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全国(新教材)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B卷 地理 含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全国(新教材)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B卷 地理 含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一天中碳汇效果最佳时,该地接近,小明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
地 理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2.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答案】
1.A
2.C
【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惊蛰出现在春分之前,此时气温回升,空气对流增强,春雷开始出现,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播种的农忙季节,A正确;麦熟出现在春末夏初或者秋季,应在夏至或者秋分附近,B错误;东风不倒,雨下不小,说明东南季风势力强,容易出现强降雨,最可能是夏季的节气,C错误;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其节气最可能是霜降,D错误。故选A。
2.济南位于北半球,寒露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清明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因此寒露时济南的昼长较清明短,夜长较清明长,A错误;大寒时太阳直射点比小寒更偏北,济南的昼更长,其日出更早,B错误;立春和立冬两个节气距离冬至时间间隔相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这两个节气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正确;夏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时间略长,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时间略短,D错误。故选C。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二十四节气中最临近近日点的是( )
A.大雪 B.小寒 C.小暑 D.大暑
4.从含义上,可以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归类,其中惊蛰反映的是( )
A.季节变化 B.水热状况 C.物候现象 D.作物长势
【答案】
3.B
4.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和我国传统文化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3.地球绕日公转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据图可知,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在二十四节气中最临近近日点的是小寒。故选B。
4.根据分析可知,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因此反映的是物候现象。故选C。
碳汇是指自然环境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面积广大,因其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在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青海省门源县某观测站(101°E)各季节CO2浓度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一天中碳汇效果最佳时,该地接近( )
A.光照最强 B.气温最高 C.湿度最大 D.气压最高
6.图中A、B、C、D曲线分别代表的季节是( )
A.春、夏、秋、冬 B.夏、春、秋、冬
C.冬、秋、夏、春 D.冬、春、秋、夏
【答案】
5.B
6.D
【解析】
5.由材料信息“碳汇是指自然环境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可知,自然环境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则二氧化碳浓度越低。读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青海省门源县某观测站各季节CO2浓度的日变化图可知,各季节CO2浓度一天最小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6:00左右,观测站经度为101°E,两地相差19°,即差1小时20分左右即当地地方时约在14:40左右,接近一日气温最高时,C正确。一天中正午光照最强,不符合题意,A错误。材料中无CO2浓度与湿度、气压的关系,C、D错误。故选C。
6.由题干可知,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面积广大,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太阳辐射是导致一日之中CO2浓度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夏季最强,其次是秋季,春季次之,冬季气温较低,结合图中各季节CO2浓度的日变化可以判断,图中a、b、c、d曲线分别代表的季节是冬、春、秋、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米线是由优质大米经过发酵、磨浆、蒸煮、压条、晾晒等工序制作而成,新鲜大米制作的米线口感最佳。因其吃法多样、口感独特深受攀枝花市民的喜爱。攀枝花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在研学旅行中,发现盐边县某村生产的米线畅销市内外。下图为该村局部等高线分布及晒制米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正常年份,该村最适合晒制米线的月份是( )
A.1月B.4月C.7月D.10月
8.晴朗的下午,图中最适合晒制米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7.D
8.C
【解析】
7.晒米粉应该选择降水量小、气温高的月份,盐边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C错误;冬季气温较低,A错误;10月正值稻米收获时节,大米新鲜,且此时气温相对较高,同时雨带已退出中国大陆,晴天多。所以正常年份,当地最适合晒米粉的月份是10月份,D正确,B错误;故选D。
8.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晒米粉最好的月份是10月份,在晴朗的下午,太阳位于西南方,因此位于山的西南坡光照充足,所以丙地是四个地点中最适合晒米粉的地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月21日清晨,家住日照市(118°35'~119°39'E、35°04'~36°02'N)某小区西北角①号楼的小明,沿小区健康步道锻炼身体。下图示意该小区健康步道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小明5:58发现自己的影子位于身前并与线路平行。则其所处位置及其前进方向是( )
A.甲向东 B.乙向南 C.丙向西 D.丁向北
10.该日上午某时刻,小明发现其身影长度与自己的身高基本相等,该时刻是( )
A.8:00 B.9:00 C.10:00 D.11:00
【答案】
9.C
10.D
【解析】
9.依据图中①号楼位于小区西北角,可判断乙位于小区东部。春、秋分日时,日出方向为正东方,3月21日为春分日前后。由题可知,看到影子时当地北京时间5:58,则地方时约为5:50,此时接近日出时间,则影子延伸的方向为近似东西方向。材料提示影子位于身前并与线路平行,说明小明位于丙处,前进方向为向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身影长度与身高基本相等,说明此时太阳高度约为45°。日照市位于35°N左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则该日日照市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55°。因该日日出为地方时6时,且日出时太阳高度为0°,则从地方时6时至12时,6个小时太阳升高了55°,即每小时约升高9°,则太阳升高到45°时,当地时间约为11:00。因该地位于118°E,计算得北京时间约为11:08,A、B、C错误,D正确。故选D。
下图为从极点上空俯视地球示意图,图中虚线圈为极圈,A、B、E所在弧线为晨昏线。读图回答问题。
11.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节气是冬至B.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C.弧线AB是昏线D.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12.图中A点的经度和昼长分别是( )
A.90°E、0小时 B.90°E、24小时
C.90°W、0小时 D.90°W、24小时
【答案】
11.C
12.D
【解析】
11.根据材料和图分析可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此时节气为夏至,A、B错;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弧线AB由白天进入黑夜,则弧线AB为昏线,C对;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D错。故选C。
12.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经度相差45°,C点所在经线为0°,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判断A点所在经线为90°W;A点位于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故选D。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手绘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岩浆岩岩性由新到老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14.图中( )
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
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
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
D.丁处地表形态是由火山灰堆积而形成
【答案】
13.C
14.C
【解析】
13.根据岩浆通道状态来判断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②所在岩浆通道末端被侵蚀并最早被上层沉积岩层覆盖,故形成最早;③所在岩浆通道也上覆沉积岩层且底部不完整;①所在岩浆通道没有受到影响,故①形成最晚,则岩性新老顺序是①③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甲处的断层是岩层挤压断裂后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丙位于沉积岩层,可能有化石存在,又在岩浆通道附近,故可能存在变质作用,C正确。丁处地表形态是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的结果,火山灰堆积作用影响很小,D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6.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答案】
15.B
16.B
【解析】
15.结合材料分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图中碎屑物形成沉积岩④,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①,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②是侵入岩,③是变质岩。故选B。
16.波浪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侵入岩。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受外力风化、剥蚀、搬运,形成波浪岩的形态。所以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选B。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 )
A.F处可能形成海沟
B.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C.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18.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答案】
17.B
18.D
【解析】
17.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图中F处板块向两侧张裂开,位于大洋中,可能形成海岭,A错误;E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被抬升,为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E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C错误;F处地壳运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D错误。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板块构造。若该剖面图是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甲板块为西侧是消亡边界,东侧是生长边界的大陆板块,最可能为美洲板块,D正确,A、B、C错误。答案为D。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构造分别是( )
A.平原、背斜B.盆地、向斜
C.山地、向斜D.谷地、断层
20.该地质构造形成此种地形的原因是( )
A.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槽部岩性松软易被侵蚀,流水侵蚀成为盆地
C.槽部受到张裂,岩石易被侵蚀成平原
D.槽部岩性破裂疏松,流水侵蚀成为谷地
【答案】
19.C
20.A
【解析】
19.该地区海拔在200-500米之间,中间高四周低,最大高度大于500米,地形是山地;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应该是向斜,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该地质构造是向斜,形成山地,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某种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A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22.若乙、丙、丁分别表示岩浆岩、石灰岩、变质岩,要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A.火山喷发 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 D.地下冻土融化
【答案】
21.C
22.C
【解析】
21.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岩层有的向上拱起,有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褶皱。褶皱构造由于沉积岩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处岩层上升,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所以该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地壳上升运动—外力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由所学知识及题干信息可知,甲处位于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易形成地下溶洞,出现塌陷,C正确。石灰岩分布区无火山喷发、断层下陷的作用,A、B错误。材料中无与地下冻土融化有关的信息,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23.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4.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
23.D
24.D
【解析】
2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山地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而岩浆是来自上地幔软流层中,因此D正确,故选D。
24.考查山地的形成过程。在图中阶段I可以知道它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因此它就是一座火山,火山的形成是岩浆的活动,不是地壳的水平运动,所以A不对;B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也就是玄武岩,不可能是沉积岩,所以B不对;C顶部形态,也就是平顶的形成,观察图II,III,可以看出平顶面积扩大,这应该是由外力作用形成,所以C不对;此山地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入水下,受外力慢慢形成平顶山,D正确,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图为“我国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图中O点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观察者所在地的地平面上四个方位,E、F为观察者在二至日观测到的正午太阳位置,其中OE垂直于平面ABCD。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判断图中B、C两点所代表的方位,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判断图中E点所代表的节气,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3)正午太阳处于E位置时,简述北京地区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答案】
(1)B点代表正北、C代表正东;理由:E点代表夏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F点代表冬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2)夏至;理由: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昼长较长
(3)北京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昼将变短,夜将变长。理由:夏至日为北半球一年中昼长最长的一天,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各纬度昼将变短,夜将变长。
【解析】
本题以我国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材料,考查昼长夜短的变化、方位判断等问题,难度一般。
(1)我国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读图可知,EF两点为二至日太阳最高点,所以A位于正南方向。进而可以判断B为正北,C为正东方向。
(2)我国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读图可知,EF两点为二至日太阳最高点,E正午太阳高度大于F,所以E为夏至日,F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3)读图,结合上题分析E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有昼夜交替地区昼长夜短,昼长达最长,夜达最短,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26.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如图甲)。两地各有朝向和楼高、楼距相同的户型结构(如图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该户型结构有北卧室和南卧室,冬季采光条件最好的是福州的南卧室,说明原因。(4分)
(2)在上级部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图甲)审批时,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请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原因。(6分)
【答案】
(1)南卧室朝阳,采光条件好于北卧室;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福州因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高,白昼较长,采光条件好于纬度较高的北京。
(2)应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减少南楼楼层数量)。北京纬度较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楼影较长,考虑到北楼的采光条件,应降低南楼高度,以减少南楼对北楼太阳光线的遮挡。
【解析】
本题以楼盘为载体,考查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先考虑朝阳与背阴,南卧室获得光照的时间长,采光条件比北卧室好;再考虑纬度高低与正午太阳高度、昼长的关系,福州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京,北半球冬季纬度越低,昼越长,故福州昼更长,故福州南卧室的采光条件比北京南卧室好。
(2)北京与福州相比,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同样的楼房高度,北京楼影更长,南楼会影响北楼低楼层的采光条件,故应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缩短楼影的长度,减少南楼对北楼太阳光线的遮挡,保证北楼低楼层的采光条件。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冰臼是冰川活动的直接产物,常见于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挟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下图示意广东省饶平县南国冰臼景观。
(1)分析冰臼景观的形成过程。(6分)
(2)推测冰臼景观未来的变化趋势。(4分)
(3)提出保护冰臼地貌的措施。(6分)
【答案】
(1)各类岩石受地壳抬升作用,出露于地表;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得冷湿,基岩逐渐被积雪覆盖,形成冰川(盖);冰期后期,受气温上升影响,冰川融化,冰川融水挟带冰块、泥沙持续对基岩进行冲蚀、研磨,冲蚀物质不断被搬运,形成类似石臼的形态。
(2)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昼夜温差大,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增强;植物生长,动物迁入,生物破坏作用加强,外部形态逐渐被破坏,冰臼景观逐渐消失。
(3)建立地质公园,实施保护性开发;划定保护区,适度控制人类活动;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保护地貌环境的意识。
【解析】
地形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外力的风化侵蚀,生物破坏作用増强,冰臼景观逐渐消失,形成风化沉积物。冰臼形态各异,保护措施可从设立国家地质公园、设立专门机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回答。
(1)地形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壳运动,地下的岩石向地表运动,出露于地表;到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得冷湿,降雪増多,逐步形成冰川;冰期后期,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形成众多冰缝冰水挟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持续对基岩进行冲蚀、研磨,形成石臼。
(2)全球大环境影响局部小环境。全球变暖,气温上升,蒸发加剧,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加强;碎屑物质増多,土壤肥力増强,逐渐生长植物,随着动物迁入,生物破坏作用増强;外观被破坏,冰臼景观逐渐消失,形成风化沉积物。
(3)冰臼形态各异,保护措施可从设立国家地质公园、设立保护区、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回答。保护措施:建立地质公园,实施保护性开发;划定保护区,适度控制人类活动;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保护地貌环境的意识等。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距今5.6亿年前,柴达木盆地曾是一片浅海环境,此后,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地壳抬升,海水消退,成为陆地。盆地内资源丰富,布局了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下图为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图。
材料二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内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这里的盐,氯化钠的纯度高,可溶性杂质含量少,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谷氨酸等氨基酸,有特殊的调味效果,具有味咸而甘的口味,味道十分甜美。
(1)制约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4分)
(2)简述茶卡盐湖的形成过程。(4分)
(3)结合材料分析茶卡盐湖的盐味道甜美的原因。(4分)
【答案】
(1)生态环境脆弱(或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众多。
(2)地壳抬升,海水留存低洼地带,逐渐形成与外界不连通的内陆湖(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分积聚形成盐湖。
(3)天然结晶,品质较好;区域内工业污染相对较少;氯化钠纯度高,杂质少: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谷纪酸等氨基酸,调味效果好。
【解析】
该题主要结合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状况考查区域资源的形成原因及开发条件评价,结合题目中材料信息分析可得相关答案要点,难度一般。
(1)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荒漠广布,缺水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气象、地质等灾害多发。
(2)由材料可知,柴达木盆地曾是一片浅海环境,后地壳抬升海水消退,形成陆地,而柴达木盆地的地势相对于周围地区低,积水汇入后不能排泄,导致盐分汇聚;再加上地处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强烈,盐分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盐湖。
(3)有材料可知,茶卡盐湖是“天然结晶盐湖。这里的盐,氯化钠的纯度高,可溶性杂质含量少,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谷氨酸等氨基酸”,说明该盐湖的盐杂质较少、氯化钠的纯度较高,微量元素等含量较高,品质好,味道独特。该地人口稀少,工业落后,污染小,所产盐品质更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新教材)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A卷地理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图中A、B、M、N四地,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该日,北京,7月,北京地区可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新教材)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B卷地理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一天中碳汇效果最佳时,该地接近,小明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新高考)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B卷地理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