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检测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故C项错误。
2.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传贤优于传子 B.宗法制度瓦解
C.王室逐渐衰微 D.殷人旧俗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国是殷商遗民之国,因此其制度方面更多地继承了殷商的继承制度,即兄终弟及,故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对传长与传贤两种继承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传贤优于传长,排除A项;题干涉及时间是西周,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王室衰微是在西周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3.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二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了( )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C.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春秋中后期,“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他们不再“从一而终”“不事二君”,甚至出现了“臣一主二”的现象,说明随着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瓦解和宗法制的崩溃,人们不再受到固有观念的束缚,故选D项。
4.战国时期,各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在政务和军事两个方面,君主都需要专门的辅佐之官。于是,相国和将军分别作为文武百官之首,负责将国君的旨意推行全国,成为正式的制度。这表明 ( )
A.君主专制制度初步形成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D.文武官制已经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君主都需要专门的辅佐之官”“负责将国君的旨意推行全国”可知,相国和将军的出现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这一制度的确立,实际上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初步形成,故A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时期郡县制的推行,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而非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相国和将军分别作为文武百官之首”的制度开始出现,无法说明文武官制已经臻于完善,排除D项。
5.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 )
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 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可知,秦朝统一后,对原属于燕国的东北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的措施与内地中原地区是一致的,这说明秦朝并没有对新拓展的地区采取差别对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推动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体制的一致化发展,强化东北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故A项正确。
6.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重大历史性转折,对此曹在《六代论》中指出:“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据此可知,曹更倾向于加强( )
A.宗室权力 B.国君权力
C.百姓权力 D.官僚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可知,曹冏称赞分封制下宗室可以拱卫王室,并将秦亡的原因归于实施郡县制,认为秦王独揽大权,因而在倾危之时没有得到宗室的帮助,这表明曹冏更倾向于加强宗室的权力,故A项正确。
7.有学者统计,汉武帝当政期间,亲自任命丞相12人,其中,有3人在任上去世,有3人被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政府高层官员受到处置的严厉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材料主要说明汉武帝时期( )
A.君主专制体制日益僵化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惩处官员渎职手段严酷
D.丞相权势大为削弱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3人被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可知,汉武帝时期,丞相多不得善终,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君权加强,丞相权势大为削弱,故选D项。
8.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中央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积功久次,或试用之后以有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中央官吏或做地方长吏。由此可知,辟除制度下( )
A.选官方式逐渐趋向多元化
B.官员的选拔标准出现嬗变
C.选拔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D.官员任人唯亲的现象凸显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辟除制度下,官吏的选拔或升迁依然采取由公府或州郡长官荐举或察举的方式,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故C项正确;官吏选拔仍需通过荐举或察举,说明当时选官制度仍以察举制为主,排除A、B两项;属官在“试用之后”,“有能”者才可出任中央或地方官吏,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它对上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的功能,而不致危及皇帝的权力,对下则能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从其自身来说,由于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因此,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材料描述的“它”是( )
A.汉代的内朝 B.唐代的三省
C.明代的内阁 D.清代军机处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三省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职能,同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并且三省在行使职权时遵循严格程序,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故B项正确;汉代的内朝无法体现“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排除A项;明代的内阁、清代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能对下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排除C、D两项。
10.押蕃使,唐朝掌安抚边地少数民族的官职名。唐朝中央政府以非本部落出身、代表朝廷使命的官员出任押蕃使,旨在监督被押领部落的动向。由此可知,押蕃使制度( )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押蕃使主要代表中央安抚和监察少数民族地区,反映出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故D项正确;押蕃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形成地方割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权力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威,排除C项。
11.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意在( )
A.增强军事实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少军队开支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更戍法,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12.下表为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均认为藩镇( )
论述 | 论者 |
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 尹源 |
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 | 李纲 |
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 | 范宗尹 |
A.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
B.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
C.扩充了中央政府的统辖范围
D.抵御了北方契丹的入侵
【答案】A 【解析】表中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从不同角度指出了藩镇对于维系唐王朝统治的作用,故A项正确。
13.史载,徐皇后问明成祖:“陛下日与共图政理者谁何?”朱棣答曰:“六卿治政务,翰林职论思典词命,皆朝夕左右者也。”这说明当时( )
A.中枢官员勤政 B.阁臣深得皇帝信任
C.内阁权压六卿 D.后宫参政现象突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翰林职论思典词命,皆朝夕左右者也”可知,明成祖以翰林作为朝政咨询顾问,体现了明成祖对内阁的重视与信任,故B项正确。
14.下面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
官员 | 职权 | 品秩 |
六部尚书 | 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 正二品 |
内阁大学士 | 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 | 正五品 |
十三道监察御史 |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 正七品 |
知府 | 掌一府之政 | 正四品 |
A.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机构设置重叠臃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大小和品秩高低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品秩低的官员可以利用职权制约品秩高的官员,从而形成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的特点,故A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并非只是反映监察体系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机构设置重叠臃肿,排除D项。
15.雍正年间,担任过军机大臣的有怡亲王允祥(皇族)、大学士张廷玉(汉人)、大学士蒋廷锡(汉人)、贵州提督哈元生(回族)等,他们的官职,由正一品至从四品不等。据此推测,军机大臣的选任应取决于( )
A.学问与才识的高低 B.军事素养的高低
C.同皇帝关系的亲疏 D.是否是皇族成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的官职从正一品到从四品不等,地位悬殊,但他们作为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信任的人,同皇帝关系较近,故选C项。
16.题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内阁票签的意见,就会下令内阁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的内容或是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是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题本改签。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 )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C.内阁决策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内阁票拟权被削弱,军机处参与机要事务,这表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制衡机制的完善,排除B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 ,经过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文化交流,华夏族与其他民族逐步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奠基时期。 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具有开创性。汉朝长达四百年,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对外交往中,汉朝的使者被称为“汉使”,汉朝的人被称为“汉人”,汉朝的军队被称为“汉兵”,汉族族称的稳定性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汉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周边各民族,有的民族还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地发展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一度被尊称为“天可汗”。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辽、夏、金三个政权都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具有国号、年号、汉式政权机构和一系列相关的礼仪制度。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到汉族居住区。元朝大一统的重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清时期,中国的辽阔版图基本奠定。在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答案】(1)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2)主要因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引领(或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引领)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统治者开明政策或改革的推动。
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影响了周边甚至更远的国家,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种行政管理方式,也是一种治理制度,其核心是郡县体系。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一般到县一级。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按照中央统一政令执行政策,无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权力。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有历史文化传承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战国以降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现实政治需要。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
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郡县体制为核心;历代沿袭;加强中央的权威(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地方服从中央)。
(2)原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历史文化传承的影响;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现实政治需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改姓的类型
类型 | 表现 |
赐姓 | 一、赐皇姓,即将皇族的姓氏赐给他人。一类是有大功之人,例如汉高祖刘邦赐项伯、娄敬刘姓,唐初赐功臣徐世等李姓。二、赐恶姓,即将含贬义的姓赐给他人,被赐恶姓者多为触犯了统治者利益的人 |
避讳 改姓 | 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呼或书写,这就是避讳。因为姓氏是要被人称呼和书写的,所以如果某个姓恰与皇帝的名字相同,必须更改 |
避事 改姓 | 秦统一中国后,原六国贵族的后人为了免受迫害,有的就改了姓氏 |
冒姓 | 冒姓是指为了某种目的(清代赵翼归纳为师家法、附门望、攀权势等)而改姓他人的姓氏,始于汉初,魏晋以来尤为盛行 |
改异 族姓 | 改异族姓包括两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姓改汉姓,二是汉姓改少数民族姓 |
——摘编自张书岩《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看法:中国古代部分改姓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及其反动性。
说明:中国古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以宗法制为支柱,把国家变成了“家天下”。姓,本来是体现血缘关系的标志,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都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皇帝为了一族利益,却把姓氏当成统治工具。当需要拉拢某些人时,他们“恩赐”自己的姓,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当某些人危害皇权时,又赐以恶姓,体现了皇权的反动性。
[示例二]看法:中国古代部分改姓反映了民族交融。
说明:姓氏和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姓氏融合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条件。如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长期以来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鲜卑的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实行改革,主动学习汉族的各种制度,在姓氏上也向汉族靠拢。这些变革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检测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检测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历史——选修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检测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检测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