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高二期末复习训练:第五单元测试卷(选择性必修2)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本册综合单元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4页。
3.C【详解】国民收入的增长、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均是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故①③④正确;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不是大众旅游潮流出现的原因,故②错误。故选C。
4.B【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航空业的发展。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联系当时国情。长期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1951年,我国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1950年我国第一家航空公司已成立;C项并非主要原因;D项不够全面,排除。
5.A【详解】材料直接体现了交通的变革和火车技术的进步,故A项不符合材料“从侧面体现出”的要求,符合题意;火车的变迁从侧面体现出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6.B【详解】高速公路限速节省了石油,也降低了交通事故数量,而且美国设计师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以及电动车研发,题干所列的事项的共同点是能源问题,即正是由于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B正确;A逻辑关系不成立,科技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能源危机导致,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石油消耗量的减少而非高效利用,排除C;题干无法体现民众的追求,排除D。
7.A【详解】由图表可以看出1901年、190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773人到12430人再到5万多人,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上升;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884辆到5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综上,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故排除B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故排除D项。
8.C【详解】根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说明他有海洋主权意识,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9.B【详解】由地图中信息可知,欧洲可以通过地中海、海洋等途径到达亚洲,地中海是欧亚传统商路,故该地图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项正确;地图中没有美洲大陆,说明该地图应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前,排除A;据材料不能得出地圆说盛行,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美洲、大洋洲等,D项错误。
10.B【详解】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到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变化,排除D。
11.C【详解】材料表明中西方在对待航运问题时态度不同:中国停止海运,废止漕运,而西方积极寻求新的航线。对待航运态度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形式差异,中国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西方则重视商业发展,C项正确;中西方对外政策的不同源于其经济形式不同,排除A项;早期的殖民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封建统治,当时中国实行的也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思想文化的不同也是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D项。
12.D【详解】19世纪70年代正值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这一时期湖北轮船航运业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说明洋务运动略有成效,也意味着湖北的交通逐步走向近代化,D正确;这里的湖北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不属于民资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B中的“率先”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涉及的外资航运公司不一定代表了政府,而且当时是四足鼎立,因此不能说明帝国主义激烈争夺航运权,排除C。
13.B【详解】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沟通了南北经济,D正确;大运河修建于隋朝,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南移至南方,排除A;大运河推动国内贸易,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
15.C【详解】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项正确;AB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16.C【详解】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交通工具的数量剧增,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17.C【详解】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即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A、B、D关于交通运输的描述是符合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18.C【详解】蒸汽机的发明是铁路时代到来的先决条件,故A项错误;火车是英国人斯蒂芬森于1814年发明的,早期铁路事业最发达的是英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反映了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故C项正确;铁路运输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故D项错误。
19.B【详解】根据饼状图可知,中国铁路投资中,政府借款和外资投资的占比较高,说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被西方列强把持,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1896—1911年的中国铁路建设情况,不能体现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故排除A项;经济发展和铁路修建之间的关联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国人对修建铁路的阻碍,故排除D项。
20.C【详解】蒸汽机的发明是铁路时代到来的先决条件,故A项错误;火车是英国人斯蒂芬森于1814年发明的,早期铁路事业最发达的是英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反映了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故C项正确;铁路运输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1)变化:从空间布局看,向东、向南转移;从数量看,道路建设更加密集;从范围看更广。
原因: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城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
(2)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22.(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对外国依赖性强(或者半殖民地性明显)。
原因:经济落后,特别是工业、科技落后;长期受到西方侵略;战乱频繁,严重制约铁路建设。
(2)相同点:发展速度快;以自主技术为主。
不同点:前者主要体现在通车里程的增长;后者在通车里程、铁路质量、铁路长度、车辆制造和信号设备制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认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要求铁路先行;必须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工业和科技是铁路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促进中国铁路交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24.示例主题:新式交通与通信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史实:1876年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条流水线诞生。
论证:电话和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缩短了时空和人际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促进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柳孜发现的的古陶瓷,发现的古代木质沉船和一石构建筑遗迹等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反映了当时码头建设情况
对研究的漕运制度和运河设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从货运码头、造船、制瓷三方面反映运河故道当时的漕运、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柳孜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隋唐宋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
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反映了唐宋时期造船业的情况。
为研究船的时代、种类、用途以及造船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安安徽寿州窑、江西景德窑、河北的定窑
等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反映了当时制
瓷业的情况。
为研究该遗址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本册综合单元测试同步测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本册综合单元测试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本册综合单元测试巩固练习,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