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
展开(2020·山东潍坊模拟)右玉县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四面环山,与毛乌素沙漠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如今的“塞上绿洲”。近年来,右玉县陆续吸引某著名肉食品加工、电力企业等进驻,这块“塞上绿洲”正逐渐成为山西的“塞上金山”。下图示意右玉县挖鱼鳞坑造林及造林后的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右玉县植树造林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 )
A.劳动力不足 B.降水稀少
C.气温较低 D.土壤贫瘠
2.从有利于当地环境保护考虑,电力企业进驻右玉县,主要是利用该县丰富的( )
A.煤炭、石油 B.水能、天然气
C.太阳能、生物能 D.风能、太阳能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右玉县的地理位置和鱼鳞坑的作用(收集地表水,增加坑内水分,提高树苗成活率)可知,降水稀少是右玉县植树造林面临的最不利条件,选B。第2题,从环境保护角度,应利用清洁能源。该地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降水少,太阳能丰富。故选D。
(2020·四川省仁寿二中期中)读“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输油管线)建设示意图”,完成3~4题。
3.中哈输油管线经过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气候变暖
4.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了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 )
①加勒比海地区 ②北非 ③东南亚 ④中亚 ⑤俄罗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中哈输油管线经过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大风日数多,风沙活动强烈,荒漠化成为该区域突出的生态问题,B正确。第4题,加勒比海地区、北非距离我国很远,石油需要经过海上运输,风险大;东南亚、俄罗斯、中亚距离我国近,是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故D正确。
鱼鳞坑工程是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减少坡面流水侵蚀,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图1),图2是“坡面径流侵蚀强度与坡度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该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 ②拦截坡面径流,沉淀泥沙 ③保证植物成活率,营造森林 ④增加水域面积,发展渔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工程建成后对坡下河流的影响是( )
A.径流季节变化变大 B.径流量增加
C.含沙量增大 D.含沙量减少
7.坡度在40°~90°时,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其原因是( )
A.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B.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C.降水量减小,且强度小
D.坡面径流流速小
答案 5.B 6.D 7.A
解析 第5题,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减少坡面流水侵蚀,不是削弱风力,①错误;降雨时鱼鳞坑可暂时存蓄部分雨水,但在相对干旱的该地区很快就会下渗入土,不能保持长期有水,不足以发展渔业,④错误;鱼鳞坑可减少坡面侵蚀,拦截坡面径流,沉淀泥沙,可蓄积一定水量,有利于保证植物成活率,营造森林,因此②③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鱼鳞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可减少坡面侵蚀,促进泥沙沉积,使坡下河流的含沙量减少,C错误、D正确;鱼鳞坑可以拦截坡面径流,使河流的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变小,A、B错误。第7题,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和植被覆盖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坡度在40°~90°时,坡度越大,受雨面积越小,坡面径流量越小,虽然径流流速大,但径流量小,故侵蚀强度较小,A正确。
读“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危险度评价图”,回答8~9题。
8.关于贵州省石漠化形成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越大,石漠化越严重
B.石漠化的成因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C.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越严重
D.石漠化的成因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
9.有关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漠化地区分布比较均匀
B.东部地区石漠化危险程度最低,因该地降水量少
C.中度危险及以上石漠化面积占绝大部分
D.石漠化地区分布主要呈东南—西北走向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植被较少,地形起伏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石漠化越严重,A项正确。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石漠化的形成;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程度越轻;石漠化的形成与地形、植被与气候等因素有关。第9题,读图可知,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差异较大;东南部地区石漠化危险程度最低,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有关;贵州省石漠化以中度及以上危险程度为主;石漠化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
(2020·山东聊城市期末)早在2000年,新疆铁路就开展了“千里绿色长廊”建设,2020年,工作人员首次采用无灌溉造林技术在南疆铁路风沙区段试种防护林。该技术是将直径10厘米、长度30厘米的PVC管竖立埋入沙中,将梭梭幼苗栽植在管中央(如图所示),可有效提高幼苗的保存率(≥70%)和年生长量(>20%)。据此完成10~12题。
10.无灌溉造林技术种植的防护林具有的特点是( )
①减少水分流失 ②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 ③减少风沙吹蚀 ④防止小动物啃食幼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2020年之前,与北疆准噶尔盆地相比,南疆种植防护林难度大的原因是( )
A.风沙雨雪量更大 B.气温年较差更大
C.管理人员更欠缺 D.对灌溉水源更依赖
12.为促进南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利用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加工业
B.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
C.利用生物措施对原生沙漠进行改造
D.利用地下水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答案 10.C 11.D 12.B
解析 第10题,无灌溉造林技术是将直径10厘米、长度30厘米的PVC管竖立埋入沙中,将梭梭幼苗栽植在管中央,可减少水分流失,①正确;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不高,②错误;③PVC管有部分露出地表,可减少风沙吹蚀和防止小动物啃食幼苗,③④正确。故选C。第11题,南疆雨雪量更小;气温年较差和管理人员对种植防护林影响小;南疆地形更封闭,气候更干燥,在无灌溉造林技术出现之前,对灌溉水源更依赖,种植防护林难度大,D正确。第12题,利用独特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利润高,且对自然环境影响小,B正确。
(2020·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期中)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存在成熟林、过熟林大量积压、腐烂的现象。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产值仅占全球木材市场贸易的3%。下图为“俄罗斯森林资源分布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俄罗斯的成熟林、过熟林大量积压、腐烂,资源浪费严重,主要原因是( )
A.夏季气温高,木材易腐烂变质
B.气候温暖潮湿,病虫害多发
C.林区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足
D.矿物能源丰富,木材市场小
14.俄罗斯木材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A.保护森林,减少采伐量
B.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C.加强监测,防治病虫害
D.伐育结合,提高覆盖率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题,俄罗斯纬度较高,气温低,不会因为气温高导致木材腐烂变质,A错;成熟林、过熟林大量积压、腐烂是树木寿命问题,与病虫害无关,B错。俄罗斯的林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足,C对。俄罗斯的木材市场面向全球,市场广阔,D错。第14题,俄罗斯森林“存在成熟林、过熟林大量积压、腐烂的现象”,减少采伐量就意味着对森林资源的无谓浪费,A不对。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附加值较低,可以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B对。俄罗斯气温低,病虫害不严重,C不对。俄罗斯森林覆盖率较高,提高覆盖率不是木材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D不对。
(2020·福建龙岩市期末)2017年5月,中阿双方在下图阴影所示区域合作建设高查瑞智能光伏电站,阴影区域位于阿根廷西北部、安第斯山脉东坡,大部分为山脉所环绕的荒漠高原。据此完成15~16题。
15.光伏电站选址在图中阴影区域,最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太阳能资源丰富 B.土地资源丰富
C.能源需求量大 D.技术力量雄厚
16.以下不是建设光伏电站在治理荒漠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是( )
A.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B.提高植被覆盖率
C.降低近地面风速 D.加快岩石风化
答案 15.A 16.D
解析 第15题,光伏发电站建设的首要因素是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结合图示等高线分析可知,图中阴影地区海拔高,大部分在2 000 m以上,为高原荒漠地区,降水少,光照资源丰富,这是该地建设光伏电站的最主要原因,选A。第16题,建设光伏电站后,光伏面板可以给部分土地遮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面板下植被生长条件较好,故建设光伏电站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电站增大了地表摩擦力,可以降低近地面风速,这些都是光伏电站对治理荒漠化的积极作用。岩石风化加快会加快荒漠化。选D。
(2020·江西省高安中学期中)甲图所示地区是著名的棉花产区,乙图是甲图中M城的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关于M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城全年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热量较充足
B.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期
C.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适合棉花生长
D.位于季风气候区,秋季降水少,有利于棉花收摘
18.下列关于图中沼泽的形成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沼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夏季的飓风和风暴潮带来大量降水和海水
B.位于河流下游,河网密布,水流缓慢,泥沙沉积,经常溢洪
C.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积水形成沼泽
D.下面有永久冻土层存在,积水不易下渗,形成沼泽
答案 17.A 18.D
解析 第17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该地位于美国东部,属于亚热带地区。读乙图可知,M城夏季高温、冬季温和,热量较充足;全年降水较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选A。第18题,图示区域中的沼泽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无永久冻土层存在,D符合题意。
(2020·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月考)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紧靠雄安新区。古白洋淀曾“汪洋浩渺,势连天际”,今仅存湖淀水区。读图完成19~20题。
19.白洋淀湖区面积的变化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调节气候功能增强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增强
D.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提高
20.白洋淀未来开发利用中,最适宜建( )
A.生态保护区 B.水运中转区
C.湖景住宅区 D.产业承接区
答案 19.B 20.A
解析 第19题,白洋淀湖区面积减小,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B对。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减弱,降解污染物的功能减弱,湖泊对洪涝的调蓄能力减弱,A、C、D错。第20题,白洋淀作为该区域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持本区域的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最适宜建生态保护区,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A对。北方地区水运条件差,不适宜发展为水运中转区,B错。湖景住宅区、产业承接区建设,会破坏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加重淀区的水污染,C、D错。
二、综合题(共50分)
21.(2020·山东潍坊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贵州省遵义市人口约800万,长期发展传统农业,是历史上著名的“黔北粮仓”。20世纪60~90年代,遵义市植被破坏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土地生产力越来越低。从2011年起,遵义市被列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地区。目前,遵义市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条件(下图)和气候条件(下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基本形成了以茶叶、竹、辣椒、花椒、生态畜禽等为主导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原来的“黔北粮仓”正在成为“黔北钱仓”。
遵义市气候资料统计表
(1)遵义市经过恢复植被等综合治理后,土地生产力逐渐提高。分析恢复植被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作用。(4分)
(2)根据表格信息,在遵义市气候资料统计图中补充绘制3个月份的降水量柱状图,并根据相关资料简述遵义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的有利气候条件。(6分)
(3)说明遵义市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的意义。(4分)
答案 (1)恢复植被能增加枯枝落叶,为土壤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植被根系的固土效果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
(2)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位于高原、山地地区,气候垂直差异大。
(3)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提高就业率;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当地收入;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山地生态。
解析 (1)贵州降水丰富,植被恢复后,其保持水土的功能可减轻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对提高土壤肥力有利;另外,植被的增加导致枯枝落叶也随之增加,因此可增加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2)该画图题难度不大,只需根据降水积累量推算出4、7、10三个月的降水量(分别为88 mm、153 mm、104 mm)即可画出。题目要求根据相关资料简述遵义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的有利气候条件。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得出该地多山地,高差较大,使得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通过气候资料统计表可以得出该地水热条件十分优越,因此对发展农业有利。(3)早期该地发展单一种植业,成为“黔北粮仓”,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发展多种经营,构建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的增长,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黔北钱仓”。因此,应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变化来组织答案。
22.(2020·湖北省宜城二中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侵蚀模数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其单位为t/(km2·a)。图1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图2为延安燕儿沟流域土壤侵蚀与降雨量动态图。
(1)简述图中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原因。(4分)
(2)分析导致图中侵蚀模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4分)
答案 (1)山西省黄土覆盖面积大,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沟壑纵横、地面起伏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滥垦滥牧、陡坡开垦等破坏植被),开矿过程中破坏地表,使地表更加疏松,植被遭到破坏等。
(2)原因:2004年以前,降水量减少。2004年以后,工程建设,如护坡工程;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农业结构调整,如退耕还林等。影响:缓解水土流失;恢复、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流含沙量;减轻水旱灾害等。
解析 (1)结合黄土高原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情况等分析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原因。(2)由材料可以看出在2004年前由于降水量的减少,侵蚀模数也在减少,2004年后,侵蚀模数的减少是因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采取多种措施缓解水土流失。侵蚀模数的减少能够缓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恢复、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河流的含沙量以及水旱灾害。
23.(2020·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向下插入土中。红树科植物的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树的果实时就开始萌芽,俗称“胎生”,到一定时候便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生长为独立的植株,也可长期漂浮于海上而不失生命力。非洲尼日利亚几内亚湾沿海地区(图1)广布红树林,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红树林面积逐渐减少。为保护该地红树林,有人设计了“内湖外海”的规划方案(图2)。具体措施是结合沿海水塘,进行人工梳理打造形成内湖,内湖外海间种植红树林并设置水闸。该措施既符合红树林的生长特点,又有效保护了红树林。
(1)结合红树林支柱根和“胎生”的特点,推测尼日利亚沿海红树林生长地区的环境条件。(4分)
(2)说明红树林面积减少对尼日利亚沿海水域环境的影响。(4分)
(3)分析“内湖外海”规划方案对保护红树林的作用。(6分)
答案 (1)沿海多滩涂,风力较大,海水运动较强。
(2)净化海水能力减弱,海洋污染加剧;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
(3)通过内湖隔离城市,减小城市开发对红树林的破坏;同时保证外海的水位变化,适宜红树林的生长。
24.(2020·山西省运城市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位于吉林西部松嫩平原上的白城市湖沼遍地,但水质盐碱度高。湖沼地区芦苇丛生,这里是水鸟的家园。人们种田放牧,常年开采利用地下水。通过白城人民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原来的低洼易涝地、盐碱地、弃耕地得到了很好的改良治理。如今,该地发展水稻种植,将满是“白疙瘩”的草原湿地开垦成了大片田地。
材料二 下图为白城市区域简图。
(1)近年来白城出现旱灾,试分析其原因。(4分)
(2)简述白城水稻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4分)
(3)分析白城湖沼湿地面积变化的人为原因。(2分)
(4)若白城湖沼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不变,分析湿地鸟类受到的影响。(4分)
答案 (1)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少,蒸发旺盛,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农业生产耗水量大;湖沼水盐度较大,难以利用;全球变暖,气候异常。
(2)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稻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土壤肥沃,化肥使用少。
(3)人为原因:过度农垦、放牧、占用湿地;过度开采地下水,湖沼水位下降,湖沼湿地面积减小。
(4)若此趋势不变,会导致鸟类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将减少;生存面临威胁,使鸟类向外迁徙,鸟类数量、种类将减少。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5
7
12
17
21
22
26
26
22
16
12
7
降水积累量(mm)
22
42
81
169
320
515
668
799
892
996
1 047
1 061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单元达标测试(1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单元达标测试(1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通用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双优单元滚动双测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B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双优单元滚动双测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B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双优单元滚动双测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A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双优单元滚动双测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A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