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列宁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练习1、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杓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A.二月基命推翻少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马克思说,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下面事件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是()A.美国独立战争B.列宁主义C.新中国的成立D.法国大革命3、列宁说:“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由此推断一战的积极作用是()A.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B.推动了十月革命的爆发C.促进了美苏的起D.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4、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符合这一论述的是()A.二月革命具有历史的进步性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经成熟C.“四月提纲”符合俄国实际D.十月革命受到科学理论指导、5、1918—1920年,苏俄人民响应布尔什维克党“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发扬拼命精神,忘我劳动。这里的“前线”指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B.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前线C.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前线D.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6.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强攻的办法”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十月革命7.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A.工业化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8.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里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o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9.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10.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D.粮食垄断景响了民众生活11.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苏俄政府②沙皇政府③苏联政府④临时政府A.①②③④B④①③c.①③②④D.②①④③12.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与 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D工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13.《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4、4.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认为: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不是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而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主要是因为A.苏联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B.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D.苏联人排斥西方生活方式15.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俄(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至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俄(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俄(联)政府A.在农村实行粮食税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C.全面推行余粮收集制D.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非选择题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⑧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一一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j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4分)(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CBBAC ACDAD BDABA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民国日报》“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大公报》“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判断得出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第二小问,《民国日报》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第(2)问,从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退却年代”主要是指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而“剥夺年代”应该是指斯大林模式中,使农民牺牲了更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第(3)问,对于材料三中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要结合斯大林体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景响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案:(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不同: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2)“退却年代”∶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剥夺年代”:斯大林模式中,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3)赞成观点①。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赞成观点②。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赞成观点。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为了加强国防力里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定的合理性。(回答其中一个观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后测评,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精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