由于酮尿病人尿液中渗透压上升带走大量的水分,因此表现为多尿。
【37题详解】
A、糖在肝脏细胞中可转化为甘油 ,A正确;
B、糖在肝脏细胞中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氨基酸,B正确;
C、人体细胞中缺乏催化乙醇生产的酶,因此,糖不会转化为乙醇,C错误;
D、丙酮酸是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中间产物,因此糖可转化为丙酮酸,D正确。
故选ABD。
【38题详解】
A、糖尿病患者不能充分利用糖,会导致机体利用脂肪供能,因此不会导致甘油三酯大量储存,A错误;
B、糖尿病人体内的腺苷三磷酸仍然可以合成,B错误;
C、糖尿病人体内更多的糖被排出,C错误;
D、糖尿病人体内由于糖供能障碍,导致细胞中消耗更多的脂肪和氨基酸,因此会出现更多的氨基酸加入糖代谢,D正确。
故选D。
【39题详解】
A、前三餐与三餐组完全相同,睡前1h额外增加一餐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错误;
B、前三餐总能量与三餐组相同,但食物种类不同,睡前1h额外增加一餐,这样的实验设计依然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错误;
C、前三餐各减少10%淀粉类食物,其余相同,减下量的总和作为睡前1h的加餐,该设计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即自变量只是餐数不同,C正确;
D、四餐的总能量与三餐组相同,但食物种类不同,这一设计也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导致实验结果没有可比性,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D错误。
故选C。
【40题详解】
RQ代表单位时间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CO2量和吸收O2量之比,当细胞以糖类作为底物时RQ为1,实验结果显示四餐组的RQ值上升到1,说明四餐组,即睡前1h加餐能提高糖类的供能效应。
【41题详解】
据图可知实验前后,加餐组的RQ有显著上升;加餐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比非加餐组下降幅度大,且蛋白质氧化分解率下降幅度比非加餐组大。表明有更多葡萄糖进入细胞后被氧化分解供能,即胰岛素一定程度上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减缓了胰岛素抵抗,因此可得出睡前1h加餐能减缓胰岛素抵抗的结论。
【点睛】熟知糖代谢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糖尿病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实验设计应遵循基本原则是本题的考查点之一。
(五)人类遗传病
Alagille 综合征(ALGS)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遗传病,肝脏、心脏、骨骼、眼睛异常等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图是某ALGS患者家族遗传图谱,其中Ⅱ-3是纯合子。
42. 根据图分析判断,ALGS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对家系的致病基因分析得知,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患者体内JAGGED1蛋白从第807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并且在819位氨基酸处提前终止。造成这种异常的基因突变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
A. 基因中缺失一个碱基 B. 基因中替换了一个碱基
C. 基因中缺失一个密码子 D. 基因中替换了一个密码子
44. 设A/a为ALGS相关基因, 则Ⅱ-10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45. 为避免ALGS患儿出生,Ⅱ-10夫妇欲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生育二胎,在体外受精后要排除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筛选。
46. Ⅱ-7和Ⅱ-8夫妇生育的第三胎男孩出乎意外患有ALGS,下列对该男孩及其家系的推测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 正常情况下Ⅱ-7与Ⅱ-8所生子女患病的几率为零
B. Ⅰ-2的ALGS致病基因隔代遗传给了该男孩
C. 该男孩的病因可能是自身突变所致
D. Ⅱ-7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ALGS致病基因
【答案】4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43. A
44. Aa 45. 基因检测/基因诊断 46. AC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分析遗传图解可知,家系中存在女性患者,排除伴Y遗传;父亲患病,有女儿正常,排除伴X显性遗传病;母亲患病,儿子正常,排除伴X隐性遗传病;而该病世代相传,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42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ALGS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43题详解】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患者体内JAGGED1蛋白从第807位氨基酸发生改变,由此造成异常。则造成这种异常的基因突变类型最可能是基因中插入或缺失一个碱基,会引起多个氨基酸的改变,并提前终止,故选A。
【44题详解】
由图分析可知:由于19号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a,故10号个体一定含有a,又因为10号个体患病,故基因型为Aa。
【45题详解】
在体外受精后要排除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可采用基因检测或基因诊断方法进行筛选。
【46题详解】
A、正常情况下Ⅱ-7基因型aa与Ⅱ-8基因型aa所生子女均为aa,患病的几率为零,A正确;
B、Ⅰ-2的的基因型为Aa,Ⅱ-7基因型为aa,未从Ⅰ-2遗传到致病基因,故Ⅰ-2ALGS致病基因不会隔代遗传给了该男孩,B错误;
C、其父母均不含有致病基因,该男孩的病因可能是自身突变所致,C正确;
D、Ⅱ-7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ALGS致病基因,D正确。
故选ACD。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重点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特征,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详解,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湿地的生物与环境, 茶树的品质与种植,05), 人类的进化与起源, 机体的睡眠与饮食, 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60a,25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及答案,共25页。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市徐汇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及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年级生命科学学科,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