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课件ppt,文件包含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x、七夕奇妙游第20210813期纯享版天外飞仙绝美丝带舞美翻-综艺mp4、探索月球的起源中国航天的崛起mp4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从航天说起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类,而非动物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1)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反映形式、不同阶段 ①感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①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如: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如:宇宙发展规律) ②联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变革社会的实践 ①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2、“争论克隆人” 3、农民种地、工人生产4、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出其实践形式。
Be Number #1
Be Successful
合作学习一:从“天问”探究实践的特点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行星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2020年10月9日23时,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点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
思考1:火星探测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象和手段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指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告诉记者,研究火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火星本身,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火星的演化进而更好地了解太阳系、地球。“我们认为,对地球的认识仅仅在地球上是不够的,对火星的相关研究也是为了加深对地球的研究。研究火星对认识和了解地球演变、人类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
思考2:刘继忠主任的谈话反映火星探测这一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①在改造自然方面: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在改造社会方面: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天问一号探测器任务实施过程中,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目前,探测器已在太空运行295天,距离地球约3.2亿千米。 问天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梦想,古人仰望天穹感慨宇宙之浩渺;此时,我们继承老祖宗的意志,借助强大的科技实力,让“天问一号”升空,让古今梦想由此相接。
思考3:火星探测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实现了古今梦想相接体现了这一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从“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发射,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
思考1:我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月球的?
合作学习二:从飞天事业探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实践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记载了这么一段:“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通‘飞’)一日而败。” 《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相对墨子来说,鲁班的木鸟在工艺上有了明显的进步,甚至可以用于军事了——《鸿书》上说他:“制木鸢以窥宋城。”好家伙,木鸢成“侦察兵”了。 明朝万户把47个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想要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起来。虽然失败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但其探索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 而在今天,我们又回给古人一份航天级的浪漫:载人飞船叫神舟,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玉兔在月球上跑的那圈地叫广寒宫,行星探测任务叫天问,火星车叫祝融,载人空间站叫天宫,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
思考2:从这份绵延千年的飞天情怀感受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思考3:从中国的探月工程的“绕、落、回”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①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2、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课课件ppt,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教育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知识延伸,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知识目标,认识与实践,阅读与思考,疑难解析,总结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