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5课《长征·七律》(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2147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5课《长征·七律》(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2147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课时作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七律·长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后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1. wēi yí páng bó tiě suǒ
ní wán hán lěnɡ mín shān
二、填空题
2.给加点字注音。
逶迤(_____)磅礴(_____)岷山(_____)
3.把《七律·长征》中诗句补充完整。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诗句,填一填,选一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诗。请你用成语来形容长征中的“难”(至少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红军却没有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我们可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中看出来。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尽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诗句,完成下列练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腾细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泥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是(____)。
A.这两句是《七律·长征》的颈联。
B.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三、选择题
6.下列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比喻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
B.作者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C.“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7.夸张的巧用,是《七律·长征》显著特点之一。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D.这山像个大葫芦。
读诗句,选一选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8.“暖”字暗示了红军战士( )后的欢快心情。
A.抢渡大渡河 B.巧渡金沙江 C.飞夺泸定桥
9.从“寒”字可以体会到( )
A.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B.天气十分寒冷,连铁索也寒光闪闪,使人感到很冷。
10.下列诗句朗读节要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五岭透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磅礴”的“磅”是多音字,在这里读“páng”,另一个音读“bàng”。(____)
12.“三军”指的是三路长征大军。(_____)
13.“七律”是指每句七个字的律诗。(_____)
14.“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_____)
15.颌联的节奏划分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
五、按要求答题
16.给带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等闲:A.平常 B.随随便便 C.无端,平白地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______)
万水千山只等闲。(______)
等闲平地起波澜。(______)
颜:A.脸上的表情 B.体面、面子 C.颜色 D.姓氏
三军过后尽开颜。(______)
五颜六色。(______)
无颜见江东父老。(______)
17.根据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根据字义,选字填空。
度:①事物所达到的程度;②度量,能容纳承受的量;③过,由此到彼;④所打算或考虑的。
渡:①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②载运过河;③渡口。
远________重洋 ________日如年 置之________外 过________时期
(2)根据词语的用法,选词填空。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困难、危机等。
①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________这个难关。
②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________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18.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逶(wēi wěi)________迤 磅(bàng páng)________礴
乌蒙(méng měng)________ 岷(mín mǐn)________山
六、语言表达
19.《七律·长征》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资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20.《七律·长征》中,地名在诗中的正确排序是( )。
A.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B.金沙江、乌蒙、五岭、大渡河、岷山
C.五岭、金沙江、岷山、乌蒙、大渡河
D.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乌蒙
21.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不但山势高大,而且道路弯曲,是摆在红军战士面前的困难。
B.通过想象和夸张,把群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凸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C.走过逶迤的五岭,跨过大海的波涛,走过满是泥丸的乌蒙山,战士们走过的路很长。
D.从五岭到乌蒙,一路上跋山涉水,在细浪与泥丸中前行,战士们走过的路非常艰难。
22.说一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资料,把再读这首诗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逶迤 磅礴 铁索 泥丸 寒冷 岷山
2.wēi yí páng bó mín
3.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4.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缺衣少食 忍饥挨饿 不怕 只等闲 全都喜笑颜开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5.翻腾的细小波浪 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B
6.A
7.C
8.B
9.A
10.C
11.√
12.×
13.√
14.√
15.√
16.B A C A C B
17.渡 度 度 渡 渡过 度过
18.wēi páng méng mín
19.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20.A
21.B
22.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金沙江水流湍急,拍击着两岸的悬崖,诗人却感到“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欣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只剩下高悬于两岸的铁索,在诗人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悲壮。
23.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红军的伟大。我们不仅要学习红军坚强勇敢,乐观积极的精神。同时我们也要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红军,你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我们要学习,继承,发扬你们的优良品质。我们要把祖国的未来建设的更加美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课后复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七律·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随堂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七律·长征,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要求完成字词练习,查字典填空,句子模仿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当堂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穷人,我是拼音小能手,按拼音写汉字,按查字典要求填表,花落谁家,画龙点睛,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是,根据提示选择省略号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