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展开安徽省池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一个人获得情感满足、终生幸福的源泉。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家庭和睦、幸福、安宁,应着重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邻里关系三方面积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伦理新秩序。
当代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要保持夫妻关系和睦,就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未成年子女,夫妻双方有共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年老父母,夫妻应互相协调,以物质上、精神上尽到对老人的赡养职责。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以及工作、学习、人格。应认识到家务是夫妻的共同事务,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现代家庭中的夫妻常忙于工作或应酬,彼此沟通交流机会较少,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紧张。鉴于此,夫妻双方应注重在家庭中培养共同、健康的兴趣,以此加强交流与沟通,并从中感觉到被爱、技尊重、被接纳,从而对家庭产生更多依恋和热爱。
在家庭中,中老年长辈应摆正位置、不以家长自居,理解支持年轻一代:在处理家庭重大事情时,应发挥示范主导作用,并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多听取子女意见;当子女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在婚姻、就业问题上,长辈应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选择。在当代社会,中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渴望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渴望来自家庭的浓浓亲情。孝敬父母,不仅在于尽力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更在于给予他们精神上、情感上的赡养,让父母有闲暇时间,尊重、支持父母通过参加老年大学或社区老年活动追求精神享受。
传统家庭伦理强调子女在敬爱自己父母兄长的同时,对家庭之外的人也要尊敬与礼让。当每个家庭都能自觉地按照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尊重他人、札让为先,就一定能够保持团结和睦的邻里关系,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健康发展,从而使家庭伦理新秩序的构建具有良好社会氛围。邻里之间应相互关心帮助,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只图自己方便,而置左邻右舍于不顾。比如为了家里整洁宽敞,将杂物堆放在楼道:楼道公共卫生从不打扫:在小区随意丢弃垃圾等,这些缺乏起码公德心的行为都会疏远邻里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邻里关系,就应遇事多为左邻右含的方便想一想,注意自身行为对左邻右舍的影响并努力约束自己,这样才会化解矛盾、保持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摘编自王燕《构建新时代家庭伦理新秩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代的急剧变化对人们造成的冲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家万户的人伦亲情。
B.新时期的家庭伦理秩序,应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等相匹配。
C.夫妻之间要树立起平等相处的观念,相互尊重、配合,构建和睦的夫妻关系。
D.中老年长辈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尊重年轻一代,及时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首段以家庭的重要作用及当下时代的变化引出中心论点。
B.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从夫妻伦理等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C.在论证要构建平等互尊的代际伦理关系时,文章采用了递进的论证结构。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遇事应该多为邻居的方便着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较多的工作或应酬,较少的沟通和交流机会,久而久之导致了夫妻关系紧张。
B.只要夫妻双方培养了共同、健康的兴趣,就会对家庭产生更多的依恋和热爱。
C.中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是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以家长自居造成的。
D.邻里团结互助是家庭和谐的外延和社会和谐的保障,邻里之间应坦诚、宽容。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②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③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⑤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材料二:
“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人们过年回乡骤然感觉到年味逐渐消失,富有传统内涵的农村习俗也淡出农民的生活。与之相反的是大面积被搁置的土地的荒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我国重要的本土文化。尽管受着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乡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乡村文明的价值包括载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需求价值和客体性生产价值,它的载体性文化价值可以团结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力量。无论是有形的乡村文明还是无形的乡村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而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比如说,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是乡村人民遵循共识所建立起来的。正因如此,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也是乡村人民约定俗成的。这些文明都是人民共同建立的,因此,它们是乡村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乡愁”情怀如此浓郁了。对“乡愁”,我们应意识到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是无法被替代的,尽管城市化在不断地冲击着乡村的发展,但我认为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存在意义。
(摘编自钟晨《“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材料三:
①乡愁包括乡“愁”和“乡”愁,前者凸显“愁”的语义,将焦点指向了关乎故乡的现实问题;后者凸显“乡”的语义,落脚于故乡的范畴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解决了乡“愁”和“乡”愁的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包含了现实中“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乡愁话语语境,“山”“水”成为环境资源元素的隐喻而与乡愁直接关联,这种预设使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首先关联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③从外在形式看,解决乡愁中包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要求城镇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就内在本质考量,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还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驱动的文化融合推动,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这是乡之“愁”的内在诉求。
④无论生态文明还是城乡共荣指向的乡之“愁”,都是群体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乡愁更多的是“乡”之愁。在这个维度下看,故乡首先是一个出生地,“山”“水”常在;这个故乡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这个意义上“乡”愁因群体性意义与乡“愁”部分重叠。其次,当故乡处于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视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乡,“乡”愁包含了对个体终极存在之乡的向往,这使乡愁成为了一个普适的范畴,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具有与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编自谭晖《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
(1)下列对材料中“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之“乡”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向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是乡愁主体的精神所皈依的故乡范畴。
B.乡愁之“愁”是一种情感记忆,指向了故乡的现实问题,包含对故乡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C.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D.乡愁常附着在与主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自然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等的上面。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乡愁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引导,让人们更多的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对解决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益。
B.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和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都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
C.“乡愁”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所以尽管人们每年都想尽办法回家过年,但作为物质载体的乡村土地却仍然被大面积搁置荒凉。
D.乡愁具有普适的范畴,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与国家全面开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3)下列诗句能表现出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材料三第③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美丽乡村”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已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撤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C.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40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D.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因为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而倍感欣慰,也饱含着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相爱又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C.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但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写父母在暴风雨的夜里守护航灯。
D.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雄浑大气,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一光辉形象。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4)《灯塔》这篇小说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小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请从主旨的角度阐述该小说荣获一等奖的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作亲属称谓的从子,是上古、中古时期“叙称”中常用的词汇之一,此处是指堂侄子。
B.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形体扁方而规整。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后、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等。
D.晋朝军制,右军将军是“左右前后军将军”之一,此“四军”属于宿卫京城的禁军系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出身显贵,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周顗却对他另眼相看。等到成人后,他在书法方面造诣很高,被视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富有政治才能。他顾全大局,劝告殷浩处理好与桓温的关系;他见识非凡,预见了殷浩北伐的失败;他关爱百姓,常常开仓赈济灾民。
C.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他有在浙江定居的意愿,并与当地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抒发自己的感受。
D.王羲之为人洒脱,不重俗礼。与王羲之齐名的,他的少时好友王述的母亲去世,王羲之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等候多年,心中很遗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②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返 照
杜 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①,绝塞②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③实有未招魂。
【注】①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D.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人们打开手机“走进”大部分博物馆,都可以体验到运用VR技术建设的虚拟展厅,一部手机就可以720度欣赏精彩的展览。陈列在“掌心”的展品既可缩小一观其全貌,又可放大其细节________,详实的介绍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高冷”文物背后的故事。3D版《清明上河图》采用当代数字与动漫技术相结合的巨型投影画卷,让观众到裸眼3D带来的震撼,“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也为观众们带来了________的体验,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新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仅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经过“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通过有趣的互动,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收获更多文博知识。时至今日,那些融入了博物馆的“新技术”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拉近了博物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使博物馆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我们期待新技术能与博物馆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让人们的文艺生活更加________。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其它三项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
A.人们打开手机“走进”大部分博物馆。
B.清楚地了解“高冷”文物背后的故事。
C.使博物馆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D.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揣摩 体会 面目一新 五花八门
B.揣摩 体验 耳目一新 丰富多彩
C.观摩 体验 面目一新 五花八门
D.观摩 体会 面目一新 丰富多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新科技的加持下,不仅博物馆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关文物经历“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B.新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不仅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经历“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让观众在沉浸式题验中,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C.在新科技的加持下,不仅博物馆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通过“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D.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不仅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通过“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更多文博知识。
八、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①________,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②________,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③________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2个字。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科技传播助力企业发展”第八场网上路演﹣﹣大数据专场活动日前成功举办。该路演行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等单位主办,旨在帮助科技企业精准对接创投机构,支持复工复产和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科协已举办在线教育、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先进制造、智慧医疗、大数据专场8场路演,共为27个优质科技项目对接了400 余位投资人,其中100余位投资人表达投资意向并和项目进行更深入对接。主办方透露,下一步还将继续根据科技创业者和创投机构的需求,开展系列路演活动。
九、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广东13岁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靠着行云流水的运球、投篮视频火遍全网,他也借此实现了很多心愿:完成广东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见到偶像易建联、为CBA复赛开球……但是成名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很多人登门探望,其中不乏一些企业想邀请他直播带货,有些学校希望他转学就读,还有机构想签约他成为网红……张家城表示:“我只想好好练球而已。”
材料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走红的医生张文宏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强调,“大家不要叫我网红,还是叫我文宏医生吧”。对于自己的走红,他非常淡定,“病毒很快就会过去了,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以后我就是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普通医生。传染病也不是个‘红’的学科,但我还是非常享受我的工作。”
材料三: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范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安徽省池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
A
B
D
【考点】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筛选并整合信息
【解析】
(1)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家万户的人伦亲情”错误,由第一段”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
式、生存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可知,在急剧变化的新时期,家庭关系只是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不是说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伦亲情。
故选A.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论证、论据、论点的能力。
B项,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错误,由原文第一段”为了家庭和睦、幸福、安宁,应着重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邻里关系三方面
积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伦理新秩序”、第二段“当代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要保持夫妻关系和睦,就要树立平等的观
念”、第三段“在家庭中,中老年长辈应摆正位置、不以家长自居,理解支持年轻一代”、第四段“传统家庭伦理强调子女在敬爱自
己父母兄长的同时,对家庭之外的人也要尊敬与礼让”“建立和谐邻里关系,就应遇事多为左邻右含的方便想一想,注意自身行为
对左邻右舍的影响并努力约束自己,这样才会化解矛盾、保持邻里关系和谐融洽”等可知,第一段先提出论点应着重从夫妻伦理
、代际伦理、邻里关系三方面积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伦理新秩序,第二、三、四三个段落依次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
、邻里关系三方面展开论述,所以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
“久而久之导致了夫妻关系紧张”错误,由原文第二段“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可知,是“可能”而不是“导致了”,变未然为
已然;
B项,
“只要夫妻双方培养了共同、健康的兴趣,就会对家庭产生更多的依恋和热爱“错误,由原文第二段”鉴于此,夫妻双方应注重在
家庭中培养共同、健康的兴趣,以此加强交流与沟通,并从中感觉到被爱、技尊重、被接纳,从而对家庭产生更多依恋和热爱
”可知,“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并且选项中缺少限定条件“鉴于此”;
C项,
”是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以家长自居造成的“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在当代社会,中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渴望与子女
的情感沟通、渴望来自家庭的浓浓亲情。孝敬父母,不仅在于尽力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更在于给予他们精神上、情感上
的赡养,让父母有闲暇时间,尊重、支持父母通过参加老年大学或社区老年活动追求精神享受”可知,中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感和
被排斥感应是与年轻人缺少情感沟通造有关,强加因果。
故选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
C
C
B
(4)本段首先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来解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次内涵;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两个“推进”,运用了举例论证法指出城市病的解决,以实现乡“愁”的内在诉求。
(5)示例:①挖掘乡愁的生态价值,推进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②利用乡愁的社会价值,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
③“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可以由此引导和加强村规民约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④将乡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系起来,利用乡愁的普适性范畴,推动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同构,实现美丽乡村的共建共享。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探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表述错误,材料一中就“乡愁的本质”的表述是“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2)C项,材料二是说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说明不只是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且选项前后也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造成乡村土地大面积荒凉的原因有很多。
(3)A项,诗句体现的是因为战乱导致亲人不得相见而生乡愁;
B项,窗前寒梅正是乡愁的物质载体,属于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事物,最能唤起游子的乡愁;
C项,诗句体现的是因长久征战不能回家而生乡愁;
D项,诗句体现的是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不属于乡愁。
故选B。
(4)细读材料三第③段,通过“因此”一词可知,本段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从外在形式看……就内在本质考量……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需求”,从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解读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次内涵;随后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两个“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其中运用举例论证指出了城市病的解决,以实现乡“愁”的内在诉求。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5)通读三则材料,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内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第⑤段内容“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可知,可从“利用乡愁的社会价值”“挖掘乡愁的生态价值”两方面来提出建议;根据材料二中“‘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人们过年回乡骤然感觉到年味逐渐消失,富有传统内涵的农村习俗也淡出农民的生活”等内容可知,可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方面来提出建议;根据材料三对“乡村”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表述可知,可从“将乡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系起来”这一方面来提出建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C
D
(3)①突出了主人公形象:坚定执着、默默奉献的母亲,从侧面突出父亲作为一名守岛战士的执着坚强以及对祖国的忠贞不渝。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母亲的出场既能更全面地展现守岛生活的艰辛,从而突出父亲勇于担当的精神,进而才有后文“我”的出现。
③丰富了全文主旨:母亲父亲相得益彰,夫唱妇随,突出了小说无怨无悔忠诚于祖国的主旨。
(4)①突出了父亲对祖国的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全文以父亲为核心人物,刻画了父亲为了祖国而勤学本领,不惧艰难困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凸显了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②表现了父母一辈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与忠诚。母亲因父亲苦中作乐的坚强而坚决嫁给了他,夫妻二人同守孤岛而不悔,表现了父母那一辈人对祖国的热爱。
③体现了爱国精神的绵延传承。“我”担任舰长在波斯湾护航,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艺术特色(小说)
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
作者写作意图探究(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错,应为父亲对祖国的忠诚。
(2)D项,本文语言无雄浑大气的特点。
(3)从人物的角度来说,文中父亲是主要人物,母亲是次要人物,母亲选择嫁给父亲,几十年不离不弃地陪伴父亲,表现出她的坚定执着和默默奉献,由“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可知,母亲上海岛是受父亲影响,由“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可知,母亲留在孤岛上也是为了父亲,从侧面衬托出父亲作为一名守岛战士的执着坚强以及对祖国的忠贞不渝。从情节的角度来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母亲的出现,才有了海岛上的婚礼、父母为孩子取名的趣事、父母坚守灯塔和“我”的出现等一系列的情节展开,从而展现守岛生活的艰辛,突出父亲勇于担当的精神。从主旨的角度来说,母亲心甘情愿地陪父亲守海岛,理解、支持并追随父亲做一个对祖国忠诚的人,“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突出了小说无怨无悔忠诚于祖国的主旨。
(4)注意审准题目,从主旨的角度来说,这篇小说特别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等内容。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可以从人物的行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影响来全面剖析主旨的鲜明性和主导性。首先,父亲学习本领,勇于担当,坚守海岛,凸显了父亲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其次,从“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可知,父亲对母亲的影响之大,而这样的夫妻将一腔热情奉献给祖国,在那个年代具有普遍性,表现了父母一辈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与忠诚。最后,“我”也继承父亲衣钵,成为一名舰长,从“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可知,父辈的爱国精神是无形的灯塔,是不灭的火种,代代相传。所以,小说的主旨鲜明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获第一当之无愧。
四、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C
D
(4)①王羲之常常上疏抗争,他的主张多被采纳。
②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为这次宴会作序来申述他的志向。
【考点】
文言断句
宗法礼俗
古代官职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祖父王正,是尚书郎。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王羲之幼时说话木讷,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十三岁时,曾去拜见周顗,周顗仔细观察后,认为他很奇特。当时流行吃牛心炙,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顗割了先给王羲之吃,于是开始知名。长大后,富于思辩,以耿直著称,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者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他任参军,多次升迁任长史。庾亮临去世前,上疏称王羲之清贵有见识。王羲之既年轻又有美名,朝廷中的公卿都爱他的才能器量。王羲之任护军后,又苦苦请求任职宣城郡,不被准许,最终朝廷任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宁在于内外和睦,于是写信给殷浩,劝诫他,殷浩不听。到殷浩要北伐时,王羲之认为必然失败,写信劝止,言辞非常恳切。殷浩最终出征了,果然被姚襄打败。当时东方发生饥荒,王羲之开仓赈济。然而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地区尤其厉害,王羲之常常上疏抗争,他的主张多被采纳。王羲之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谢安没出仕时也住在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都凭借文章道义闻名当世,都在东方修建房舍居住,与王羲之志向相同。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为这次宴会作序来申述他的志向。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从小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可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王述先任职于会稽,因服母丧住在郡中,王羲之接替王述的职务后,只去吊唁过一次,就不再去拜访。王述每次听见角声,都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打扫庭院等他来。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去拜访,王述因此很怨恨他。到王述任扬州刺史时,临就任前,王述在郡内转了一圈,就是不去拜访王羲之,临要出发了,才告辞一下就走了。王述得到显要的职务,王羲之耻于在他之下。后来王述来会稽郡检查政务,考核刑政时提了不少问题,主管人被弄得狼狈不堪,好多问题回答不上来。王羲之感到很羞耻,于是就称病离开会稽郡。
【解答】
(1)画线句译为:长大后,富于思辩,以耿直著称,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者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善”是动词,意思是“擅长”,“隶书”作“善”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其笔势”作“论者称”的宾语,“其笔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C项,“也可以用于皇后、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等”错误。在曹魏(蜀汉)以前皇后的死叫薨,曹魏后到清代皇后的死叫崩。
(3)D项,“他的少时好友王述”错误。由原文“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可知,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从小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可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这说明王述不是王羲之的少时好友。“心中很遗憾”错误,“述深以为恨”的意思是“王述因此很怨恨他”。
(4)①“每”,常常;“争”,抗争、争辩;“见”,表被动。
②“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序”,名词活用作动词,作序;“申”,申述、表达。
五、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D
(2)第一问:前一句运用借喻(比喻),后一句用典。
第二问:①表达了诗人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因夔州遭受侵扰而产生的思归之情。
【考点】
修辞手法(古代诗歌鉴赏)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夔州天气不好之时”有误,“愁时”表明作者忧虑时局和国家,第七句“不可久留豺虎乱”中的“乱”字,也暗示了时局动荡不安,“愁时”与天气无关。“高枕则无忧”有误,“高枕”用典,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自比庸夫,只是发牢骚而己,并不是真的“高枕”就可以“无忧”了。
(2)这两句诗意为: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前一句中的“豺虎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凶狠残暴的寇盗、异族入侵者比作“豺狼”,表达了作者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后一句中的“招魂”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招魂》以振作老师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这一句,再加上夔州遭受侵扰,所以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归的旅魂,用以表达自己的对北方的思归之情。
六、情景默写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须臾、萧、鸿儒。
七、选择题组
【答案】
C
B
D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成语的使用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BD三项中的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C项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2)本题考查正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
第一处,揣摩:反复思考推求。观摩:观看学习,多指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此处是对细节,应是反复观看
推求,因此此处应选“揣摩”;
第二处,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指亲身经历。体会:体验领会。根据文意,对裸眼3D带来的震撼只是初次体验
,没有领会的含义,因此此处应填“体验”;
第三处,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面目一新: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此处是指看到的不
一样,因此选用成语“耳目一新”;
第四处,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两者都有花样多的含义,但丰富多彩还
有内容丰富的含义,人们的文艺生活不仅花样繁多,还应内容丰富,因此处应填“丰富多彩”。
故选B。
(3)本题考查辨析修改病句能力。
原句“新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馆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仅将更多精彩展览和精美文物经历‘云端‘送到观众手上,更通过有趣
的互动,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收获更多文博知识“有三处错误,第一处为缺少介词,应在“新科技”前添加“在”;第二处为语序不
当,应将“不仅”放在“博物馆”之后;第三处为“经历”与“云端”搭配不当,可将“经历”改为“通过”。
A项,
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博物馆”的后面。搭配不当,“经历“与“云端”搭配不当,可将“经历”改为“通过”;
B项,
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新科技”前添加“在”。搭配不当,“经历”与“云端”搭配不当,可将“经历”改为“通过”;
C项,
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博物馆”的后面。
故选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语言表达
【答案】
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但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解答】
语段分析了由人口剧增而引发的资源短缺问题。由横线后的句子“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是针对第一句人类面临的问题而说的,因此第一处可填写“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处根据横线前面句子中的关联词“虽然”可知后面应是转折,根据“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可知,后面对应的应是广阔的海洋尚可开发,因此第二处可填“但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第三处并非单独的句子,与前面相连,根据“而是广义的粮食”可知,前面横线处可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答案】
“科技传播助力企业发展”第八场网上路演﹣﹣大数据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小说阅读
下定义型
【解析】
此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提炼语意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第二要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第三要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第四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解答】
此段文字报道“科技传播助力企业发展”网上路演﹣﹣大数据专场活动。此新闻报道可以把首句看作是导语,以下是正文。由于受字数限制,只把首句压缩一下即可。删去消息来源“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删去时间“日前”,字数刚好符合要求。
九、材料作文
【答案】
保持定力,行稳致远
在“出名要趁早”许多人奉为圭臬时,独臂篮球少年张家诚和抗疫专家张文宏对“网红”身份的拒绝,告诉我们:盛名袭来时。
定力是什么。《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静而后能安,虑而后能得”的句子告诉我们,其实就是知止。成名的渴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缺乏足够的定力。“小马云”范小勤在突然走红网络后放弃学业踏入名利圈,最终重归乡村;君不见,但代价却是孩子的纯真与健康,但“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虚名当前,那等待我们的,而是人生的苦酒。
定力源于对自身的清醒认知,张家诚始终记得自己“知识想好好练球”的愿望。这种对自我的认知就像是人生的定海神针,始终能坚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正轨上,也不在一时的热度中迷失,为了眼前的一点名利,不断地在营销与炒作中消耗自己,留给他们的。
愚者图虚名。元代诗人王冕一生正直豁达,曾于墨梅图上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真正的智者,以实干向我们展示了定力的真谛,扎根戈壁大漠默默奉献,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他们没有人生里没有喧嚣的热度,更没有走红全网的夸张流量,国家和民族也始终记得他们的名字。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在辛勤耕耘中收获充实厚重的人生。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安徽省池州市一中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池州市一中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
2023届安徽省池州市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安徽省池州市一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试题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池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池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D【解析】D.强加因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