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

    中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第1页
    中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第2页
    中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
    考点1 概括文章内容,提取整合信息
                    
    一、(2019·湖北十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长腿的玫瑰
    ①三十五岁,他玩够了,终于要成家了,第二天便要迎娶新娘。亲人朋友们正在帮着他准备婚礼,满屋的欢声笑语。忙中出乱,朋友告诉他,用来装点洞房的玫瑰,明明已经送来了,现在却遍寻不见,真是急人,想必是哪个亲朋家调皮的孩子,悄悄拿了去,只好差人再去买。
    ②突然,姐姐慌里慌张地跑过来:“爸不见了!”他拨开人,急匆匆各屋子里找一圈,不见,瞪圆了眼,冲着姐姐大声吼叫:“说了别叫他来,别叫他来,你非让他来不可,来了,你可好好看着啊!要是爸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
    ③父亲是老来得子,四十来岁才有了他,如今七十多岁的父亲,患上了老年性痴呆。今天,非要闹着到新房不可。他怕人多,父亲去了添乱,可姐姐央求,说儿子娶媳妇了,父亲想凑凑热闹,亲身感受一下,应该满足他的愿望,父亲去了,她负责好好看着。哪知父亲还是跑丢了。
    ④大家只好分头去找,这么大一个城市,要想找一个人,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正当大家急得焦头烂额时,他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告诉他,有个穿紫红色衬衣的老头正在她们医院。他的心“咯噔”一下:坏了,难道出了事儿?“我爸,他,他怎么了?”他有些语无伦次。女人说:“你别急,他没什么事儿,你过来接他吧!”
    ⑤等他们赶到医院,父亲正坐在一张病床上,手里抱着一大束玫瑰,正是下午送来,装点洞房的那束玫瑰花。旁边的小护士在他的面前,轻声轻语地和他说着话,见他们来,小护士松了一口气:“你们可来了,这个大爷坐了好半天了,也不肯走,后来我们感觉他脑子有些问题,在他口袋里找出了这个电话,就打了过去。”他拉父亲走,父亲摆摆手,满脸笑意,指指怀里那一束玫瑰,说:“别急,等会儿,等你妈回来,送给你妈,再走!”他这才意识到,这个房间,是两年前妈妈病重时住过的,父亲坐的,正是妈妈曾经躺的那张病床。
    ⑥他想起,那时,女友过生日啦,情人节啦,他都会买玫瑰送女友,母亲知道了,满眼的羡慕,说现在的年轻人真好啊,这么好看的花儿,放屋子里,香多少天啊!他总是逗笑:“让我爸也给你买。”回头就对父亲说:“爸,给我妈买捧花送送呗!”父亲总是讪笑着,从鼻子里“哼”一声:“还送花儿?送个狗尾巴草吧!傻老太太哪配得上花儿!”母亲也笑着说:“妈这辈子,是没人给送花儿咯!”
    ⑦看到父亲满含微笑,紧握着玫瑰,固执地坐在病床上,他的泪湿了眼眶,他走到父亲的身边,说:“爸,我知道妈在哪儿,我们给她送去!”父亲欣然跟他走了。他径直将车开到母亲的墓地。车上,姐和朋友拦他:“还是不去了吧,大喜的日子!”“不,一定要去,这束花早就应该送给妈!”
    ⑧母亲的墓前,父亲把花儿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下,从口袋里掏出手绢,仔细地擦母亲的相片,父亲满脸微笑,边擦,嘴里边絮叨着:“傻老婆子呀,我给你送花儿来了,你可得好好看,啊!”“放心吧,没花钱,钱攒着,给咱儿子娶媳妇!”
    ⑨那一刻,他的泪流了满脸,一转身,正遇上父亲微笑的脸,却看见,父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墓碑上的母亲,满脸微笑,似在看着父亲,也似在看着花,
    ⑩那一刻,他知道,父亲一生没有送过花儿给母亲,那情义却比玫瑰花香更绵长。
    那一刻,他懂得,这束长了腿的玫瑰,告诉了他,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患老年性痴呆的父亲拿走儿子婚礼上的玫瑰,送给早已去世的母亲,达成多年的心愿。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细读第⑤~段,找到关于“玫瑰”的记叙文字,如“父亲正坐在一张病床上,手里抱着一大束玫瑰,正是下午送来,装点洞房的那束玫瑰花”“父亲摆摆手,满脸笑意,指指怀里那一束玫瑰”“母亲的墓前,父亲把花儿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下”“父亲一生没有送过花儿给母亲,那情义却比玫瑰花香更绵长”……可见“玫瑰”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围绕着“玫瑰”写父亲送花给已过世的母亲,表达父亲对母亲的爱。
    2.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拿走玫瑰花的原因(或揭示上文悬念),使情节完整合理,烘托一家人温馨有爱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第⑥段叙述了父亲年轻的时候,母亲羡慕女友每逢节日收到花的情景,这里暗示了父亲把玫瑰花拿走的原因。从“母亲也笑着说”可以看出一家人相聚一堂,是非常有爱的。
    3.分析第⑧段加点词语的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神态描写,郑重的态度体现了父亲对母亲的深情,也体现了父亲对未能在母亲生前送她玫瑰花的遗憾和歉疚。
    解析“小心翼翼”修饰父亲把花放在墓碑下的动作,“仔细”修饰父亲擦拭母亲照片的动作,写出父亲放玫瑰花和擦照片的神态“专注”“深情”。联系第⑦段“看到父亲满含微笑,紧握着玫瑰,固执地坐在病床上”,可以看出父亲对母亲的愧疚和遗憾。
    4.文章结尾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凡俗的日子里,靠什么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请谈谈“什么”的含义。
    参考答案家人的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和宽容。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什么”表示询问读者“坚持一份无声的誓言”是什么原因。在第⑨段中有“正遇上父亲微笑的脸,却看见,父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墓碑上的母亲,满脸微笑,似在看着父亲,也似在看着花”,可见“什么”与家庭和睦、家人间互相关心有关系;结合第⑩段“他知道,父亲一生没有送过花儿给母亲,那情义却比玫瑰花香更绵长”说明其中还暗含着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装点洞房的玫瑰、参加婚礼的父亲不见了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B.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写父亲由“固执”到“欣然”,表现了父亲对母亲的一往情深。
    C.“放心吧,没花钱,钱攒着,给咱儿子娶媳妇!”这句话交代了父亲以前没有给母亲送玫瑰花的原因,也体现了父亲爱子情深。
    D.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文中第①段有“他玩够了”,文中还有许多段落中都提到了“他”,说明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6.分析标题“长腿的玫瑰”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修辞,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患老年性痴呆的父亲拿走了儿子婚礼上的玫瑰花送给去世的母亲。④暗示文章主题,表现了父亲对母亲和儿子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妙处。题目的妙处即作用。标题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内容: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概括文章内容;③揭示文章主题;④暗示文章中心;⑤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⑥运用修辞;⑦一语双关;等等。结合本题,玫瑰花是被父亲拿走的,而题目是“长腿的玫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别致新颖。分析作用要从“长腿的玫瑰”入手,在文中“长腿的玫瑰”是线索,更是文章的中心内容,还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总结以上内容得出答案。
    二、(2019·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 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上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在勤劳的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生活就有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第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
    阶段
    小时候
    稍微
    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
    谋生
    主要
    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参考答案(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 (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观察题干和表格,明确答题内容和范围,需要概括的是“我”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答题范围在第②~⑦段。表格已经给出了具体的人生阶段,我们只要在第②到⑦段中找到相应的人生阶段,概括“我”和母亲之间的事就可以了。“稍微大一点”在第③~④段,母亲教“我”女红,“我”学不好,选择放弃,母亲也不勉强。“结了婚”在第⑤段,母亲坚持整天刺绣,不理“我”让她享清福的劝说,让“我”不解、恼火。“后来去谋生”在第⑥~⑦段,远行前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在翻看时理解了母亲。据此概括即可。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参考答案“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赏析词语题,首先应判断词语的词性,写出该词语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品质等,然后进一步写出这样写表现出的人物的性格、形象等。“捏着”是一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的是态度,写出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与坚持,结合整句话,这两个词共同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沉稳专注与心灵手巧,但同时从“我”这个女儿的角度来看,又包含着对母亲的疼惜。据此概括即可。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参考答案“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在勤劳的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回答时注意不仅要答出表层含义,更要挖掘其深层含义。“刺绣时光”的表层含义有两点,分别从母亲和“我”的角度概括。根据文章第⑦段“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可以概括出,对母亲来说,“刺绣时光”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根据第⑧段“我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可以概括出,对“我”来说,“刺绣时光”是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则可以总结出“刺绣时光”的深层含义,即“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在勤劳的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第②段中作者引用罗隐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刺绣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从而引出下文“我”却没有掌握这项技能。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我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表明“我”并没有拿起银针,而是以笔代银针。故选A、C两项。
    考点2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一、(2019·湖南益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想起母亲就想哭
    韩石山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她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一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我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她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我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我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她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 ra 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我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简要,多么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我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情  节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参考答案①“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②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③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
    解析选文第①段说“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可据此归纳出第一个空的答案。与“‘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相对应的情节在第③段,与“‘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相对应的情节在第⑦段,可抓住人物、事件要素进行概括。
    2.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的“学好,甭惹事”,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参考答案(1)“学好”一是要学好知识,二是要走正道,做好人;(2)“甭惹事”主要指安分守己,不招惹人,平安成长。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选文第⑥段寻找答案。抓住“‘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一句进行揣摩。
    3.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
    参考答案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出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
    解析加点词语描写的是母亲的动作,是她失语后见到“我”的情景。我们通过动作描写,可以揣摩出母亲高兴与激动的心理,以及母亲因为生病说不出话而悲伤、着急的心情。
    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②任劳任怨。在家里虽“只有做饭的份儿”,但也毫无怨言。③心地善良,思想淳朴。儿子骗了她的钱,她一点也不相信,还反问:“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④关心和爱护孩子。母亲总是叮嘱“我”“学好,甭惹事”和得失语症后提醒父亲给“我”做饭。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文中“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可以看出母亲不爱说话,性格内向。根据“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可以看出母亲老实,毫无怨言。根据第③④段内容可以看出母亲很善良。根据第⑤⑥⑦段内容可以看出母亲关爱孩子。
    5.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画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参考答案这两段文字,都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都写出了“我”的年少无知、自傲自大,以及对父母良苦用心的不理解、不认同,从而反衬出父母真挚而细腻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这段话与文中画线句都写“我”的心理,属于心理描写。文中画线句的“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这样的话你不会说”“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表现的是对母亲言行的不屑、不理解,不能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我心里暗笑他的迂”“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是对父亲行为的不解。从写法来看,这段话与文中画线句都用了反衬手法,用孩子的年幼无知,反衬出父母对孩子真挚的情感。
    二、(2019·河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遥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的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噔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走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妻,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排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的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新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背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奶奶露出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头,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挣个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照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技术高超,善良朴实,吃苦耐劳。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对故乡的眷恋;(2)对童年生活的怀念;(3)对勤劳的麦客的赞美;(4)对传统手艺渐渐消失的惋惜。

    考点3 理解词句内涵,赏析表达效果
    一、(2019·新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雪天里的暖
    陈喜联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初见下雪是惊喜的,然而,几天以后还下个没完没了,不由得就心生厌倦了。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于是,认识了这位送外卖的“骑士”。
    ②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门刚打开,一股冷风便呼啸着扑了进来。骑士不光头发“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脸却格外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
    ③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他却连声道歉:“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这样的天气,我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阳台上看雪景,几分钟而已,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雨裤膝盖破了一个洞。他局促不安地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坏了,头盔也坏了……”
    ④我把正准备拉上的门重新推开,跑进屋拿了块干毛巾:“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
    ⑤骑士边擦头和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哦,原来是这样!他在漫天飞雪的街道上奔驰,而他的故乡,是不是也是千里冰封呢?
    ⑥我嘱咐他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渐渐恢复了正常颜色,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在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跑去奶茶店,你猜怎么着?”他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送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
    ⑦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刚走出奶茶店,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茶给了他。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用竹竿打树上的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⑧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戴上我送他的头盔,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噔噔噔”地下楼去了。我站在窗口,看他跨上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拐角处。
    ⑨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纷飞。我不知道骑士今晚能否登上回乡的列车,他遥远的家乡,又有谁在等待他的回归。但是我知道,冰雪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于这座小城的所有回忆。
    ⑩其实,温暖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
    (选自《博爱》,2019年第01期)
    1.文章围绕“我”和“骑士”的故事展开叙述,请概括情节,依次填写相关内容。(每空不超过6个字)
    雪天订外卖→(    )→递毛巾擦脸→(    )→(    )→骑士下楼远去
    参考答案骑士送外卖(或送外卖迟到) 倒茶送头盔
    听他讲故事(或讲今天经历、讲奶茶故事)(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概括能力。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可将文章按照情节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然后归纳。第①段,雪天订外卖。第②③段,骑士送来外卖,却迟到了,并解释迟到的原因。第④⑤⑥段,“我”送干毛巾,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第⑦段,讲述配送单的故事。第⑧段,骑士戴上头盔下楼离开。依据以上分析作答。
    ★2.第①段画线句子属于哪一种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环境描写。渲染天气寒冷,营造氛围;交代“我”订外卖的原因;为“骑士”的出场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阅读画线句“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判断为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烘托人物心情;(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3)渲染气氛;(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文章中心。依据以上几条,再结合这篇文章具体分析作答。
    ★3.联系上下文,请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
    参考答案“湿”表明天气不好,雪花打湿了它;“皱”暗示他多次翻看、揉握;用“小心”修饰“折”,表现“骑士”对配送单的珍视。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出“骑士”遇到好人后内心的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首先分析这三个词语的具体意思,“湿”是因为配送单被雪打湿的;“皱”是因为骑士被感动,多次展示而造成的;“小心”是来修饰“折”这一动作,体现了他对配送单的珍视。总之这三个词语在展示出骑士被配送单感动的情形。
    4.说说本文题目“雪天里的暖”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情感线索;形成对比,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仔细分析题目,注意“雪天”,指下雪的环境,送外卖的背景,故事发生的环境等;“暖”饱含着“我”对骑士的关心,故事的主要情节内容,故事展开的线索,冷与暖的对比等。
    二、(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题。
    薄  荷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嚣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干净,可那薄荷却越发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
    参考答案宠辱不惊;清新,清静;好养,不娇贵。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按行文的顺序,找出文中描写赞美薄荷的句子,即可得出答案。对于“薄荷”的特点,文中的“不娇贵”“没有矫情”“清新简素”“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宠辱不惊”这些句子有所交代,据此概括作答。
    ★2.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解释下列句子。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
    参考答案“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欢欣(欢喜、兴奋、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失落到极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根据题意,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解释”句子,意思就是将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的语句表述出来。阅读这个句子,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道出自己听到“薄荷”二字后原有的欢欣马上消失,以此来突出小时对“薄荷”不喜欢的程度。所以去除句中的修辞将这一意思表述出来即可。
    ★3.第一段中“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意思是作者      ,原因是 。 
    参考答案不稀罕薄荷 薄荷太普遍,味道不怎么样,“我”对它太熟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一句可以看出“我”对薄荷的不稀罕,认为薄荷没有值得喜爱的。至于原因,联系下文可以看出“实在太普遍”“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据此作答。
    ★4.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参考答案对薄荷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成年后的“我”渐渐理解了小姨当年的心情,理解了薄荷糖中的“意味”,这种“意味”就是对故乡薄荷的喜爱,以它来寄托对故乡的喜爱与思念之情。
    5.结合全文内容,作者对薄荷情感变化的词语依次是漠视、      、        、       。 
    参考答案厌烦(腻烦) 亲切 热爱(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变化。通读全文后,作者最初因为家乡的薄荷太过于普遍,以至于忽视它的存在;后来自己年少轻狂,对家乡的一切包括薄荷有一种太熟悉以至于腻烦的感情;而当自己成年后,离开了家乡,才体会到了家乡一草一木的可爱之处和亲切之处,对它们有一种深深的热爱,这里面还包含着对家乡一切事物的热爱。
    6.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升华了作者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点文段的作用。首先考量句子内容,交代了朋友谈到家乡的景物时眼里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让“我”明白了当年小姨眼中光的意味。这里的薄荷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薄荷,而且还具有了丰富的内涵,那就是对家乡的依恋,对家乡的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向往。
    7.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过日子的方式。
    示例一:认同。慢节奏生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示例二:不认同。快节奏生活能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考点4 理解标题含意,赏析标题妙处
    一、(2019·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槐 花 约
    谢 冕
    ①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熏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贸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1.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心疼”“心醉”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心疼”是疼爱、喜爱的意思,“心醉”是因喜极而陶醉的意思。中天门的槐花开得艳丽、灿烂,既侠肝义胆又柔情似水,与别处的槐花不同,故而让人喜爱不已。槐花因“我”的到来而香飘满山、沁人心脾,让“我”对槐花的喜爱达到“心醉”的状态,故而不能互换。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所赏析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文中第③段写槐花为了“我”,拼了命似的开放,开得那么有侠气,以至于“让人心惊的明亮”,所以首先是“心疼”。槐花如海,香飘满山,沁人心脾,自然“心醉”。由“心疼”到“心醉”,符合常情常理。
    2.在第⑦段中,作者要“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对此,原文中有明确的交代。请找到这个句子并摘录下来。
    参考答案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中句子的意义,再回到文章中寻找与之关联的句子。本题中第⑤段结尾句“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就是作者“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的行动。
    3.第⑩段中“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句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槐花的灵性。不同点:“你开了,我就来了!”强调“我”坚守槐花之约的承诺。“我来了,你就开了!”强调槐花也在等待“我”的到来,“我”来到,槐花才开放,突出了槐花的有信、有情、有爱,是齐鲁大地上的情义之花,以此表达对槐花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这两句都运用了第二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槐花的灵性,表现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你开了,我就来了!”一句侧重表现“我”的诚信;“我来了,你就开了!”侧重表现槐花有情有义。
    ★4.作者以“槐花约”为题有何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槐花之约。作者对泰山槐花情有独钟,观赏槐花是践行十年之约。②是延续朝圣之约(或登山之约)。泰山是风景与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登泰山是阅读华夏文明史,是朝圣中华文明。③友情之约。作者本次看槐花是赴朋友之约。看槐花的经历让作者结交了很多泰山的儒雅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意蕴(含义)的能力。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点明本文内容、充当本文的线索、点明主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回答时看符合哪一种,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即可。本文写了作者践行十年之约观赏泰山槐花的经过及感受。文章不仅写如期观赏到遍野槐花的烂漫,而且赋予了泰山槐花文化内涵和情愫。文章借泰山槐花来抒发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对友情的珍重。所以“槐花约”是赏花之约、朝圣之约、友情之约,是精神之约。
    二、(2019·广西河池、柳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故乡的密码
    蔺丽燕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散发着缕缕轻盈。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高粱,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大白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咸涩的汗水,漫长的熬煎,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劳动,才会唤醒每一株庄稼,成就每一株庄稼。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雀、乌鸦、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叽叽喳喳,像是开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们的眼睛,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雨侵蚀,被不可抗拒的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棂间,土炕上……一个个生命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这里袅袅而上,流散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有一碗又一碗叫作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那个地方。流光辗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码的,就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回放着故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至④段的内容。(16字以内)
    参考答案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细读指定段落,根据第②段的首句“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可知这几段介绍的是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1)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2)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2)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
    解析第(1)题考查修辞。细读句子可知,这句话把夕阳人格化,把它写得有情有义,富于人的情态与思维,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结合句子内容可知,这处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夕阳下苹果、梨子、杏子上镀满了金光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第(2)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品析。第一个“发白”形容的是雨靴,侧重于颜色本身的变化。第二个“发白”形容的是黑发和额角的皱纹的变化,侧重于表现人的苍老。所以两者含义不同。
    ★3.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充当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个题目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家乡的风物比喻为密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参考答案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林间百鸟图,突出家乡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细读第⑦段可知,本段文字生动形象,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极富艺术感染力。结合语段内容可知,这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家乡这些鸟雀充满活力的情态,突出了家乡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选文最后一句话“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参考答案虽思念家乡,却因为距离遥远,不能回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根据这句话前面的“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一句可知,虽然在远游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心心念念的家乡,但与家乡远隔千山万水,不得返回,所以就只能是黯然神伤了。
    考点5 分析写作技巧,分析句段作用
    一、(2019·黑龙江绥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腕上茉莉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桌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茉莉花不?新鲜的茉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地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乎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黄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号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1.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点明行文线索;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对比。作用:把两种茉莉花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太太卖的茉莉花新鲜、异香,表现了老太太心灵的纯洁美好。
    3.谈谈第⑤段中老太太鞠躬,为什么差点把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参考答案因为女文友只是买了几串茉莉花,却换来了老太太的鞠躬礼,觉得承受不起,受之有愧;也因为对老太太充满了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女文友掉泪的原因,一是她就买了几串,就使老太太鞠躬,显然觉得受之有愧;其次,从老太太的外貌描写等内容来看,女文友觉得老太太值得同情。
    4.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参考答案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饭店老板善良、正直、有同情心(爱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指向非常明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方法角度切入。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描写的是饭店老板的神态(表情严肃)、语言,从后文可知,老妇人卖花,是他特许的,因为老妇人继续了儿子的“重任”——寄钱给贫困山区的小学。这说明老板有爱心,有同情心,善良。
    5.结尾说返程时茉莉花已经枯黄,“我”为什么仍能嗅到它“隐隐的香气”?
    参考答案茉莉花虽枯黄了,但余香仍在,老太太的美好品质像茉莉花香一样浸润在“我”的心里。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主题、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最好从两个层面(语境字面义+语境深层义)回答:“隐隐的香气”既指老太太卖的茉莉花本身的香气,又指老太太美好、高尚的心灵。
    二、(201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第三盏
    女同学


    参考答案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和事等。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围绕“小油灯”,一共写了三个人,第④⑤段写母亲在油灯下做针线活,“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第⑥⑦段写父亲在油灯下算账,为多出的两毛钱而发愁,父亲认为“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从父亲的语言中,可见其心地善良,做事认真、公道的性格。第⑧段写一个外表丑而内心美的女同学把自己的油灯借给“我”用,“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作用。本文的题目是“灯如红豆”,在第二段作者写了城市夜晚的灯光,即景生情,由城市灯光联想到童年、少年时用过的油灯,而且,想起时“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可见小油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作者看城市夜晚迷人的灯光,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自己的小油灯,引出对“小油灯”的回忆,突出了往事的难忘和对自己的影响。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参考答案(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1)“把手里的东西一扔”,通过“扔”字,写出母亲的手被扎伤后的本能反应,母亲没有喊叫,而是通过“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的方法来止痛,可见母亲的忍受力。(2)“我”看到母亲的手被针扎伤,心里非常难过,想抱住母亲,给她以安慰,通过一个“搂住”的动作,写出“我”对母亲的重视和爱护。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从题目本身看,“灯如红豆”化用“灯如红豆最相思”,增加了题目的诗意。从文章结构上看,文章主要围绕“小油灯”回忆了与之有关的三个人和三件事,因此“灯”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使文章中心明确、结构严谨。从主题表达上看,将“灯”比作“红豆”,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灯”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的人的相思之情,对过往的事的怀念之情。
    考点6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
    (2019·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孩子王(节选)
    阿 成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字典愈加神圣。我每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赢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他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杈,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字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福。”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用了。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参考答案①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约定赢了得到字典。②他和爸爸晚上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③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
    2.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字典是“老师的老师”。②字典是稀缺的物品,有钱也买不到。③字典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对字典的崇拜,象征着对文化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选文内容的能力。要探究字典成为“圣物”的原因,一是要结合选文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字典在当时是稀缺物品,物以稀为贵;二是要结合文中第③段中“这是老师的老师”的内容理解;第三,还可以从字典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来理解。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环境描写,表明山间潮湿多雾。②与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相呼应。③衬托王福父子砍竹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从画线句所描写的“山中湿气……成为云雾”“太阳……现出……圆圈”“林中的露水……如在下雨”等内容看,是环境描写(或自然景物描写),其作用可从表现当时劳动环境、结构上与上文内容呼应、衬托人物劳动的艰辛的角度分析。
    ★4.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1)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
    (2)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
    参考答案(1)“慢慢”写出班长从挎包中取出字典的动作缓慢,表现他内心不舍。“取”“递”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又不得不给的矛盾犹豫的内心。(2)“极快”形容他包书的速度之快,表现他已做出决定。“包”表现王福对字典的珍视,“塞”表现王福愿赌服输,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要紧扣题目的要求“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方法)、“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答题重点)来分析。结合故事情节,“慢慢”一词表现出班长当时舍不得的心理;从后两个动词“取”和“递”可揣摩出班长当时的矛盾心里;从“极快”可看出王福当时很果断;可从“包”和“塞”两个动词分别体现王福对字典珍惜和对退还字典态度坚决两个角度分析其心理。
    5.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选文内容的能力。“赌字典”的故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可从文中第⑧段中“我”的话“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等句子中悟出。
    ★6.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翻看,经常提问题。王福和老师打赌,想要赢得老师的字典。为了学习知识,抄书抄了八年。②王福做事有原则。在知道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③王福吃苦耐劳。前一天晚上八点和父亲上山砍竹,砍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④王福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说到做到,当天连夜完成了砍伐任务,之后又完成了作文,并且找到了知青作证。⑤王福有集体观念。王福砍伐竹木,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他和父亲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答出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选文中王福这个人物形象,要结合他的言行来分析其性格特点。可分别从他常借老师的字典看并提问题,为了赢得字典吃苦砍伐竹子,赌输了认输,退还老师赠送的字典等情节,来分析他的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
    考点7 分析环境描写,补写文章内容
    (2019·海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父亲的田园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鸣。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成色,已经秀色可餐了。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绵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揳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毛巾常常汗湿得能拧出水来。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蹿;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④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地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⑤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休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报应的故事……如清风,飘进我的耳朵。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水袖,如闪亮登场的青衣……
    ⑥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 
     
    (选自《文苑》2019年第四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文章回忆并描绘了父亲的田园以及父亲在田园中劳作的情景,抒写了“我”童年的快乐生活,表达了“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概括。本文刻画的人物是父亲,叙述的事情是父亲在田园中劳作。至于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描写的几个场景,可以揣摩出来。如第④段写“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通篇写父亲劳作,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综合以上内容即是答案。
    ★2.文章首段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首段对田园的环境进行浓墨重笔的描写,是为了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奠定感情基调。
    解析分析环境描写,可以入手的角度有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文章开头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其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上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二是结构上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奠定感情基调。
    3.品读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揳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
    参考答案(1)用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连贯的动作,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动作的娴熟和流畅,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2)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父亲的锄柄比作画笔,挥锄的动作比作画彩虹,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达了对父亲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赏析。题目要求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联系句中的动词来看,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表现父亲动作的娴熟。从修辞角度来看,“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达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4.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刻画了父亲热情、好客、善良、豁达、热爱邻里乡亲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要求结合语句分析人物性格。所给语句属于细节描写,共两个句子。我们可以先逐句分析,然后综合。第一句是说父亲放下手里的活儿为的是陪客人拉家常,表现父亲的热情好客。第二句用了一对关联词“除了……还……”来写父亲对小孩的态度,可见父亲并不在意小孩吃他多少果子,这表现了父亲的好客、善良、豁达。
    5.在横线上写几句话,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要呼应前文,表达情感,点明主旨。
    答案示例父亲的园子,像一只美丽的摇篮,盛放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盛放着我对父亲的怀念,更盛放着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解析此题考查结尾段的补写。首先要明确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尾点题。文章开头写父亲园子的美丽景象,结尾段应说父亲的园子像什么,好与开头照应。其次,全文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对父亲的敬爱之情,在这里也应当点明。
    考点8 分析表达方式,拓展探究感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故乡的番薯
    孙善文
    ①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②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先是从家乡雷州市善排村坐三轮车出发,然后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接着又从南兴镇坐上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最后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      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咧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 
    ③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      ,我是记在心上了。 
    ④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⑤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条,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
    ⑥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⑦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有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的冲动。枝上有枝,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是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暗自得意,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⑧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      。 
    ⑨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      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 
    ⑩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5日)
    1.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在文中的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刻不容缓 栩栩如生 安之若素 心旷神怡
    B.刻不容缓 栩栩如生 随遇而安 赏心悦目
    C.迫不及待 诗情画意 随遇而安 赏心悦目
    D.迫不及待 诗情画意 安之若素 心旷神怡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填空。先比较“刻不容缓”和“迫不及待”,前者形容情势紧迫,片刻也不能拖延;后者形容心情迫切,来不及等待。所以,第一处应填“迫不及待”,排除A、B两项。再看第三处。“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联系原文可知,应填“随遇而安”,排除D项。
    2.仔细阅读选文第④~⑦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番薯的生长变化
    “我”的心理发展变化
    番薯发芽,被泡水中


    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
    番薯叶长出来


    暗自得意

    参考答案①甚是期待 ②根从薯块中挤出来 ③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的冲动 ④叶子长密成画(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行文思路的梳理。解答此题先要找到空格对应的段落,然后摘取关键词句或概括内容作为答案。如第①空对应第⑤段,可摘取“甚是期待”一词作答。第②空对应第⑤段,可摘取“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一句作答。其他空,依此类推,都能找到答案。
    3.根据要求品味下面语句。
    (1)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我总会暗自得意,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嫩芽比作一张笑脸,写出了番薯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番薯的喜爱之情。(2)“暗自得意”写出了内心的喜悦之情,“我”因把番薯养成了“花”而自豪。
    解析第(1)题考查语句赏析。“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运用了比喻,既写番薯蓬勃的生命力,也表达“我”的喜爱之情。第(2)题考查词语含义。联系语境可知,“我”因同事问那是什么花而暗自得意,这内心的喜悦与自豪都暗含在“暗自得意”之中。
    ★4.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议论,抒情。作者由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像花一样活着,想到农家子弟来到一座陌生城市,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由物及人,生发联想,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中心做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表达方式及段落作用。文章主体部分写番薯,第⑧段,作者由番薯联想到故乡,联想到农家子弟来到一座陌生城市发展,由景生情,由物及人,开掘中心,升华了主旨。
    ★5.阅读本文,说说你受到哪些启示(至少答三点)。
    参考答案(1)换了角色,同样活好(或人要学会适应环境)。(2)故乡是我们永远的根,不能忘本。(3)只要有一颗诗意的心,生活就会充满诗意。(4)学会创新,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解析此题考查阅读感悟。答题时,可从多个角度入手,如番薯由农村来到城市,在瓶子里生存,得出人要学会适应环境的观点;再如作者把一棵普通番薯种成了“花”,可得出“学会创新,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的观点。
    二、(2019·湖北黄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自卑
    (1)
    嫌弃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
    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高兴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2)

    参考答案(1)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 (2)感动(感激、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原文,首先找到答案所在区域,(1)所叙述的事情在第②③段,“我”“嫌弃”的原因是“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2)所对应的事情“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在第⑧段,表达心里的感受的句子是“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概括来说,心里的感受是“感动(或感激、愧疚)”。
    2.文章第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据你的理解,找出文中两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
    参考答案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细节是对细微的言行举止、服饰、容貌等作细致的描摹。根据这些特点,能很容易找到一些细节描写的地方。如: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脚,聊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一壶清茶。(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人物的特点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当中。如:从“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可以看出“修车老爹”是个体贴晚辈的人。
    ★4.文章第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血缘关系的体现。(或: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文章主题的能力。第一问,“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是说父亲的生活状态,概括出父亲的生活状态就可以知道“这样”的含义。从文中父亲挤火车、修车、资助“我”等事情,可以看出父亲一直以来辛勤劳动,为家庭和孩子默默奉献。第二问,对于父亲“这样”的生活状态可认同,也可不认同。认同,可以从传统文化、血缘关系的角度回答;不认同,可以从独立的角度阐明理由。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十一) 议论文阅读 (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十一) 议论文阅读 (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 (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素养全练(九) 记叙文阅读 (教师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模拟测试(二):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新素养大一轮模拟测试(二),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