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735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735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735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0年夏天,我国多个省市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农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泄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水循环角度讲,“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的影响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我们可以利用冰块进行人工降雨来缓解局部干旱问题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2.如图为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为氧气
B.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连接的是负极
C.甲乙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之比为
D.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3.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分别盛有两种不同的液体,在容器中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物体,当物体静止后两液面刚好相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m甲<m乙 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
C.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 D.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F乙
4.下列物质混合后,可以形成溶液的是( )
A.冰块加入水中 B.奶粉加入水中
C.铁粉加入水中 D.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水中
5.在50℃时,100克A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掉20克水后,析出晶体2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物质A的溶解度减少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6.下列过滤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漏斗,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7.我国纪念2020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
A.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B.用洗脸水浇花
C.收集雨水做生活用水 D.使用节水马桶
8.下列关于大气层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平流层
B.大气层能保护地球,减少小天体的撞击
C.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D.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
9.在小刚的一篇作文中有以下一些描述语言,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①今天的气候很好,适合外出游玩
②今年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天气出现了异常
③昆明四季如春,这里的气候真不错
④早饭后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中午却是乌云滚浪,大雨领盆,今天的气候变化真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下列几种大气运动形式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如图所示的是“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如果活塞与针筒摩擦过大,会导致大气压的测量值偏小
B.测量活塞受到的大气压力时,利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C.测量注射器最大刻度对应的长度,是为了计算活塞的横截面积
D.将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是为了排尽空气
12.绣绣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大气压强。先将面积为S的吸盘吸于固定的玻璃板上,再向桶内装细沙直至吸盘掉下,最后测量桶和细沙的质量并计算大气压强。以下操作能使实验结果更精确的是( )
A.增加空桶的质量 B.减小吸盘的面积
C.尽量排尽吸盘内的空气 D.将细沙换成一个的钩码
13.依据下列20℃时的实验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
①
②
③
④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加入NaCl的质量/g
15
20
25
30
未溶解NaCl的质量/g
0
2
7
12
A.20℃时,68g 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 NaCl B.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的方法
C.实验②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D.实验②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4.过氧乙酸消毒剂是预防感染新冠肺炎的一种常用消毒剂。某过氧乙酸溶液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过氧乙酸溶液
(质量:500g)
成分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60%
性质:强氧化性、酸性
主要用途:杀菌、消毒
贮存方法:密封、避光、避热,不可与可燃物混合存放,防止猛烈撞击
A.此溶液的溶质是过氧乙酸,溶剂是水
B.此溶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为200g
C.此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3
D.取一瓶该溶液进行稀释可得100kg0.2%的过氧乙酸溶液
15.水平桌面上放置足够高的柱形容器如图甲,容器底部放一个边长为10cm的均匀实心正方体M。现缓慢向容器中注入某液体,M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随注入液体深度h的变化关系如图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取g=10N/kg)( )
A.M的密度是1.25×103kg/m3
B.注入液体的密度是0.7×103kg/m3
C.当h=10cm时,M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2N
D.当h>10cm时,物体M漂浮
16.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体物体,将物体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可看成柱形)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甲;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物体下降高度变化关系的图像,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的体积是
B.物体的密度是
C.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
D.物体完全浸没后与最初时相比,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增大了
二、简答题(第17题10分,第12题12分)
17.溶液的密度与其溶质质量分数之间常存在一定的关系,下表是20℃时硫酸溶液的密度及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对照表。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g×cm-3
1.02
1.08
1.11
1.17
1.20
(1)20℃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的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将逐渐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20℃时,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200克硫酸溶液中,其硫酸有多少克?
(3)20℃时,将50毫升28%的硫酸溶液配制成14%的硫酸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18.如图甲所示,水平放置的方形容器里有一个重为8N、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物块M,M与容器底部不密合。以5mL/s的恒定水流向容器内注水,容器中水的深度h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t=140s时,物块M在水中处于_______(选填“沉底”悬浮”或“漂浮")状态。
(2)图乙中a的值是?___________。
(3)当t=140s时,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多少? (_______)
三、探究题(每空3分)
19.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
①在量筒中加入水,读出量筒内水面位置的刻度,记为V1。
②把系有细线的铁块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测出铁块的重力,记为G。
③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浸没在盛有水的量筒里,再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
④读出量筒内水面位置升高后的刻度,记为V2。
⑤计算铁块排开水的体积。求出铁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铁块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N
水的体积/cm3
水和铁块的总体积/cm3
排开水的体积/cm3
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N
(1)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发现设计的表格中缺少一项,该项是___________。补充完整后,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请用下列符号(G、ρ水、V1、V2、g、F浮、F)写出该结论成立的表达式___________。
(2)反思:量筒中不能加入太多的水,否则无法直接测出___________,从而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3)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不可靠,理由是(______)
A. 没有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B. 没有换用其它液体进行实验
C. 没有进行物体部分浸入水中时的实验
20.小会利用注射器(容积为V)、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估测大气压的值。
(1)实验室有甲、乙两个注射器,活塞的横截面积:甲为0.5、乙为2,若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N,该选用哪一个注射器?______。
(2)小金首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如图所示)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的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L,则大气压的值可表示为p=______。
21.为测食盐的密度,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①让烧杯Ⅰ漂浮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如图甲。
②向烧杯Ⅰ加食盐,使溢出水的体积为50毫升,如图乙。
③将烧杯Ⅰ从溢水杯中取出,另取足量食盐和水,加入溢水杯,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丙。
④将烧杯Ⅰ中的食盐全部加入到溢水杯,测得烧杯III中溢出的水为23毫升,如图丁。
(1)步骤③中配制该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据题中信息,计算出食盐的密度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下列操作中会使食盐密度测量值结果偏大的是___________。(可多选)
A.步骤①中烧杯II中的水没有倒掉直接进行步骤②
B.步骤②中量简测量烧杯Ⅱ中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步骤③中溢水杯未加满液体
D.步骤④中烧杯Ⅰ中有极少量食盐未倒出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三峡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影响,故A正确。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冰川水,而不是河流水,故B错误。
C、我们可以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解决局部干旱问题,不是利用冰块,故C错误。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故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
A、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多,所以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A错误。
B、甲试管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所以b为负极,乙试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所以a是正极,故B正确。
C、甲乙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而不是质量比,故C错误。
D、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3.D
【详解】
A.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在甲液体处于漂浮,在乙液体中处于悬浮,两个小球受到的浮力
F浮甲=F浮乙=G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
G排甲=G排乙
根据
G=mg
可知排开液体的质量
m甲=m乙
故A错误。
BD.物体在甲液体中处于漂浮
ρ甲>ρ物
在乙液体中处于悬浮
ρ乙=ρ物,ρ甲>ρ乙
两液面相平,根据p=ρgh可知
p甲>p乙
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底面积相同,根据F=pS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关系是
F甲>F乙
故B错误,D正确。
C.甲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少,两液面相平,说明原来甲中液体的体积较大
V甲>V乙
由ρ甲>ρ乙,根据m=ρV可知原来两种液体的质量关系
m甲>m乙
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质量相同,两个相同的物体,放入液体中,容器、物体和液体的总质量关系
m总甲>m总乙
根据G=mg得到
G总甲>G总乙
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底面积相同,根据得到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甲′>p乙′
故C错误。
故选D。
4.D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
A、冰块与水混合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A错。
B、奶粉不溶于水,奶粉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B错。
C、铁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不属于溶液,故C错。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在50℃时,100克A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掉20克水后,析出晶体2克,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温度不变,所以物质A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50℃时,100克A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掉20克水后,析出晶体2克,若原溶液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6.C
【详解】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说法正确。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湿润紧贴,不留气泡,提高过滤速率,说法正确。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不经过滤纸直接流入烧杯,说法错误。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并提高过滤速率,说法正确。
故选C。
7.A
【详解】
A、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不能用于农田灌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洗脸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收集雨水做生活用水可以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使用节水马桶可以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8.A
【分析】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详解】
A.对流层,大气最下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雷电等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这一层,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大气层能保护地球,可以减少小天体的撞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对流层的显著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的对流,对流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相对稳定,一般变化不大。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天气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①今天适合外出游玩,是对天气的描述,故错误;
②应是今年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气候出现了异常,故错误;
③昆明四季如春,这里的气候真不错,故正确;
④早饭后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中午却是乌云滚浪,大雨领盆,是对天气的描述,故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
A.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故A错误。
B.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海洋升温慢,下沉,故B错误。
C.城市温度高,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故C正确。
D.气流从高压到低压,故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
A.根据F拉=F大气+f可知,如果活塞与针筒摩擦过大,会导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偏大,则大气压的测量值偏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当活塞刚刚被拉动时,活塞受到的大气压力与测力计的拉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V=SL可知,活塞的横截面积等于注射器上的容积与有刻度部分的长度的比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将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是为了排尽空气,减小对实验测量的影响,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
该实验中,若吸盘内的空气没有排尽,则吸盘内有一定的气压,吸盘内的空气会向外压,导致吸盘更容易被拉掉下,桶和细沙的总质量偏小,计算的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偏小,根据p=可知,最终导致所测大气压偏小。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应尽量排尽吸盘内的空气。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详解】
A、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12g=18g氯化钠,形成饱和溶液18g+50g=68g,则20℃时,68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②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g-2g):50g=9:25,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②③④所得溶液,均有氯化钠不能继续溶解,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4.C
【详解】
A、过氧乙酸溶液是过氧乙酸的水溶液,此溶液的溶质是过氧乙酸,溶剂是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溶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为500g×40%=200g,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乙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0%,此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40%:100%=2:5,故选项说法错误;
D、设要该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x×40%=1000g×0.2% ,x=5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C
【详解】
A.由图乙可知,当注入液体深度h=0cm,即还没有注入液体时,正方体M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压1=G=12N
M的质量
M的体积
V=(0.1m)3=0.001m3
正方体M的密度
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当注入液体深度h=5cm,正方体M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压2=G-F浮=7N
此时M受到的浮力
F浮=G-F压2=12N-7N=5N
V排=(0.1m)2×0.05m=0.0005m3
液体的密度
故B错误。
C.当h=10cm时,排开水的体积
V排′=(0.1m)2×0.1m=0.001m3
受到的浮力
F浮′=ρ液V排′g=1×103kg/m3×0.001m3×10N/kg=10N
M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压3=G-F浮′=12N-10N=2N
故C正确。
D.由选项C可知,当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为0.001 m3时,物体完全浸没,此时浮力小于重力,所以当h>10cm时,物体所受浮力不变,浮力仍小于重力,所以物体处于沉底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6.D
【详解】
A.由图像可知,当h<4cm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N不变,此时物体在空气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物体重力
G=F=9N
由图像可知,当h>8cm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N不变,此时物体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最大,则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
F浮=G-F拉=9N-5N=4N
物体的体积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体的密度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刚浸没时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零,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F向上=F浮+F向下=F浮=4N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完全浸没后与最初时相比,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即压力增大4N,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1)增大;
(2)硫酸溶质质量:200g×4%=8g;
(3)解:设需加水质量为m,由题意,
50mL×1.2g/cm3×28%=(50mL×1.2g/cm3+m)×14%
解得m=60g
故需要加水60g。
【详解】
(1)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变大。
(2)见答案。
(3)见答案。
18.漂浮 8 15N
【详解】
(1)物块M的体积
V=(0.1m)3=0.001m3
物块M的质量
物块M的密度
=0.8×103kg/m3<1.0×103kg/m3
即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由图象可知:当t=140s时,水的深度为h=12cm,大于立方体物块M的边长为10cm
则根据浮沉条件可知物块在水中将漂浮。
(2)当t=40s时,正好是物块M处于刚刚开始漂浮的状态,则
F浮=GM=8N
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
所以深度
(3)当t=140s时,注入的水的体积
V水=vt=5mL/s×140s=700mL=7×10-4m
则
G水=ρ水gV水=1.0×103kg/m3×10N/kg×7×10-4m3=7N
所以液体对底部的压力
F=G水+GM=7N+8N=15N
答:(1)当t=140s时,物块M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
(2)图乙中a的值是8;
(3)当t=140s时,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小是15N。
19.铁块的重力/N G-F=ρ水g(V2-V1) 水和铁块的总体积 ABC
【详解】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G排和根据称量法F浮=G-F测量浮力,需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空气中物体的重力和水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故表格少“铁块的重力/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重力,所以表达式为:G-F=ρ水g(V2-V1)。
(2)量筒中不能加入太多的水,否则无法直接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从而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3)为得到普遍性的规律,应换用不同液体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及进行物体部分浸入水中时的实验,多测几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0.甲
【详解】
(1)[1]当大气压约为105Pa,当面积为0.5cm2时,需要的拉力
F1=pS1=105Pa×0.5×10-4m2=5N
当大气压约为105Pa,当面积为2cm2时,需要的拉力
F2=pS2=105Pa×2×10-4m2=20N
因为已知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N,乙超过了测力计的量程,所以实验时应选用甲注射器。
(2)[2]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大气的压力刚好平衡,因此需要记录此时的示数;注射器是一个圆柱体形状,因此,应量出其刻度部分的长度,再读出空积V,得出活塞的面积S=,大气压的值
21.使盐水达到饱和状态,便于步骤④测量食盐的体积 ACD
【详解】
(1)步骤③中配制该溶液的目的是:使盐水达到饱和状态,便于步骤④测量食盐的体积。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步骤②溢出水的质量为食盐的质量,
m盐=,
。
(3)A、步骤①中烧杯II中的水没有倒掉直接进行步骤②,会导致V排偏大,则导致食盐质量偏大,密度也会偏大,故A正确;
B、测量烧杯Ⅱ中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V排偏小,则导致食盐质量偏小,密度也会偏小,故B错误;
C、步骤③中溢水杯未加满液体,会导致V盐偏小,导致食盐密度偏大,故C正确。
D、步骤④中烧杯Ⅰ中有极少量食盐未倒出,会导致V盐偏小,导致食盐密度偏大,故D正确。
故选AC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讲义(浙教版),文件包含期中考试模拟试卷原卷版docx、期中考试模拟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模拟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科学九上 期末测试卷1(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