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2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习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3003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2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习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3003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2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习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30035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1.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之一,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且目前仍在通航。这条运河是
A.苏伊士运河B.米迪运河
C.京杭大运河D.巴拿马运河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的这首诗主要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是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B.有效防止洪涝灾害
C.成为世界最长运河D.便于皇帝巡视江南
3.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大运河的开通
A.使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繁荣
C.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B.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5.15世纪以来欧洲人不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多条海上航线。下列对全球海路大通认识错误的是( )
A.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B.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C.建立了大洋和大陆之间的直接联系D.从整体上阻碍了人类文明的演进
6.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7.右图是16世纪的版画,画中有5艘从菲律宾出发的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正通过小船接驳上岸,码头上的人员准备卸货。该版画内容( )
A.表明西班牙已垄断世界市场
B.说明西班牙正拓展黑奴贸易
C.反映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
D.体现工业时代商品输出的需求
8.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坐、稳快价廉”的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B.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C.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9.下列关于近代水运业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B.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C.我国轮船运输吸取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火轮船在民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内陆省份
10.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其中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然而,商业运输所遭到的无数个困难,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这些困难主要有: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等等。另外,仅仅是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也能够限制漕河地区商业的大幅度发展,更不用说使用漕河来航行的主要是官府及其代理人。
——摘编自黄仁宇《明代的漕运》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漕运的主要作用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发生在英国的“道路改革”的具体内容并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交通发展的重要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12. 材料一
材料二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三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期有显著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全国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驿站三十里一置,共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中心,基本上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大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结合网络材料整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史实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朝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特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法国开凿的米迪运河,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目前仍在通航,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之一,B项正确;苏伊士运河连接的是地中海和红海,沟通的是大西洋和印度洋,A项错误;中国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与“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不符,C项错误;巴拿马运河连接的是太平洋和大西洋,D项错误。
2.A
【详解】
皮日休认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其功劳与大禹治水不相上下,A正确;大运河没有防洪涝灾害的功能,排除B;皮日休的言论中没有对大运河长度的描述,排除C;“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中批评了皇帝通过运河巡游江南,排除D。
3.D
【详解】
大运河连通了海河、黄河以及长江流域地区,有助于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D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大运河是内河航运,排除B;隋文帝完成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排除C。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都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官方主导下的对外贸易,没有起到A、B、D三项的作用,故排除。
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虽然也引发了殖民侵略,但使世界由分散联为一体,从整体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中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使各大洋与主要大洲间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故ABC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每年市舶司官员都要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市舶司官员举行祈风仪式,无法体现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C项;宋代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7 C
【解析】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从菲律宾出发,载货到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的版画反映出,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在亚太地区的贸易活动,不能说明西班牙已垄断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班牙正拓展黑奴贸易,故B项错误;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的活动不能说明19世纪中期即工业时代商品输出的需求,故D项错误。
8 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电车公司利用广告刺激和诱导民众心理,最终使电车在上海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由题干信息无法推断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排除B项;由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无法体现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排除。
9 B
【解析】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的起步,它吸取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近代水运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主要往来于沿海、沿长江航线。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10 A
【解析】“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
11.(1)作用:促进了商品的交换。
原因:统治者采取错误的税收政策,抑商政策,漕河水道的地理环境。
(2)内容: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影响:方便商品运输;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3)表现:运河的修建、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
(4)认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详解】
(1)“主要作用”,从材料一“(明代)漕河力所能及的商业运输,促进了物品的交流”可以概括出明: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主要原因”,从材料一“明政府执行了错误的税收政策,明代官员一般采取抑商态度”“漕河水道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出:统治者采取错误的税收政策、抑商政策、漕河水道的地理环境等。
(2)“具体内容”,由材料二信息“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影响”,从材料二“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得出:方便商品运输、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等。
(3)“表现”,从材料三信息“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轮船的不断更新”“跨洲铁路的修建”可以概括得出:运河的修建、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
(4)“认识”,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2.(1)张骞通西域
标志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统治;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促使西域的稳定和开发;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保护商旅往来,推动东西方的交流
(2)唐代交通特点: 路线交织往还,异常发达、路线里程长;以政治、军事交通为基础;以长安为中心,相全国辐射;大运河为基础的南北交流加强;域外交通发达
【详解】
(1)史实: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材料一涉及的史实是张骞通西域。意义:根据材料“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户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统治;根据材料“,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可知,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促使西域的稳定和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设置有助于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西域都护有饼旅保障商道通畅,保护商旅往来,推动东西方的交流。
(2)唐代交通特点:根据材料“全国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可知,唐代交通路线交织往还,异常发达、路线里程长;根据材料“。唐驿站三十里一置,共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可知,以政治、军事交通为基础;根据材料“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中心,基本上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知,以长安为中心,相全国辐射;根据材料“唐代大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知,大运河为基础的南北交流加强;根据材料“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可知,唐代域外交通发达。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10年,上海某刊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后作业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