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考点31 议论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31 议论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5段的论证思路,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2.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3.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4.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说兴趣
梁 衡
①兴趣是什么呢?兴趣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孩子对糖块有兴趣,姑娘对打扮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好房子、好车都有兴趣,因为这样活着就舒服。但只满足于此也不行,时间长了就要退步,要堕落。于是人们对学习、开拓、创造也有兴趣。这样人类才会活得更美好。
②有兴趣,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就像水,一打开闸门就自然往下流;像烟,你一点燃就自然往上走。信佛者到处拜佛,佛经上说,你不必拜,佛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想成佛,就能立地成佛。如果你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兴趣,你就能立地成佛,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能成什么样子,这才是一个最厉害的秘密武器。
③老师、家长总是怕孩子不学习,总嫌孩子不努力,“新松恨不高千尺”,其实,你不要急,也不必“恨”,更不要那么“狠”,搞得孩子们眉头常皱,心存压力。你只须细心地去发现他到底对什么有兴趣。就像,发现落叶下的一根春笋,只须浇一点水,一回头,它就蹿高好几米。园丁的作用不是用剪子把花草剪整齐,而是用锄头把杂草锄干净。生物学、人才学研究已经揭示,基因决定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某种特殊的才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④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花自飘零,水自流,错过了机遇。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⑤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提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的一声,三只全跑了。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但是,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5年。每到一地,他就采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5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1859年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
⑥如果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特别是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比如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如托尔斯泰,则非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兴趣只有在注入了目标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⑦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自已是瓜还是豆,或因环境所迫,瓜秧爬上豆架,满拧着长;有的人知道是瓜是豆,春风得意,却耐不过夏的煎熬,等不到秋天的丰收。只有那些像达尔文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一颗大瓜的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才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
1.联系全文,说说该怎样做才能让兴趣帮助我们成功?
【答案】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还得将兴趣转化为目标和毅力;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
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文章第⑤段列举达尔文成功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答案】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成就人生,不同的兴趣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我们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并努力去实践,才能成就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这里把兴趣比作种子,强调了它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4.作者认为“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你对此有何认识?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0—100字)
【答案】阐明自己观点,联系生活体验,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作答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如何发现兴趣和培养兴趣即可。
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5.“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这样的人现在确实很少
B.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少
C.这样的人现在确实不多了
D.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多了
【答案】B
【解析】这是个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何尝少”就是不少。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链接一: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虽然习惯性思维会使人得出一种前人已经做出过的合乎常理的答案,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往往使人囿于常理而无计可施,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仍以上面两个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为例。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石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同样,在儿童落入水缸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也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由于他突破了这一点,从而出现了破缸救人的壮举。
现代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扩散思维而言,要求人们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束缚。比如,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性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但是,仅仅进行扩散思维,很难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还须进行集中思维。所谓集中思维,就是通过逻辑分析,对经扩散思维而得出的设想,按问题解决的要求去进行筛选和最优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谈创造性思维》节选)
链接二:
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只是由于学生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障碍,因而在实际训练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又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创造性的思维,要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B.创造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C.创造新思维、习惯性思维、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几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D.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时,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这两种思维都应该重视。
2.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B.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C.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之后,就会止步不前。
D.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3.对采用“约翰·古登贝尔克”事例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道理论据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B.作为事实论据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C.作为道理论据证明“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D.作为事实论据证明“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4.“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句中的“这种情况”和“它”分别指什么?
5.举例说明,想要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应该怎么做?
二、阅读《想和做》,完成后面小题。
想和做
胡 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者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人类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8.请简要分析1—5段的论证思路。
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一、【2018年中考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友谊
爱默生
尽管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就像一股寒风,给人世间带来污浊和阴冷。但整个人类大家庭还是沐浴在晴空一般的纯净和温馨之中。当我们对他人怀有仁爱,我们的生活才变得甜美。
我们排斥社交,拥护孤独,然而我却不能对从我们门口经过的智者、可爱的人和高的人视而不见。那些倾听我心声,真正理解我的人,就是属于我的永恒的财产。我感激那些内心充满挚爱的人,是他们赋予这个世界崭新而高尚的深度,我与他们的交往非常单纯,正是这种单纯的共鸣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在我看来,新结识一个人这对我是件大事,我迷恋那些带给我美好时光的人们。
每个人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追寻友谊之中度过,如果我们寻找朋友并非出于神圣的动机,而是带着一种邪恶的占有欲,要把他据为己有,结果只能是徒劳无益。更糟糕的是在他们相互靠近对方的时候,各自天性当中美丽花朵的精华与芬芳便在片刻间消失了。我们从友谊中获得的唯一乐趣就是对方身上拥有我所没有的东西,是隐藏在差异之下的共性将我们连在一起,让友谊成为两种天性之间的结合吧。我们从朋友那里获得的是一种思想、一份真挚、一瞥目光……
这种情感能提高我们的智能和活力。当你冥思苦想也未必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表达,这时就应该给朋友写封信——瞬间的工夫,一系列高雅的思想伴着考究的措辞,便会从四面八方一起自己递上门来。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这些美妙的情感火花甚至比火还要迅猛、还要活跃,它使整个世界也变得不一样了:没有了冬天,没有了黑夜,即使孤身一人,也会心满意足,欢欣鼓舞。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呢!
朋友是我可以坦诚相对的人。在他面前,我大可以丢掉诸如伪装、礼貌和深思熟虑等衣服——这些都是人们不愿脱掉的东西,而以最朴素的方式全心全意地与他相处。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丢掉所有虚伪装饰,省去了所有恭维和客套,每遇到一个人,便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着这个人说话。起初,他遭到拒绝,大家以为他疯了,可他坚持不懈。这样的情况持续的时间久了,他就得到了回报,即每一个熟人都和他建立了一种真诚的关系,谁都不会想着跟他客套,敷衍他了。在一个虚伪的年代里,企图与人们维持一种真诚的关系就等于精神失常,我们很少能挺起腰板走路,每一个人几乎都在要求以礼相待——要求加以迁就,尤其他拥有某种名誉和才干。我讨厌滥用友谊的名义来表示与时髦、俗气相联系的东西。我更欣赏农夫、小贩之间的交情,胜过那种排场、体面的亲善,因为后者常常乘车过市,花天酒地,通过这些浅薄的招摇来庆祝他们的邂逅。
友谊是真诚的,友谊可以让人通过各种交往寻得心灵的慰藉,它适应了宁静的日子,精美的礼物,也能适应意外和坎坷,适应误解和悲伤。它不是玻璃丝或霜花,而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东西。
难道我们跟朋友的交往不应该像飘在天边那片云或那丛拦住溪流、随风起伏的绿草那么富有诗意吗?阳光白白洒向不懂得感激的宽广宇宙,而太阳从未因此烦恼过。尊重友谊的神圣法则,请你用高尚的品格教化那些粗俗而冷漠的人吧!
(选文有改动)
1.本文首段的论述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2.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3.请以“友谊是……而不是……”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
4.画波浪线的内容会让人想到课文《羚羊木雕》,请你从“友谊”的角度简述故事并加以评论。(字数在160字以内)
二、【2017年中考湖北荆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唯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唯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作者:马德,有删改)
5.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 。
6.第①段画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7.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8.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9.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安静时是一个 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 的自己。
闯关检测
1.C
【解析】C中创造性思维中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它们之间是包容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2.D
【解析】D中这不是原因,而是结论。
3.B
4.“这种情况”指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新的创意。
【解析】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首先进行扩散思维,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束缚,然后通过逻辑分析,对经扩散思维得出的设想,按解决问题的要求去进行筛选和最优化,用具体事例说明。
【解析】在议论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表现,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列举合理即可。 学科¥%网
6.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5段的“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一句作为答案。
7.举例论证。通过人学游泳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想和做要连结起来”的观点。
8.文章开篇首先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阐明观点。进而提炼出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1—5段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如文章开篇首先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阐明观点;进而提炼出论点。这样使提出论点的过程逻辑严密,无可辩驳,条理清晰。
9.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把工作做好;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否则成绩上不去,事业也难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注意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如“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一句,强调的是“想”与“做过的事”、“得到的经验”结合起来。再如“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一句,强调的是只要“想”和“做”结合起来,就能进步,就能提高。
中考链接
1.形象、鲜明地论述了“仁爱”对于人生的重要。(通过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仁爱”对于人生的重要);富有抒情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用“友谊是……而不是……”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形式,肯定一种内容,否定一种内容。肯定的内容与否定的内容形成反义。如我们可以分析第5段的首句“朋友是我可以坦诚相对的人。在他面前,我大可以丢掉诸如伪装、礼貌和深思熟虑等衣服”,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要求概括为友谊是坦诚相对,而不是伪装刻意。
4.示例:上体育课,我的裤子被划破了。我怕回家挨说,万芳就把自己的裤子和我换了,她因此被她妈妈罚站,我觉得对不住她。万芳喜欢我家的羚羊木雕,我未经父母同意,将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她。父母得知后让我要回,这让我为难也让万芳难过。但她最终还是原谅了我,这说明友谊是慷慨无私的,也能经得住挫折,要相互理解才不会破裂,才能更牢固。
【解析】题干要求从“友谊”的角度简述课文《羚羊木雕》的故事。此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也在考查学生围绕“友谊”这一主题遣词造句的能力。只要内容与课文相符,叙述中能突出“友谊”这一主题即可。
5.示例:一穗稻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 一片云从不与另一片云争夺蓝天的眷顾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答题要领:抓住关键词“从不”,形神兼备即可)
6.示例一:“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
示例二:“盛下了所有”指包容一切的胸怀,人因包容而少冲突,而内心安静;“放下了所有”指向看淡一切的态度,人因淡泊而少纷争,而内心安静。总之,对“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都不去计较,就拥有了内心的安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题干要求从看似矛盾的说法中挖掘出蕴含的道理,那就从“盛下”和“放下”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出发,分别解释出“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
7.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名师点睛
1.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2.问题的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3.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4.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5.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31 议论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考点31 议论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①—⑤段的论证思路,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考点31 议论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