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单元 综合测试卷(解析版)第1页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单元 综合测试卷(解析版)第2页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单元 综合测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中世纪西欧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这段材料说明
    A. 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B. 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奴隶
    C. 庄园里的居民生活水平很高D. 庄园里的居民居住条件好
    【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可知,庄园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活设施齐全,体现了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B.庄园里的村民们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故排除B。
    CD.生活水平很高和居住条件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
    封建庄园制度盛行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特征之一。下列对庄园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 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是市民 B. 大学主宰了庄园中西欧人的精神生活
    C. 城市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 D. 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相对稳定的种姓制度
    【答案】C
    【解析】A.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是农民,故排除A;B.基督教主宰精神世界,故排除B;C.对庄园制度表述正确的是城市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人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人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故C符合题意;D.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故排除D。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由此则史事可以了解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
    A. 投入监狱B. 处以罚金C. 驱逐出庄园D. 处以仗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庄园法庭,要求具备解读提干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依据“……被罚款6便士……违者罚款20先令”很易得出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故 B正确;ACD.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ACD错误。
    “中世纪城市规模不大,不少城市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与此同时,城市逐渐成了逃亡农奴的庇护所。”材料表明中世纪城市
    A. 获得了一定自治权B. 成为商人聚居地
    C. 居民人人自由平等D. 已享有司法特权
    【答案】A
    【解析】A.依据“中世纪城市规模不大,不少城市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与此同时,城市逐渐成了逃亡农奴的庇护所”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规模不大,多数城市是在封建领地上兴起的,常常受到封建领主的控制和盘剥。后来,不少城市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一定自治权,故A正确;BCD.三项所述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BCD。
    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的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巴黎、佛罗伦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 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B. 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D. 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答案】C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西欧兴起的城市以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中心。在西欧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它进一步分化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这样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且题干无体现,故ABD错误。
    “拜占庭帝国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只看重对旧传统的保存。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的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在四处搜寻古典文献。”根据以上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拜占庭帝国在保存古代希腊文献方面作出了贡献
    B. 帝国为后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C. 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
    D. 封闭保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答案】D
    【解析】略
    东罗马帝国时期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 )
    ①《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这 4部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②是查士丁尼皇帝主持编纂的
    ③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④《罗马民法大全》否认奴隶制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②③.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11 世纪末期,《罗马民法大全》的手抄本在意大利被发现,西欧开始对《罗马民法大全》进行研究。《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故①②③正确;④.《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故④错误;故选B(①②③)。
    古代有一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是
    A. 亚历山大帝国B. 奥斯曼帝国C. 拜占庭帝国D. 法兰克王国
    【答案】C
    【解析】A.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国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存在了一百多年,故A错误;B.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故B错误;C.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容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大影响。它保留了大量的希腊、罗马的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故C正确;D.法兰克王国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故D错误。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 ②③④B. ②④C. ①③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依据“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可知,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的文献,同时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重要作用,故①③项符合题意。②④.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哈特在他所著的《历史上百位影响最大的人物及其排列顺序》中说:“我选择穆罕默德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影响的人物……但他确实是历史上在宗教和世俗两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下列有关穆罕默德的史实不能论证迈克尔·哈特的理由的是()
    A. 创立伊斯兰教B. 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C. 在麦加城传教D. 建立起统一的阿拉伯帝国
    【答案】D
    【解析】A.创立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的成就,故排除A;B.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是穆罕默德的成就,故排除B;C.在麦加传教是穆罕默德的成就,故排除C;D.建立起统一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不是穆罕默德的成就。7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民族矛盾丛生,人民民不聊生,渴望统一。穆罕默德顺应历史的发展需求而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他从麦加出走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创立对阿拉伯国家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建立起统一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是在穆罕默德逝世之后,故D符合题意。
    下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
    A. 伯里克利改革B. 大化改新
    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明治维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可知,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内容。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通过征战和扩张,世界古代史时期出现了多个大帝国,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罗马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⑤拜占庭帝国
    A. ①②③④⑤B. ②①③⑤④C. ⑤①②④③D. ②①⑤③④
    【答案】D
    【解析】②①⑤③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是其顿王国国王,他在位时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廷帝国;8世纪查理曼建立帝国;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综上,②①⑤③④的排序正确。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 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C. 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D. 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1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正确;B.佛教产生后先传入中国,后来又传到欧洲,说法错误.
    C.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正确;D.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1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正确.
    如图被打上了马赛克,根据标注的时间和地域范围,请你判断是哪一国家
    A. 波斯帝国B. 阿拉伯帝国
    C. 东罗马帝国D.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相关知识点。本题的关键是“16--17世纪”。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拔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下列历史事件能体现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 )
    ① 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 ②中国的罗盘针在新航路开辟中的应用
    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④《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轰动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阿拉伯文字是印度人发明的,传入欧洲,体现了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中国是东方,新航路开辟是欧洲开辟的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传入中国,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马可·波罗游记》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东方以后,记述的是东方的文明,传入欧洲,引起轰动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BCD不全面,A全面。故选A。
    新疆所处地缘的独特性,使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为便捷。几千年来,为新疆这一“流动的文化博物馆”留下深深印记的西方的外来文化有
    ①中原文化 ②希腊文化 ③波斯文化 ④印度文化 ⑤阿拉伯文化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⑤C. ①②④⑤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疆的相关内容。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东西交通与南北交通的交汇点上。是亚欧大陆各古代文明区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必经之地,所在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因此,古代新疆地区自然成为亚欧大陆各古代文明南北往来、东西交通的要道和十字路口,因而也就十分自然地成为多种文明、文化的相会地。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为新疆这一“流动的文化博物馆”留下深深印记的西方的外来文化有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故选B。
    《马可·波罗行纪》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告价,竟与纯金无则。这一记载佐证了( )
    A. 宋代南方商业的繁荣B. 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代繁荣的都市生活D. 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答案】B
    【解析】B.《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他口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ACD.内容与所给材料不符,故排除ACD。
    下列关于西欧城市兴起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的是( )
    ①逃亡农奴聚集而居,形成新兴城市;
    ②市民大多数以小商品生产或买卖为生,兼营农业或牧业;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中出现了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等,给他们干活的帮工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雇佣工人,这样他们就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④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或城市先后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雇主和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开始大量出现;
    A. ②有错B. ③有错
    C. ④有错D. 上述说法都正确
    【答案】D
    【解析】略
    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
    B. 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宗教与政治在西欧阶级社会相互依存
    C. 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伊斯兰教的创立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D.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13世纪时西欧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
    【答案】B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不正确,故排除A;B. 结合所学知识,B符合史实,故正确;C.穆斯林公社是阿拉伯语“乌马”的意译,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原初形态,故C不符合题干,故排除C;D. 13世纪世纪时西欧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构建知识结构示意图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记忆、理解历史知识。下面是马小虎同学整理的关于西欧庄园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对“时间”的解释B. 对“耕地”的批注
    C. 对“居民”的分析D. 对“权力”的理解
    【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世纪开始,西欧出现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故A错误;B.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人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农奴死亡,子女继承份地,要向领主缴纳数额不菲的“继承捐”,故B错误;C.庄园的居民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故C正确;D.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维护领主利益,支持法庭的是领主和他的管家,领土拥有有限的特权,故D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复兴中学高一(2)班正在开展“中古时期的欧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制度建立】
    材料一: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11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1)材料一中的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纽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6分)
    【乡村形式】
    材料二:

    (2)上图反映了欧洲出现的哪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有何特征?(4分)
    【城市兴起】
    材料三: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利。城市兴起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10分)
    【答案】
    (1)土地的封赐。实质:封建等级制度。
    (2)西欧庄园。特征:自给自足。
    (3)政治:市民阶层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经济:城市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气象,促进了大学的兴起(促进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等。
    【解析】
    (1)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制度,要求具备材料理解归纳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可知其中的纽带是土地的封赐,由此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2)本题考查西欧庄园,要求具备读图识图的能力。读图可知,依据图中的“磨坊”、“林地”、“教堂”等信息可知,这反应了西欧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
    (3)本题考查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要求具备材料分析归纳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而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最终都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利”并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概括作答。
    某班进行“世界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进来:
    下列是小刚搜集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材料二 下图:

    请回答:
    (1)小刚搜集的两则材料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材料?(4分)
    (2)材料一中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怎样评价的?你对这种评价有何看法?(6分)
    (3)说出你搜集的资料反映了古代哪一交往方式?(4分)
    (4)古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更主要的是依靠什么方式进行的?试举例说明。(6分)
    (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方式的了解,请你谈谈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4分)
    【答案】
    (1)材料一是文字材料;材料二是图片材料。
    (2)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同意,因为虽然在征服和扩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和平交往: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等等。
    (4)和平往来。如:马可·波罗东游及《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重大贡献。丝绸之路上中外商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
    (5)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辨别。材料一是文字材料;材料二是图片材料。
    (2)本题考查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评价。材料一种有一句关键“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对此观点应该同意,因为虽然在征服和扩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本题考查文明交往的类型。暴力冲突:中国古代史上匈奴、蒙古等民族对中原农业地区和欧洲农业地区的冲突等;和平交往: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等等。
    (4)本题考查和平往来的具体例子。方式是和平往来。如:马可·波罗东游及《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重大贡献。丝绸之路上中外商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
    (5)本题考查对现代文明交往的态度。我们应该这样看待: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玛雅文字的破译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第一个对玛雅文字发生兴趣并进行研究的是16世纪的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朗达,他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玛雅字母表。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诺罗索夫找到了破译玛雅文字的正确轨道。70年代,学者们终于基本成功地破译了玛雅文字。
    ——张禾《玛雅文字的破译:方法与历程》
    材料二 中美洲神话源于自然和社会现象,反之也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其象征意义漫布于艺术、建筑和仪式结构之中。艺术和建筑具象表述神话故事,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用于表述宇宙的原型,而宇宙的原型又源于对自然观察的抽象——中美洲人赖以理解其世界的分类方法全凭神话使人如耳闻目睹,转又造生出此世界观。
    ——摘编自《玛雅农业神话:玉米和人的生命轮回》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字的特点。 (8分)
    (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玛雅)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这一观点的? (8分)
    【答案】
    (1)特点:属于象形文字;独具特色,较难破译;由音符和意符组成;在美洲水平最高;主要有祭司主持雕刻描写;主要记录玛雅历史和文化的特权。
    (2)理解:玛雅众神可简单归纳为龙、虎天神;龙形羽蛇神是天地的创造者,是诸神与万物之主,同时又是王权之神的化身;虎形天神主管阴间,掌控生死命运。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玛雅文字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玛雅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来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玛雅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独具特色,较难破译;由音符和意符组成;在美洲水平最高;主要有祭司主持雕刻描写;主要记录玛雅历史和文化的特权。
    (2)本题主要考查玛雅文明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特征和内容来分析材料。据材料二“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用于表述宇宙的原型,而宇宙的原型又源于对自然观察的抽象--中美洲人赖以理解其世界的分类方法全凭神话使人如耳闻目睹,转又造生出此世界观”并结合所学得出:玛雅众神可简单归纳为龙、虎天神;龙形羽蛇神是天地的创造者,是诸神与万物之主,同时又是王权之神的化身;虎形天神主管阴间,掌控生死命运。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相关试卷

    高中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综合与测试一课一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12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2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