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第1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第2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17页。
    施 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被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中国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就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⑨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族成员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卫生又环保,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⑩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
    (选自2020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筷子的主要特点。(6分)
    ①中国独创,历史悠久;②寄托美好愿望;③使用有讲究;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⑤花样繁多;⑥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每点1分,共6分)
    2.第⑥段和第⑦段能不能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4分)
    不能调换。(1分)因为这两段具有逻辑递进关系,(1分)第⑥段写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第⑦段在此基础上写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2分)
    3.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分类别。(1分)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如今筷子的材质和造型,说明了如今筷子花样繁多的特点,使说明有条理,令人印象深刻。(2分)
    4.请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标题“筷子小传”的好处。(4分)
    将筷子拟人化,生动、幽默地指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4分)
    [二](2020·湖南衡阳)(13分)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场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流感扩散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于是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自那时起,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节选自2020年2月14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B)(3分)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说法有误,原文第⑥段表述为“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
    2.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 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流感给全世界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2分)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4分)
    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不能删去。(1分)“短短”强调时间之短,说明了肺鼠疫扩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造成的死亡人数多。如果删去,则体现不出这种效果。(2分)“短短”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4.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简要写出两大事件。(4分)
    1910年冬,在哈尔滨肺鼠疫事件中,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1918年,“西班牙流感”使口罩成为公众常备物品;1952年,伦敦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口罩成为对抗污染的必需品。(写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三](2020·四川广安)(17分)
    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张田勘
    ①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活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模式。但是,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②无现金社会的两种技术催生的信息文明不但可以促成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而且将从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约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其中金融行业就首当其冲,因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简捷,能节省大量人力。仅仅是在节省劳动力上,实现无现金社会就有最大的理由。
    ③电子支付其实是弱人工智能的体现,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手机银行软件的功能相当于一个个人电子银行,包括个人开户、个人贷款、转账汇款等19大类100余项个人非现金业务,用户可根据需求,按照提示操作。
    ④这些不用现金的金融业务,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节省了金融业的劳动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工行、农行、建行减少柜员近6万人,而且在过去4年,33家大中型银行减员超过32万人,占全国银行业全体从业者的近1/10。在这些减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过去银行中传统的柜台操作员。
    ⑤金融业另一个需要较强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领域是股票证券交易。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供的信息是,在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只需两名交易员就可以照管所有柜台。其实,股票交易最能体现从有纸化到无纸化,从过去交易市场的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到今天交易市场的缩小,电子交易快捷安静运行,都依赖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⑥今天,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95%的网友选择这两种电子支付方式。现在,支付宝有超过4.5亿实名用户,排名无现金支付第一位;其次是微信支付,用户达4亿。采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金融交易和流通,当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便捷。
    ⑦无现金社会能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货币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其本身也需要材料和制作过程,无论是古代的金锭、银锭、铜板,还是今日的硬币和纸币,都需要资源、材料、制作手段及技术。如果实现无现金社会,则印制钞票的成本和资源就会大大节约。
    ⑧无现金社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纸币上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有上百种。钞票上的细菌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⑨此外,没有现金的社会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而且,无现金社会还能杜绝假币坑人的事情发生。
    ⑩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即便是基本可以实现无现金的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社会体系之外。
    当然,电子支付在解决现金遗失、被抢盗等安全问题之外,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支付和流通遭受很大损失,并且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电子金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例如,在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人为灾害如战争)发生时,光纤和终端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入瘫痪,一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随之瘫痪。同样,黑客攻击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即便这样的事情很极端,也可能多年不遇,但是从安全的角度,即从信息技术确保安全和灾难控制与救援的思维来看,人类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支付系统,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逻辑顺序。(1分)首先说明无现金社会的现象,然后说明无现金社会的益处,最后说明无现金社会,电子支付存在的问题。(3分)
    2.第②段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已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约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
    不能删去。(1分)“约”表估计,删去后就变成“未来10年,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与实际情况不符。(2分)“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1分)
    3.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
    举例子。(1分)具体说明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使说明更具体,更具说服力。(2分)
    4.你认为要怎样做才能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根据文章内容回答)(6分)
    ①完善网点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降低电子支付操作的门槛,让原来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也能参与进来;②确保信息技术安全,避免电子支付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和技术诈骗;③避免系统崩盘,做好灾难控制与救援准备。(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四](2020·上海)(18分)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邻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电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
    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到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⑧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启发农民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从而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
    (有删改)
    1.第②段中的“热闹”在文中的意思是交流方式多样,交流次数频繁 。(2分)
    2.将本文第③~⑥段说明的内容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6分)
    (1)相邻植物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交流 ;
    (2)植物能通过发送物理信号进行交流 ;
    (3)不同植物能通过第三方的帮助进行交流 。
    3.第⑦段中“极力”一词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
    “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准确说明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之激烈,删去后则体现不出这种效果。(2分)“极力”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第④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
    B.第⑦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通过产量来决定是战是和。
    C.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的结尾指明了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
    【解析】A项说法错误,根据第④段内容可知,是木薯释放出氰化物,花生接收到信号后,释放出乙烯。B项说法错误,第⑦段根据内容可知,水稻是通过亲疏关系来决定是战是和的。D项,无中生有。
    5.第⑤段还需要加入下面的例子,请说明理由。(4分)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
    所给事例写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电信号,与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发现——植物能发出声信号,共同说明了“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电信号等)进行交流”,(3分)添加后使说明更充分、更科学。(1分)
    [五](15分)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
    齐月园
    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交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意为“我已经结婚,不能向我求爱”;而着绿装的女性则代表未婚,意为“小伙子向我靠拢吧”。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英国政府于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别,使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作为标志灯很快流行起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1914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才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
    ⑤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的作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号,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号,由于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⑦除了交通信号灯外,人们还常常在城市的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些红色闪烁灯来保障夜航飞机的飞行安全,防止撞机事故发生。红色还用来表示危险、紧急之意。例如,消防部门就采用了红色标志,而且一些消防器材和消防设备也都被涂成了红色。
    (选自2019年2月1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文章第②③两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时间顺序。(1分)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追溯红绿灯的历史渊源,可以让人清楚地了解红绿信号灯的发展过程,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2分)
    3.第④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过渡(或:承上启下)作用。(1分)承接上文的信号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又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下文对其物理学原理的解说。(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红灯停”背后的科学原理。(6分)
    ①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②用红色作为信号,可以让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避免车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③红色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应急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每点2分,共6分)
    [六](2020·湖北十堰)(17分)
    古代科举考试会延期吗?
    ①今年受疫情影响,国家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雷打不动的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那么古代的科举,是否也曾经因为某些事情延期举行呢?其实还真有。对于参加科举的考生们来说,最怕遇到的状况估计就是科举改日期。
    ②和高考不同,科举是三年一次,而且是升级式考试。自古以来,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台阶”。当然,在这之前还有童生资格认定试,以获得乡试的考试资格,而进入乡试(省级考试)才算是真正的入门。通过乡试之后,就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成功则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最后一关。如果你顺利过了三关,那么就将完成人生的蜕变,成功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科举考试的时间虽然名义上是三年一次,但实际上可以有各种变化,比如著名的“恩科”制度。所谓恩科,就是皇帝在某些特殊时刻进行额外试,如新帝登基、节日庆典之类,都可以额外进行考试。毕竟殿试一旦失败,只能等三年以后,三年又三年,可以说非常痛苦。
    ④相比于“加试”,推迟才是真的不友好。明朝洪武、建文时期,因“日有食之”也就是日食,曾经推迟过科举。在古人看来,天子和太阳是对应的,日食明显是一场危机。在此之前的宋代统治者就非常重视日食,科举考试中还曾让考生推算日食,宋仁宗还因为日食问题改元去尊号。所以当发生日食这种特殊状况时,科举只能延期。
    ⑤不过,推迟科举还有几种情况。比如,唐咸通十年曾取消科举,因为咸通九年爆发了唐朝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庞勋起义”。这场起义横扫江南,仅次于后来接踵而至的黄巢起义,几十万人的起义队伍把江西翻了个底朝天,所以唐朝决定取消科举专心应对。
    ⑥有时,科举的取消和皇帝本人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明朝正德十五年科举就被迫取消,原因是正德皇帝当时不在京城,无法举办殿试,得推迟,结果二月会试完毕后,到了三月,正德皇帝也没见回来,好不容易回来了,结果突然驾崩。
    ⑦正德皇帝连个子嗣都没有,朝臣们的注意力都在寻找皇位继承人上了,肯定没工夫顾及科举考试,结果这一届考生直到嘉靖时期才完成了殿试。
    ⑧比起这些延期,还有考生自己延期的。比如清朝才子王士祯曾经放弃了一次殿试,理由是他要“致力于诗”,不过三年之后他再度参加殿试,并且取得了二甲三十六名(全国39名)的好成绩。
    ⑨还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曾经在清末时期放弃了一次殿试。
    ⑩历史上看,科举考试是很多人一生之中的大事,历朝历代都会从各个方面加以平衡,有过推迟也在所难免。
    (有删改)
    1.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①点明本文说明对象——古代科举考试(或:点明本文说明内容——古代科举考试延期的原因);②使用问句,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4分)
    2.古代科举考试延期的原因有哪些?(4分)
    ①发生日食这种特殊状况;②爆发农民起义(或:大规模运动),影响政权稳定;③和皇帝本人有很大关系;④考生自己延期。(每点1分,共4分)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对于参加科举的考生来说,最怕遇到的状况就是科举改日期。
    C.应该参加明朝正德十五年殿试的考生,直到嘉靖时期才完成考试。
    D.本文大量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科举考试延期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最怕遇到的状况就是科举改日期”说法过于绝对,选文第①段原文为“最怕遇到的状况估计就是科举改日期”,且第③段提到的“加试”也是改期,但对考生来说是乐于见到的。
    4.本文第③段不能删去,为什么?(6分)
    第③段以“恩科”制度为例,说明了科举考试时间变化的特殊情况,使说明更丰富全面;引出下文对考试延期原因的说明。(每点3分,共6分)
    [七](16分)
    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吗
    杨 彦
    ①“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酸性体质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改善偏酸的体质,就能治愈疾病、维持健康。食物也有酸碱之分,我们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②这套说法你一定经常听说,它被不少人奉为养生经典。然而,就在2018年11月2日,这套理论终于被“官宣”为伪科学。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罗伯特·欧阳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这位罗伯特就是大名鼎鼎的“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他将红肉、糖、蛋、奶制品、酒精、咖啡等归类为酸性食物,将蔬菜、水果、谷物、鱼类等归类为碱性食物。他不仅写了四本书来推广这套理论,还大胆地以这套理论为依据治疗癌症患者。癌症患者按照他的要求,放弃化疗,采用他独创的碱性疗法治疗,吃碱性食物,注射高达500美元一针的小苏打针剂,最终病情恶化到四期。
    ③酸性体质,碱性体质,从哪里测定?罗伯特的理论语焉不详,因为根本就无法测定。流遍我们身体每个角落的血液,pH值在7.35~7.45之间,是偏碱性的;胃液pH值在0.5~1.8之间,可以说是非常“酸”了;而再向下到了肠道,又变成碱性的了;排泄物尿液,酸碱跨度非常大,pH值从四点几到八点几都有可能。体液的酸碱是根据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比如胃液需要用酸来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达到消化目的,同时保持胃蛋白酶的活性;肠液偏碱性,是因为胰蛋白酶需要碱性的环境;尿液酸碱度跨度大,是因为肾脏有调节作用。人体是酸是碱,测哪里,还是取均值?显然都不合适。
    ④在中医理论里,也没有“酸碱体质”一说。国医大师将人体分为九种体质,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中医认为体质秉承于父母,和遗传有关,同时又和生活地域、生活习惯、所患疾病等有关。人的体质虽然先天已有偏向,但后天调理也可以“去峰填谷”,做一些改善。
    ⑤人体不好说酸碱,那食物呢?在食品化学分析中,食品燃烧后所剩灰烬中,如果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溶于水后可生成酸性溶液;如果灰烬中含有较多钾、钠、钙、镁元素,溶于水后可生成碱性溶液,这就是“食物酸碱性”说法的由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功能,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⑥其实,我们害怕的“酸性体质”,是被偷换了概念,“酸性体质”致病是一种误解。以肿瘤为例,人在患了肿瘤之后,可能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这是病在前,酸在后,而不是因为体质偏酸导致了肿瘤产生。
    ⑦那我们该怎样选择饮食呢?其实,就两点:全面、均衡。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这样的饮食结构才能称为健康的饮食结构。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引用罗伯特的错误观点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人的体质没有酸碱之分。(每点2分,共4分)
    2.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子。(1分)列举胃液、肠液、尿液的酸碱不同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体液的酸碱是根据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流遍身体每个角落的血液,是偏碱性的。
    B.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体质虽然先天决定已有偏向,但后天调理也可以做些改善。
    C.人在患了肿瘤之后,一定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
    D.第⑤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对人的酸碱体质的说明转入对食物酸碱性的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可能会”,不是“一定会”。
    4.小明的妈妈是一位忠实的“酸碱体质”理论信奉者,不吃酸性食物,只吃碱性食物。请结合全文观点予以反驳,使其健康饮食。(6分)
    ①人体是酸是碱无法测定,没有酸碱体质一说;②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功能,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③酸性体质致病是种误解,疾病可能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绝非偏酸体质导致疾病。(每点2分,共6分)

    相关试卷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17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文阅读-三、爱莲说 强化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文阅读-三、爱莲说 强化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文阅读-十二、小石潭记 强化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文阅读-十二、小石潭记 强化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