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展开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巩固(4)2021-2022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下图所示水分物体变化,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冰融水开 B.雾绕险峰
C.露润绿叶 D.霜打枝头
2.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B.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3.三九严冬,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独特,到处是“雾凇”“冰棱”美如画。如图这里的“冰棱”其实就是物态变化现象的 (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汽化
4.用一支示数为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环境温度是,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A. B. C. D.
5.小靖尝试比较地沟油和花生油的物理性质。她用相同的杯子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这两种油后放入冰箱内降温,发现两杯油的温度都降到时,地沟油变为固态而花生油仍为液态,这说明地沟油和花生油具有不同的( )
A.温度 B.沸点 C.凝固点 D.冷热程度
6.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物质 | 水 | 水银 | 酒精 | 乙醚 |
熔点/℃ | 0 | -39 | -117 | -114 |
沸点/℃ | 100 | 357 | 78 | 35 |
A.水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醚温度计
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
B.夏天,人吃冰棒感觉凉爽
C.用纸锅烧水,水沸腾但锅不会燃烧
D.游泳的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8.小明同学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B.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C.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
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9.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温度示数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
10.如图所示是“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波和石蜡熔化时都需要吸热
B.实验时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错过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过程,无法看出海波是晶体
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能延长海波熔化时间(即处于熔点的时间)
D.实验中不需要控制海波与石蜡的质量相等
11.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用电吹风将头发吹干 B.酒精灯用完之后盖紧灯帽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 D.植树时剪除大量的枝叶
12.2020年11月18日,通辽降下今冬第一场大雪,这是今年第一场大范围、最猛烈的暴雪了,大风掀起雪花浪潮,路上积雪迅速增高,有的地方很快就堆到半米多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在雪地里活动时,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气温低于0℃时若不采取其他措施,雪是不能熔化的
C.雪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3.冬天嘴里呼出“白气”。下列现象的吸放热与该“白气”形成中吸放热情况相同的是( )
A.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B.盛夏,旷野里雾的散去
C.深秋,小草上结满白霜 D.严冬,冰冻的衣服变干
14.生活中水有几种不同的“别名”,如①冰、②雪、③雾、④雾凇、⑤雹、⑥霜、⑦露。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属于凝华形成的有①②④⑤⑥ B.属于液化形成的有③⑦
C.属于凝固形成的有①⑤⑥ D.形成过程吸热的有③④
15.寒冷冬天的早晨,思雨同学从家里到学校后,发现头发上有白花花的霜;进入教室后,过一会儿头发变湿了。这里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汽化 B.凝华、熔化 C.凝华、升华 D.凝固、液化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
17.掌握基本技能
(1)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18.读出下列测量工具的示数:
(31)______℃。
19.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下图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___。
20.寒冷的冬天,室外的水缸、河面都结冰了,而腌咸鸭蛋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请你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______
21.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其中发生______物态变化时物体都需要吸热;冬天,呼出的“白气”属于______物态变化。(均填图中符号)
三、简答题
22.医生这病人检查牙齿时,拿着一把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_____
23.小红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下列现象:
(1)海鲜批发市场用冰块保鲜鱼类;
(2)蔬菜用保鲜膜包装后存放不会很快干瘪;
(3)洗完头发后用吹风机吹可使头发很快变干;
(4)下雪不冷化雪冷。
请你从上面现象中选出两个加以解释(写出所选的序号)。
现象:______;
解释:______。
现象:______;
解释:______。
24.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结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这三种温度计,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的地方与它们的用途有什么联系?
25.冬天雨雪过后,停在户外的汽车的前窗玻璃上常会结有一层冰.要想除去这些冰,
A、喷洒盐溶液
B、用软硬适中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
C、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
D、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上
从物理学角度看上述做法中不可采用的是哪种?并说出不可采用的理由
26.当我们买来冻鱼、冻鸡、冻肉等食品时,为了化开冰把它放在凉水中浸泡,泡到相当长时间,就会发现冻鱼外面结了一层冰,当这层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揭掉鱼身的冰层可见到鱼已化冻,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冷水拔冰”,请你解释为什么要用冷水而不用热水?
27.如图是在严寒的冬季,小亮戴的近视眼镜发生了上霜的现象。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眼镜上霜是因为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2)进入室内后,眼镜的中间和四周哪部分先熔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冰熔化需要吸热;雾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露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不同,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
A.湿衣服晾干是水蒸发成了水蒸气,故A错误;
B.护目镜内侧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B正确;
C.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故C错误;
D.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3.A
【详解】
A.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图这里的“冰棱”为固态,是水放热凝固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故B不符合题意;
C.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A
【详解】
由于体温计的构造特殊,液泡上方有一缩口,体温计里面的液体未经下甩不会自动下来,用后再次使用必须用力向下甩。正常人的体温低于38℃,里面的液体只会上升不会自动下来,所以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8℃。
故选A。
5.C
【详解】
据题意:地沟油在7℃时,由液态变为固态,而根据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
AB.我国寒冷地区的气温会达到-50℃,低于水和水银的凝固点-39℃,故AB不符合题意;
C.我们各地区气温最高不会超过78℃,最低也不会低于-117℃,故酒精在我国各个地区不会凝固成固态,也不会沸腾变成气态,故C符合题意;
D.有的地区气温超过40℃超过了乙醚的沸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详解】
A.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白气是小水珠,是气体的水变为了液态的水,故是液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人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利用冰熔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
C.用纸锅烧水,水沸腾但锅不会燃烧,利用水的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到达了不了水的沸点,故C不符合题意;
D.游泳的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利用蒸发吸热,即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
A.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打开冰箱门,看见冒白气,“白气”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是手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9.B
【详解】
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
故选B。
10.C
【详解】
A.海波为晶体,石蜡为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
B.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过程可能持续时间比较短,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错过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过程,无法看出海波是晶体,故B不符合题意;
C.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不会改变熔化时吸收热量的快慢,不会改变熔化时间,故C符合题意;
D.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需要测量不同物质的温度的特点,不需要控制质量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
A.用电吹风将头发吹干,是通过增加表面的空气流速来加快蒸发的,故A符合题意;
B.酒精灯用完之后盖紧灯帽,是为了减小表面的空气流速来减慢蒸发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是为了减小表面的空气流速来减慢蒸发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植树时剪除大量的枝叶可以减少蒸腾作用,提高植树成活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A
【详解】
A.“白气”是口中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晶体熔化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雪的熔点是0℃,气温低于0℃时若不采取其他措施,雪是不能熔化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雪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C
【详解】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A.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雾散去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结霜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
冰、雹是由水凝固形成的,此过程放热;雪、雾凇、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此过程放热;雾、露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热;所以凝华的有②④⑥,液化的有③⑦,凝固的有①⑤,吸热的有①②④⑤⑥⑦。
故选B。
15.B
【详解】
头发上白花花的霜,是从人身体上冒出来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变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头发上形成的;进入教室后,固态的霜变成了液态的水,使头发变湿,发生了熔化,故先后发生的变化是凝华、熔化,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6.36.5
【详解】
体温计分度值0.1℃,示数为36.5℃。
17. -2
【详解】
(1)[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为零下温度,所以温度计示数为-2℃。
18. 37.1
【详解】
(1)[3]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示数为:37.1℃。
19.热胀冷缩 -4℃
【详解】
[1]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通过液体的体积变化来反映温度的变化,采用了转换法。
[2]图中温度计的液面在零刻度下方,说明此时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所以示数为-4℃。
20.盐水的凝固点与水中含盐量有关吗
【详解】
寒冷的冬天,室外的水缸、河面结冰,说明外界温度到达了水的凝固点;而腌咸鸭蛋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说明因为盐的原因导致盐水没有到达凝固点,因此可以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水中含盐量是否有关。
21.A、C、E D
【详解】
[1]由图示知,A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B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D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C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E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F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所以发生A、C、E三种物态变化时需要吸热。
[2]冬天,嘴里呼出“白气”,是口腔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即D种物态变化。
22.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子表面上,影响医生诊疗。
【解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子表面上,影响医生诊疗。
23.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
[1][2]现象:蔬菜用保鲜膜包装后存放不会很快干瘪。
解释: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存放,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和空气的流动,能减慢蒸发。
[3][4]现象:洗完头发后用吹风机吹可是使头发很快变干。
解释: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加快了空气的流动,可以使蒸发变快。
24.见解析所示.
【分析】
每种温度计的用途不同,实验用的温度计测量范围较宽,故是-20℃~110℃,体温计是测人体的温度的,故测量范围窄,但要求精确,分度值就较小,为0.1℃,寒暑表是测量气温的,范围为:-30℃~50℃.
【详解】
甲是实验用温度计,测量范围为-20℃~110℃,分度值为1℃;
乙是体温计,测量范围为35℃~42℃,分度值为0.1℃;
丙是寒暑表,测量范围为-30℃~50℃,分度值为1℃.
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因为它们的用途不同,要求的精确度不同.
量程设计的理由:
空气温度一般在-20℃~50℃之间
人体的温度低于35℃、高于42℃就处于危险状态了
实验所测温度往往偏高,有时达到10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及其原因.
25.D 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因水的温度很高,会使冰和玻璃迅速吸热而膨胀,引起对物体的破坏,所以这种做法不可采用.
【解析】
A、喷洒盐溶液,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从而达到熔化的目的.故A做法可采用;B、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可以除去一些冰,故B做法可采用;C、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可以使冰因吸热而熔化,达到除冰的目的,故C做法可采用;D、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因水的温度很高,会使冰和玻璃迅速吸热而膨胀引起对物体的破坏,故这种做法不可采用;故选D.
26.冷水较热水更容易凝固结冰,而水凝固时会放热,使食品上的冰较容易熔化
【详解】
解:将冷冻食品放在冷水中时,由于食品的温度低于水,食品吸热,水放出热量,冷水由于放出热量而使自己变成冰,当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说明食品与水都达到了0℃,食品己化开;如果在热水中浸泡,热水很容易将食品外表烫熟,烫熟的外表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进行传热,所以不能用热水。
27.(1)凝华;(2)中间部分,因为近视镜中间薄,质量小,吸热升温快
【详解】
解:(1)严寒的冬季,眼镜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形成的。
(2)室内温度较高,镜片上的霜吸热升温,会熔化,而近视镜片的中间薄,质量小,吸收相同热量会升温更快,所以中间部分先熔化。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粤沪版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粤沪版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粤沪版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物理粤沪版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