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2篇(含答案)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2篇(含答案)练习题,共16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练12篇(含答案)
孙云球传
孙云球①,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幼禀夙慧(具有) B.不爽毫发(差错)
C.万象毕见(完成) D.无微不瞩(看见)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哉,技至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1分)
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1)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
(2)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4.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5.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
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字宋瑞,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①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以家赀②为军费。”后,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③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①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②赀:同“资”,钱财。 ③上:指元世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孔 曰 成 仁 孟 曰 取 义 惟 其 义 尽 所 以 仁 至。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意思。(4分)
①万里素奇天祥志节 ②天祥在燕凡三年
③安事二姓 ④南乡拜而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与字是不同的,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年后才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其中一甲三名依次是状元、探花、榜眼。
C.“咸淳九年”是年号纪年法,《核舟记》中的“天启壬戌“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D.勤王,为王事尽力,指起兵救援王朝。“诏天下勤王”意为下诏书要天下起兵救援。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天祥具有哪些高贵的品质。(3分)
答案:
1、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2、①一向 ②一共 ③怎能 ④通假字,同“向”
3、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
4、B
5、①有极高的意志节操,由江万里的评价侧面得知;②有号召力,热爱祖国,漠视钱财。由国家危难之时,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民众万人,以家庭财产作为军费等内容可见;③坚强不屈,忠贞不二,视死如归。由被俘后,坚决不投降元朝,慷慨赴死可见。
斗茶①记
[宋]唐庚
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
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
(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昔 人以 为 不 减 清 远 峡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2)其所赍宜尤高:
(3)或有所不能致:
(4)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4分)
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
4.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2分)
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
5.阅读全文,回答问题。(6分)
(1)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
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
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
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
(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理解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4分)
答案:
1.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进一步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昔人”是主语,“以为”是谓语,“不减清远峡”是宾语,故朗读节奏为: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
2.(1)一起(2)尤其,特别(3)得到(4)经历,经过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可联系上下文,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作答时,还可联系我们学过的课内文言文,比如,“相与”可以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与步于中庭”。
3.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泉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作答时,要注意文言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好”“置”。
4.“从容”在文中有舒缓、悠闲之意。作者说自己贬谪到惠州,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身心快乐。作者虽然处在劣境中,但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赏析。“从容”是舒缓、悠闲的意思,用来形容“诸公”,属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此描写表现出文中人物当时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状态。
5.(1)B(2)A.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B.茶贵新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1)题B项说法错误,从第①段可知本次斗茶“取龙糖水烹之”,不存在客人各自带水的情况。第(2)题A空可从第①③段“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得到答案,B空可从第②段“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荼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荼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某个福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最好,却被排在了第三。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
(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假啊。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表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用,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不远千里去取水,水的真假固然不清楚,即使就算是真的水,(到了目的地后)已经不再是活水了。从嘉祜七年壬寅到熙宁元年戊申,前后已有七年,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这哪里还是茶啊?
如今我提着水瓶去龙塘取水,没有几十步路,龙塘的水适合泡茶,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走海路到(福建)建安,没几天就可以到了,所以每年三月新茶就会送到(惠安这里)了。犯罪的我,承蒙皇帝宽恕不杀之恩,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取龙塘之泉水煮荼品饮,得到一时的闲适,虽然身在乡野,与用数千里之外送来的泉水去煮七年前的陈荼相比,哪个更闲适呢?
苏辙黄楼赋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渲渊①,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展,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样、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②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
(选自苏辙《黄楼赋并叙》)
注:①澶渊:古湖泊名。②被:遭受,蒙受。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 身帅 之 与 城 存 亡故 水 大 至 而 民 不 溃。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 ①使民具畚锸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
C. 方水之淫也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D. ①水虽复至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澶渊诚塞,徐则无害。
(2)故水既去,而民益亲。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徐州面临灭顶之灾。苏轼带领徐州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
B. 抗洪中,苏轼“水未至”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逃散。他还赈济灾民,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
C. 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楼上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寓土能克水之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
D. 选文描述了黄河泛滥徐州受灾的情景,记述了苏轼不辞劳苦抗洪救灾的政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答案:
(一)(12分)
【答案】1.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2.A
3. (1) 澶渊如果(果真)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
(2) 因此大水退去之后(已经退去),百姓们更加亲密(团结、友爱、亲近)。
4. C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而意常不足( )
(2)度终不可禁( )
(3)亦如是( )
(4)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
2.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他 日 谒 公 遂 问 向 时 马
3.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 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
5.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的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6.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本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阅读答案:
1.(1)满足 (2)估计,推测 (3)这样 (4)买
2.解析 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再进行分析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此句中,“他日”表示时间,后面有“谒”和“问”两个动作,因此应在“他日”和“公遂”后面断开。
参考答案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3.C 解析 联系上文“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或者下文“因求前所直售宣词”,不难判断出这里省略的主语应为“王公遂”。
4.解析 注意括号内对“直”的提示。同时还要抓住关键词“许”(答应)、“遽”(就)等,注意将所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还要注意后半句的被动句式(即“为……所……”表被动),翻译力求意思正确,语言通顺。
参考答案 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5.解析 结合上下文情节进行词义推断并阐释理由。上文提到王公遂与沈宣词都不能驯服此马,下文“李公蔚市贡马”并得到了马,故应为“买”之意。
参考答案 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
6.解析 要注意题干中“联系《马说》”的要求。即要在文中寻找王公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相关语句。比如“竟未尝乘”“公遂怒捶之”“度终不可禁”“因求前所直售宣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有范延费者为殿直
有范延费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延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菜⑥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市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即日同荐于朝。希颜后为发运使⑧,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②张忠定公咏: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③天使:皇帝的使者。④邑宰:邑,具。宰,泛指地方官吏。⑤驿传(zhuàn):驿站。(⑥田菜:荒芜不耕之田。⑦市(chán)肆:店铺。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祇候”都是官职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因问曰 因: (2)闻更鼓分明 闻: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译文:
3.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范延费者为殿直阅读答案:
1.(1)于是,就 (2)听到,听见
2.(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
3.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⑥,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火⑧,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11)。到家二鼓(12),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转弯。⑥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⑦倒行:沿来路回去。⑧山烧火:一说夕照景象。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掬:用双手捧取。珠璧:比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食余甘煮菜( )
(2)顾影颓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3.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交流
4.面对小石潭如此幽美的景色,柳宗元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结合他的处境,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体验中考
5.展开联想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我喜欢仰望湛蓝广袤的天空,因为它使我的心沉静;我喜欢丈量巍峨高大的山峰,因为它使我的心谦虚; , 。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
1.(1)吃 (2)看
2.(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3.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的能力。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如作者对山水的描写蕴含着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而“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又表达了其身世之悲。
参考答案 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
4.示例 你真幸运,能够看见人间仙境般的小潭。但是这幽美的山林水潭在你眼中仿佛成了凄神寒骨之地。其实,人生在世,都会有不称意的事,何不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呢?虽然贬官让你受了不少委屈,但人生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为你开一扇窗,而这扇窗你发现了,虽然这无法抚平贬官的伤,但凡事看开一点儿,一切都会过去的。盼望你早日驱散心中的阴霾,把酒临风,宠辱偕忘,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5.解析 注意仿写的句式为“我喜欢……(动词)……(形容词)的……,因为它使我的心……”,另外,要构成排比。可以选取大海、沙漠、星辰等。
示例 我喜欢纵观广阔无垠的大海因为它使我的心宽广
崔枢不昧宝珠
崔枢应进士①,客居汴半岁,与海贾②同止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④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⑤殁,君能始终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⑥,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俟无人,置于柩中,瘗⑦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傥⑧窀穸⑨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⑩,有清名。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应进士:参加进士考试。②海贾:往来于海上的商人。③止:住在一起。④荷:受,承蒙。⑤脱:或许。⑥缗(mín):即一贯钱。⑦瘗:(yì),埋葬。⑧傥(tǎng):倘若。⑨窀穸:(zhūn xī)墓穴。⑩文柄:掌文权,指任秘书监。
参考译文: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我们家重土葬,如果我死了,你能始终如一照顾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接受了。他说:“我一旦考上进士,所需自有官府供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说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阅读题目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不以外夷见忽
A. 不以/外夷见忽 B. 不以外/夷见忽
C. 不以外夷见/忽 D. 不以外夷/见忽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许( ) ②俟( )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
4.用自己的话说说王彦谟想任用崔枢的原因
5.这篇短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崔枢的优秀品质?
阅读答案
1.D
2.①答应 ②等到
3.我作为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供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
4.崔枢心地善良仁厚,信守诺言,不私占别人财宝的清廉品质,令王彦谟感到惊奇。
5.①不以外夷见忽 ②崔许之 ③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 ④俟无人,置于柩中 ⑤欲命为幕,崔不肯 ⑥竟主文柄,有清名
李密侍奉祖母
李密,西晋武阳①人,字令伯。早孤母再适②祖母刘氏养之。少仕蜀③,蜀亡,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④,不受命,或疑其不欲归晋,武帝遣人再三趣⑤之,乃上书⑥,其文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氏之日短。其言诚而凄。帝悯之。刘氏卒,遂至京师任职。
(选自《晋书》)
(注释)①武阳:古县名,今四川彭山县。②再适:改嫁。③蜀:指三国时的蜀国。④太子洗马:陪侍太子读书的官员。⑤趣:同“促”,催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少仕蜀(_______)
(2)或疑其不欲归晋(_______)
(3)四十有四(_______)
(4)帝悯之(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早孤母再适祖母刘氏养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刘氏卒,遂至京师任职。
4、从原先的“不受命”到后来“遂至京师任职”,可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李密?
李密侍奉祖母阅读答案
1、做官 有的人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同情
2、早孤/母再适/祖母刘氏养之
3、刘氏死后,他才到京城担任职务。
4、知恩图报、孝顺老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他年少时在蜀国做官。仕,做官;
(2)句意:有人怀疑他不想归降晋国。或,有的人;
(3)句意:今年四十四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句意:晋武帝同情他。悯,同情。
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限断几处。在断句过程中,要通读句子,了解文意,抓住关键的字词,再结合语法结构进行正确断句。
这句话翻译为:(李密)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改嫁,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故正确断句为:早孤/母再适/祖母刘氏养之。
3、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词语:卒,死亡;遂,副词,才;至,到;任职,担任职务。
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章内容,“祖母刘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氏之日短”可知,李密由祖母抚养长大,他向皇帝上书请辞,目的是为了多陪伴祖母,从中可以感受到李密知恩图报、善良、孝顺的形象。
附加
注释
武阳:古县名,今四川彭山县
孤:丧父
适:嫁
蜀:指三国时的蜀国
晋武帝:即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
征:征召
太子洗马:陪侍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或:有人
遣:派、派遣
趣:催促
书:指《陈情表》
尽节:效力
悯:同情
卒:死
译文
李密是西晋武阳人,字令伯。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再嫁,祖母刘氏收养了他。年轻时在蜀国做官,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陪侍皇太子读书的官员,李密不领命令。有人怀疑他不想归降晋国,武帝派人三番两次催促他,李密于是上书,他的文章中说:臣子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是臣子我为皇上效力的日子还很长,侍奉祖母刘氏的日子很短。他的话诚恳而且凄凉。晋武帝同情他。刘氏死后,才到京城担任职务。
出处
《晋书·孝友列传·李密》
启发与借鉴
李密的身世很特殊,他年幼便孤苦伶仃,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成人。而刘氏年老后体弱多病,李密端汤喂药,终年侍奉。晋武帝派州、郡长官催他上任,他冒死陈情,说自己如果没有祖母,不会有今天,言辞恳切。李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历来都传为美谈。所以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更加要孝顺自己的家人。
酒以成礼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4、值父昼寝(睡觉)因共偷服药酒(趁机) 其父时觉(当时) 又问会何以不拜(为什么)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6、钟毓为什么要拜而后饮?而钟会为什么又饮而不拜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7、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为什么?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钟毓说的更有道理,因为他为人诚实忠厚。
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翻译: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2分)
2、翻译: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3)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使人往贻邑( ) (2)足以全其节( )
4、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害怕吗?
B.虽然国君赏赐了我土地,我也不骄傲地待人,(但)我能不害怕吗?
C.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害怕吗?
D.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我也不骄傲地待人,(但)我能不害怕吗?
5、文中表现曾参生活异常艰苦的.一句话是“____ __”。(2分)
6、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他一大片土地。
2、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3、(1)赠给(2分) (2)足够(2分)
4、(3分)C
5、(2分)曾子衣敝衣以耕
6、(3分)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启示我们无功不受禄。
【翻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作为采邑。说:“请用这座采邑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反复几次,曾子还是不肯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要露点高傲。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色,我也得处处小心,就怕得罪他呢!”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丰乐亭记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所不至 ( ) ②乐生送死 ( )
③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 ( )④名其亭 ( )
2下列句中的“而”与“仰而望山”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而年又最高B.水落而石出C.朝而往D.而吾蛇尚存【小题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民 生 不 见 外 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4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丰乐亭记的阅读答案:
1、①到 ②以……为乐 ③……的原因 ④命名
2、民/生 不 见 外 事
3、(1) (我)喜欢滁州地方偏僻而政事简略,又爱这里的人习惯于安适清闲。(2)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好的)树木也都秀美而茂盛。
4、与民同乐
丰乐亭记的阅读翻译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带答案),共3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含答案),共7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君子①志道②,★以身作则,心平气和,★王维宁嗜酒,★★裴略自赞①,★白云山岳皆文章,★★有度①,★说,★★知度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