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精练
展开一、单选题
1.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A.《新全球通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与东非之间的贸易B.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C.伊斯兰教传入中国D.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2.“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材料论述的是
A.街市B.草市C.夜市D.坊市
3.《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该论述
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B.蕴含重农思想
C.体现对民生的担忧D.主张农商并重
4.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的繁荣
C.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D.坊市界限仍存在
5.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些新变化的是
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D.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材料所述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 )
A.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B.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形成
C.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D.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7.魏征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在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年)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年)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
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
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8.“该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该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渐渐地应运而生。“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注重其防伪功能
10.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前1世纪时,在罗马的公共场所卡斯托尔神庙附近每天都可以看到交易活动,成群的人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并且进行各种各样的现金交易或信用交易。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
A.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
B.商业贸易活动相当活跃
C.是当时欧洲的信贷中心
D.金融活动受法律的保护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史料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12.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缯”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最具价值,其中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属于一手史料,价值最高,D项正确;《新全球通史》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象牙不是非洲特产,排除B项;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草市。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民间集市即“草市”,它是沟通城乡经济的纽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故B项正确;街市设置于城市内,故A项错误;夜市出现于城市内,故C项错误;坊市位于城市内,故D项错误。
3.B
【详解】
材料“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体现了重农思想,故选B项。AD两项所述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对民生的担忧,排除C项。
4.B
【详解】
“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B正确;古代中国秉持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排除A;皇宫偏居一隅不等于皇权削弱,排除C;城市中心是资本和商业集中区域,说明坊市界限已经打破,排除D。
5.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朝后期,与宋代不符,D符合题意;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传统的门第观念,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而且国家对社会控制也相对放松,A、B、C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6 B
【解析】材料“商贾捐资,建设会馆”反映了明清时期会馆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选B项。
7 D
【解析】根据材料“东罗马(395—1453年)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年)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可知,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此时中西之间的贸易交流,故选D项。
8 B
【解析】根据材料“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可知,“该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故选B项。
9 D
【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选D项。
10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罗马的金融活动非常广泛,这从侧面反映出罗马的商贸活动活跃,故选B项。
11.(1)特点: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城市商业繁荣;商业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松弛;出现纸币;海外贸易较活跃
【详解】
(1)根据“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得出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根据“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得出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根据“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得出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根据“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得出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根据“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得出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多是商贩云集”“北宋时……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
12.(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详解】
(1)“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可从生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阶层、小农追求富裕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提炼归纳可得出;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增幅大、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等角度分析作答。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后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