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实验现象结论专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练含解析
展开高考热点专项练(一) 实验、现象、结论专练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1年重庆适应性测试)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结论 |
A |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紫红色褪去 | H2O2具有漂白性 |
B |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新制氯水,变蓝 | 待测溶液中有I-存在 |
C | 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 Al(OH)3具有酸性 |
D | 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少量Na2S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黑色沉淀 | Ag2S溶解度小于AgCl |
【解析】选A。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过氧化氢和其反应体现了还原性,A错误;碘离子能被氯气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能使淀粉溶液变蓝,B正确;氢氧根能使铝离子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再使沉淀溶解,C正确;氯化银沉淀能和硫化钠反应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硫化银沉淀,D正确。
2.(2021·南宁模拟)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少量硼酸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 | 无气泡 | 酸性:H2CO3>H3BO3 |
B |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 先出现蓝色沉淀 | Ksp[Cu(OH)2]>Ksp[Mg(OH)2] |
C |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Na2S2O3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分别放入不同温度下的水浴中 | 都变浑浊 | 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不大 |
D |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和AgNO3溶液 |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 KI3溶液存在平衡:I I2+I- |
【解析】选D。将少量硼酸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可能因为生成碳酸氢钠不放出气体,无法证明H2CO3和H3BO3的酸性强弱,故A错误;溶度积小的先生成沉淀,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出现蓝色沉淀,说明Ksp[Cu(OH)2]较小,故B错误;两支试管中都变浑浊,说明都有沉淀生成,但没有说明沉淀产生的先后顺序,温度高的对反应速率影响应该较大,故C错误;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则KI3的溶液中含I2、
I-,即KI3溶液中存在平衡为II2+I-,故D正确。
3.(2021·青岛模拟)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将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 先变红后褪色 |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
B | 在饱和氯化银浊液中滴加少量KBr溶液 | 白色浑浊变为淡黄色浑浊 | Ksp:AgCl>AgBr |
C |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 产生无色气体 | Na2O2没有变质 |
D |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 试纸不变蓝 | 原溶液中一定无NH |
【解析】选B。二氧化硫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故A错误;AgCl转化为AgBr,说明Ksp(AgCl)>Ksp(AgBr),故B正确;过氧化钠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所以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O2,故C错误;检验NH的实验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要有加热的操作,故D错误。
4.(2021·宜昌模拟)由下列实验操作得出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将镀层破损的镀锌铁皮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向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无原电池反应 |
B | 将两块绿豆粒大的钠分别投入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 乙醇与钠反应更剧烈 | 乙醇中羟基上的氢比水中的氢活泼 |
C | 其他条件相同,测定同浓度CH3COONa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 | pH(CH3COONa) <pH(NaHCO3) | 酸性: CH3COOH>H2CO3 |
D | 向2 mL 0.1 mol·L-1 AgNO3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 NaCl溶液,再滴加几滴0.1 mol·L-1 KI溶液 |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黄色沉淀 | 溶度积: Ksp(AgCl)> Ksp(AgI) |
【解析】选C。K3[Fe(CN)6]用于检验Fe2+,此原电池反应中无Fe2+生成,故A错误;钠投入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水与钠反应更剧烈,水中的氢比乙醇中羟基上的氢活泼,故B错误;pH(CH3COONa)<pH(NaHCO3),可证明酸性:CH3COOH>H2CO3,故C正确;向2 mL 0.1 mol· L -1 AgNO3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 NaCl溶液时,Ag+过量,再滴加几滴0.1 mol·L-1 K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不能说明Ksp(AgCl)>Ksp(AgI),故D错误。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待提纯的物质 | 选用试剂 | 操作的方法 |
A | FeCl2溶液(FeCl3溶液) | 铁粉 | 过滤 |
B | Al2O3(Fe2O3) | NaOH溶液和CO2 | 溶解、过滤 |
C | Cl2(HCl) | 饱和食盐水 | 洗气 |
D | Fe(OH)3胶体(NaCl溶液) | 水 | 渗析 |
【解析】选B。FeCl3具有氧化性,与Fe反应生成FeCl2,可除杂,故A正确;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过滤、洗涤后应灼烧,故B错误;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故C正确;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离子可以透过,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
6.铋(B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ⅤA族,其价态为+3时较稳定,铋酸钠(NaBiO3)溶液呈无色。现取一定量的硫酸锰(MnSO4)溶液,向其中依次滴加下列溶液,对应的现象如表所示:
加入溶液 | ①适量铋酸钠溶液 | ②过量双氧水 | ③适量KI淀粉溶液 |
实验现象 | 溶液呈紫红色 | 溶液紫红色消失, 产生气泡 | 溶液缓慢变成蓝色 |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BiO的氧化性强于MnO
B.H2O2可被高锰酸根离子氧化成O2
C.向铋酸钠溶液中滴加KI淀粉溶液,溶液一定变蓝色
D.H2O2具有氧化性,能把KI氧化成I2
【解析】选C。硫酸锰(MnSO4)溶液加入适量铋酸钠溶液,溶液呈紫红色,说明BiO氧化Mn2+生成MnO,A正确;上述生成MnO的溶液中加入过量双氧水,溶液紫红色消失,产生气泡,说明H2O2可被高锰酸根离子氧化成O2,B正确;由③中现象可知:碘离子被双氧水氧化成单质碘,则双氧水(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氧化产物)的氧化性,D正确;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aBiO3>KMnO4>H2O2>I2,向铋酸钠溶液中滴加KI淀粉溶液,NaBiO3先氧化I-生成I2,NaBiO3能继续氧化I2,溶液不一定变蓝色,C错误。
7.(2021年河北适应性测试)下列实验中,实验现象与结论不匹配的是(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含有相同浓度Cl-、I-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 | 先生成黄色沉淀,后生成白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B | 加热NaI固体和浓磷酸的混合物 | 有气体产生 | 生成了HI气体 |
C | 在Na2SO3饱和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KMnO4溶液中 | KMnO4溶液褪色 | 该气体产物具有漂白性 |
D | 2CrO+2H+ Cr2O+H2O在K2Cr2O7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 有砖红色沉淀(Ag2CrO4)生成 | Ag2CrO4溶解度比Ag2Cr2O7小 |
【解析】选C。向含有相同浓度Cl-、I-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先生成黄色沉淀,后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开始时c(Ag+)·c(I-)>Ksp(AgI),c(Ag+)·c(Cl-)<Ksp(AgCl),由于AgCl、AgI构型相同,则证明物质的溶度积常数:Ksp(AgCl)>Ksp(AgI),A正确;磷酸是难挥发性的中强酸,加热NaI固体和浓磷酸的混合物,H3PO4与NaI发生反应生成NaH2PO4和HI,HI易挥发,从平衡体系中挥发逸出,导致反应的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可证明反应生成了HI气体,B正确;在Na2SO3饱和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SO2气体,将产生的气体通入KMnO4溶液中,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KMnO4变为无色Mn2+,因此看到溶液褪色,证明了SO2具有还原性,C错误;在K2Cr2O7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2CrO+2H+ Cr2O+H2O,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Ag+与CrO 反应产生Ag2CrO4砖红色沉淀,而没有产生Ag2Cr2O7沉淀,说明Ag2CrO4溶解度比Ag2Cr2O7小,D正确。
8.(2021年湖南适应性测试改编)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红 | 溶液中含有Fe2+ |
B | 室温下,测得相同浓度的NaX和NaY溶液的pH分别为8和9 | 酸性:HX<HY |
C | 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5 min,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Cu(OH)2,继续加热5 min,生成砖红色沉淀 | 蔗糖完全水解 |
D | 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少量等物质的量的ZnS和CuS固体,ZnS溶解而CuS不溶解 | Ksp(ZnS)> Ksp(CuS) |
【解析】选D。A项:Fe2+和KSCN无明显现象,Fe3+和KSCN溶液反应变成红色,Fe2+易被氯水氧化生成Fe3+,Fe2+检验时要先加KSCN溶液后加氯水,防止Fe3+干扰,故A错误;B项: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钠盐溶液,溶液的pH越大,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相应的酸的酸性越弱,相同浓度的NaX和NaY溶液的pH分别为8和9,可知HX酸性强于HY,故B错误;C项:蔗糖完全水解或部分水解,溶液中都含有葡萄糖,碱性条件下都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故C错误;D项:相同条件下,组成和结构相似的难溶金属硫化物,溶解度大的物质先溶解于稀硫酸,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少量等物质的量的ZnS和CuS固体,ZnS溶解而CuS不溶解,说明溶度积Ksp(ZnS)> Ksp(CuS),故D正确。
9.(2021·太原模拟)下列实验中,对应的操作、现象以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同温下,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等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 | Na2CO3溶液的pH较大 | SO结合H+的能力比CO的强 |
B | 向盛有2 mL 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加2 mL 0.1 mol·L-1 NaCl溶液,再滴加2 mL 0.1 mol·L-1 KI溶液 |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又产生黄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C | 室温下,取完全相同的Fe块分别投入1 mol·L-1的 H2SO4和18 mol·L-1的H2SO4中 | Fe块与18 mol·L-1的 H2SO4反应更剧烈 |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
D | 将5 mL 0.55 mol·L-1的烧碱溶液分多次加入盛有50 mL 0.50 mol·L-1盐酸的量热计中 | 温度计示数由T1升高至T2 | 由计算中和热 |
【解析】选B。 Na2CO3溶液pH大,则CO结合H+能力强,A错误;氯化银转化成碘化银,能比较Ksp的大小Ksp(AgCl)>Ksp(AgI),B正确;常温下浓硫酸使铁发生钝化,C错误;酸碱中和实验时应该一次性加入盐酸,实验操作错误,D错误。
10.(2021·济南模拟)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盛有硝酸的烧杯中加入铜粉 | 溶液上方产生红棕色气体 | 证明该硝酸为浓硝酸 |
B | 取10 mL 0.1 mol·L-1 FeCl3溶液,滴加10滴0.1 mol·L-1 KI溶液,继续加入2 mL苯,振荡静置,取下层溶液,滴入AgNO3溶液 | 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溶液滴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 FeCl3与KI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
C |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SO2 | 溶液褪色 | SO2具有漂白性 |
D | 在一块除去铁锈的铁片上面滴1滴含有酚酞的食盐水,静置2~3 min | 溶液边缘出现红色 | 铁片上发生了吸氧腐蚀 |
【解析】选D。向盛有硝酸的烧杯中加入铜粉,溶液上方产生红棕色气体,可能是产生的NO在上方被氧化成NO2,A错误;下层溶液滴入硝酸银有白色沉淀,是氯化银,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碘离子,无法说明碘部分反应,B错误;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中呈红色,C错误;铁作负极(金属):2Fe-4e-===
2Fe2+,碳等作正极:2H2O+O2+4e-===4OH-,D正确。
11.(2021·西安模拟)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将过量的Fe粉加入稀HNO3中,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 溶液呈红色 | 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
B | 常温下,Fe、Al放入浓HNO3中 | 无明显现象 | Fe、Al 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 |
C | 铝箔插入稀HNO3中 | 无现象 | 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D | 用玻璃棒蘸取浓HNO3点到蓝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变红色 | 浓HNO3具有酸性 |
【解析】选B。稀硝酸与铁粉反应,铁首先被氧化成Fe3+,过量的铁粉将Fe3+还原,最终得到Fe2+,滴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故A错误;常温下,Fe、Al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故B正确;铝箔能与稀HNO3反应放出气体,故C项错误;浓硝酸是强氧化性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故D错误。
【加固训练—拔高】
1.(2021·成都模拟)下列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 石蜡油分解产物中仅含有烯烃 | |
B | 试管b中出现分层现象 | 反应生成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乙酸乙酯 | |
C | 试管中有淡黄色沉淀产生 | 非金属性Cl>S | |
D | 反应过程中钠未熔化成小球 | 反应吸热 |
【解析】选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可知产物中一定含烯烃,但石蜡油分解生成烯烃和烷烃的混合物,结论不合理,A错误;导管在液面下,易发生倒吸,装置图中导管位置不合理,B错误;高锰酸钾把浓盐酸氧化为氯气,氯气通入硫化钠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即有单质硫生成,因此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则装置、现象、结论均合理,C正确;乙醇与Na反应较平稳,为放热反应,结论不合理,D错误。
2.(2021·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列实验的现象与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一段时间后,a管液面高于b管液面 | a管发生吸氧腐蚀,b管发生析氢腐蚀 | |
B | 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有乙烯生成可以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 |
C | pH计测得①中pH大于②中pH | 金属性:Mg>Al | |
D | 试管①中有大量气泡,试管②中无现象 | 酸性:醋酸>碳酸>硼酸 |
【解析】选D。 U形管左边装置是中性溶液,右边装置是酸性溶液,Fe与稀H2SO4发生反应生成H2,导致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右边的液体向左边移动,一段时间后,a管液面高于b管液面,但无法证明a管发生吸氧腐蚀,A错误;制备乙烯反应中,乙醇被碳化得到碳,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也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证明一定是生成的乙烯,B错误;MgCl2溶液与AlCl3溶液的浓度不相同,C错误;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气体,NaHCO3+CH3COOH===CH3COONa+H2O+CO2↑,说明酸性:醋酸>碳酸,硼酸与碳酸氢钠不反应,说明酸性:碳酸>硼酸,所以酸性:醋酸>碳酸>硼酸,D正确。
3.(2021·郑州模拟)下列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
| 实验装置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 白色沉淀是碳酸钙 | |
B | c装置中出现白色沉淀 | 非金属性:N>C>Si | |
C | 红色 喷泉 | HCl极易溶于水 | |
D | 滴加稀硫酸、铜片溶解 | 酸性条件下NO氧化性强 |
【解析】选D。A.C和浓硫酸发生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CO2、S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错误;B.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与硅酸钠反应,产生硅酸沉淀,因此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错误;C.酚酞遇酸不显色,故错误;D.铜和稀硝酸反应产生Cu(NO3)2、NO,铜片有剩余,滴加稀硫酸铜片溶解,因为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因此说明NO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故正确。
4.(2021·邯郸模拟)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四个实验探究新制氯水的成分,请根据表格回答问题。(已知Cl2+2KI===2KCl+I2)
实验 序号 | 实验方法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 | 将氯水滴到AgNO3溶液中 | 生成白色 沉淀 |
|
② | 将氯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
|
|
③ | 取一片淀粉KI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玻璃棒蘸取氯水滴在试纸上 |
| 氯水中 含有Cl2 |
④ | 将足量的氯水滴入Na2CO3溶液中 |
| 氯水中 含有H+ |
(1)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实验②、实验③和实验④中的“实验现象”: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两个结论可能是
a.氯水中含有HClO,其漂白作用能使溶液褪色;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上述a、b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AgCl沉淀,可证明氯水中含有Cl-;
(2)②氯水中含有盐酸,可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含有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则可观察到溶液褪色;③氯水中含有Cl2,则氯水滴在淀粉KI试纸上,Cl2氧化I-生成I2,试纸变蓝色;④氯水呈酸性,溶液中含有H+,加入Na2CO3溶液,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有气泡冒出;
(3)氯水中含有盐酸,可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含有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都可使溶液褪色,则两种可能情况为b.氯水加入NaOH溶液中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使溶液褪色,a.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有漂白性而使溶液褪色,要验证结论的正误,具体操作方法是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显碱性,若溶液不再显红色,证明红色消失是HClO的漂白作用引起的;若溶液显红色,证明是H+的中和作用引起的。
答案:(1)氯水中含有Cl- (2)溶液褪色 淀粉KI试纸变蓝色 有气泡冒出 (3)氯水中含有H+,中和OH-使溶液褪色 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显碱性,若溶液不再显红色,证明红色消失是HClO的漂白作用引起的;若溶液显红色,证明是H+的中和作用引起的
二工艺流程专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二工艺流程专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练含解析,共7页。
三化学计算专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三化学计算专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练含解析,共8页。
四反应焓变计算专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反应焓变计算专练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练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能量示意图或方程式计算,根据键能计算,根据盖斯定律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