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必修模块 第七单元 第1讲
基础训练题组(A)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
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
C.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铁铲”“都江堰”“牛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故C项正确。
2.唐朝以前,浙东地区已建有一些重要水利工程,数量虽不算很多,但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唐代,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实现转移 B.政府更重视南方发展
C.南方农业环境改善 D.水利建设达到了顶峰
【答案】C 【解析】材料“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说明唐代南方农业发展的水利条件有所改善,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转移是在南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态度、政策的信息,排除B项;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达到“顶峰”的信息,排除D项。
3.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下列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是( )
A.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B.越縠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功未到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知名昊十九
【答案】D 【解析】“宣窑”“永窑”指的是烧瓷的窑,故D项正确;A、B两项反映的是纺织业, C项反映的是冶铸业,均排除。
4.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这反映了( )
A.古代中国农业科技实用性不强
B.小农经济对科技发展有阻碍作用
C.封建王朝不注重推广先进技术
D.农民的思想意识需要与时俱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这不利于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故B项正确。
5.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明朝的租佃关系普遍化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答案】B 【解析】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反映了人地矛盾的尖锐与否直接影响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普遍化,故A项错误;明朝政府的规定,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有所脱节,但并不能代表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故C项错误;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佃户与地主不论关系如何,都改变不了地主与佃户的身份结构,故D项错误。
6.据清朝《濮院琐志》记载,濮院镇“女工多工络丝,每一两给钱三文,近则倍之,一日所获可以自给”。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取消
C.丝织业分工日益细密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当时濮院镇纺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民营手工业而非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清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7.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直到唐前期,粟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麦……从唐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了首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益州号称“州之瑰宝”,和扬州地区并称为“扬一益二”,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主要粮食生产的重大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时代动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答案】(1)变化: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曲辕犁的使用,耕作技术的进步。
(2)表现:高产作物的引进,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时代动因:新航路开辟,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3)不同影响:唐朝农业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扬州等南方城市的兴起。明朝农业发展催生了一批专业化市镇;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壮大。
能力提升题组(B)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制陶、制酒等工艺的完善,建筑的进步及其材料的改进等,很多是工匠们经验的结晶。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
A.生产技术的革新源自劳动人民的实践
B.中国手工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C.青铜农具代表了农耕技术的最高水平
D.手工生产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很多是工匠们经验的结晶”可知,先秦时期的很多发明都源自平常的生产经验的积累,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中国的手工技术,没有比较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技术与手工生产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2.耧车(如右图)又称“耧犁”“耩子”,是汉代出现的一种畜力条播机。它的发明说明了( )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C.农业动力发生革命 D.手工业生产精巧细致
【答案】B 【解析】根据“畜力条播机”可知耧车的发明提高了耕种的效率,是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B项正确;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耧车依然使用畜力为动力,并没有发生动力革命,排除C项;耧车是耕种工具,不是手工业生产的工具,排除D项。
3.学者王洪军根据相关史料,统计了唐朝政府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分布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 工程总量/项 | 不同地区工程数量/项 | |
南方 | 北方 | ||
唐前期 | 113 | 31 | 82 |
唐中后期 | 77 | 61 | 16 |
A.北方水利技术明显领先于南方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C.政府政策影响经济格局的变化
D.南方政治环境更安定
【答案】C 【解析】唐中后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南方,这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可知,政府的政策影响经济格局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水利工程修建数量而非技术,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4.唐宋时期按户等高下有差别地征收赋税徭役。资料显示,一、二等的上户即地主阶层最少,他们占有的土地总量与中下层农户占有的土地总量大致持平。这一状况说明唐宋时期( )
A.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基础
B.土地兼并受到政府的抑制
C.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减缓
D.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轻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唐宋时期地主与中下层农户占据的土地数量大致持平,说明当时农业经营以自耕农为主,这为唐宋时期的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主与中下层农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比,无法判断土地兼并是否受到政府限制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趋势,故B、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中下层农户占据大致一半的土地,看不出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轻,故D项错误。
5.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无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得已从外部输入稻米,于是丧失了南宋以来的粮仓地位。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流域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入江南,成为当时的粮食中心。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A.湖广地区经济水平超过江南三角洲
B.长江流域地区自然经济的瓦解
C.我国南方乡村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D.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变迁
【答案】D 【解析】明中叶以后,江南三角洲地区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商品经济和经济作物种植增长,不再是国家的粮仓,还要从湖广等地输入稻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变迁,故选D项。
6.明清时期,主要手工业部门中大都出现了手工工场雇佣劳动的现象,唯独棉纺织业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棉纺织业发展程度低 B.家庭手工业阻碍规模生产
C.棉花加工为官府部门垄断 D.棉纺织品一般不投入市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男耕女织,随着宋元时期棉花种植的逐渐普遍,棉纺织业成为主要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有限,也就导致其难以出现雇佣劳动,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两位历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杨师群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作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定义,并从自由城市与雇佣劳动者、城市政治制度与市民斗争、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开拓、王权统治与工商经济、私有产权与自由雇佣等诸多方面,论证了中国古代明清社会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谓“萌芽”实属一个不存在的虚假问题,对其展开研究的史学意义不应拔得过高。
曹守亮则从雇佣劳动、城市政治斗争、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指出了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并认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萌芽及萌芽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终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为依据否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在逻辑上是存在问题的。
评析材料中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杨师群认为明清社会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我认为其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萌芽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条件。明清时期,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文化上厉行专制,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城市经济虽有所发展,但未取得独立地位,雇佣劳动者虽已产生,但不具备法律上的自由身份;商品经济虽有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不具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社会条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国语》讲“祀,国之大节”,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含详解),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