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一、选择题1.(2021·河南开封高考模拟)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这说明( )A.“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B.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C.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D.儒家与法家同源解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正式提出“三纲”一词,而据材料可知这种说法最早来自法家代表作《韩非子·忠孝》,说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家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故选C项。答案:C2.(2020·湖北宜昌二模)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解析:据材料“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可知,“木胜土”即为民胜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故选B项;“五行”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非道家,排除A项;周代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而董仲舒“木胜土”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二者并不相同,排除C项;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的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而材料中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建立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D项。答案:B3.(2020·河南郑州二模)《后汉书·顺帝纪》记载的一道诏书中说:“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皇帝勤政重视吏治C.天人观念影响政治 D.九品中正制的混乱解析:“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这是一道罪己诏,向上天表明自己的错误,这是天人感应思想加入儒家后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C4.(2020·广西南宁一模)汉武帝建元六年,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 )A.继承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B.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主张极力维护皇权D.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解析:根据材料“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可知这是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故选D项。答案:D5.(2020·广西北海一模)下面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出现图中曲线走势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B.儒学开始成为各学派中的显学C.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诸子思想解析:据图示,汉武帝至汉元帝时期,太学博士弟子的人数稳步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太学是汉统治者培养人才的学校,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改造形成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迎合了汉武帝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被采纳,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C项。答案:C6.(2021·江西赣州高三摸底)在一些地方出土的反映孔子与道门关系的汉画中,大部分是孔子见老子,孔子居右执贽处从位,左向对着老子,单向鞠躬行鞠躬礼。这反映了汉代( )A.道家的黄老无为学说处于正统地位B.孔子的政治地位比较低下C.尊儒政策对基层思想意识影响有限D.三纲五常未被统治者采纳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地方出土的汉画中,大部分是孔子谦恭拜见老子的情形,这反映出汉代政府的尊儒政策对地方影响有限,故选C项;道家黄老无为学说在汉初受统治者重视,但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并不是说孔子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三纲五常被汉武帝采纳,排除D项。答案:C7.(2020·山东济宁二模)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解析:题干中述及的“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体现的是道家中的“养生”方法,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反映了儒、道、释三教的融合,故选D项;题干现象述及的是唐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的融合现象,没有涉及唐朝的宗教政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期比较流行,而不是在唐朝,排除B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已经遭遇到了挑战,到隋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现象,到唐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并行”现象,而不是儒学地位不断巩固,排除C项。答案:D8.(2020·福建南平三模)宋明理学吸取“佛老”的哲学理论成果,靠近人生哲学,得心应手地把儒学从一种政治制度的论证方式,讲成精神生活的安顿方式。这反映了( )A.传统儒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B.儒学复兴促进程朱理学的发展C.人生哲学成为时代的精神动力D.士人阶层实现思想的综合创新解析:据材料“从一种政治制度的论证方式,讲成精神生活的安顿方式”说明儒家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创新,故选D项;据材料“吸取‘佛老’的哲学理论成果”可知是吸收异质文化而不是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宋明理学吸取‘佛老’的哲学理论成果”说明是吸收佛道的结果而不是儒学复兴促进,排除B项;材料论述儒学的创新,不是人生哲学的作用,排除C项。答案:D9.(2020·湖北省八校第二次联考)有学者指出,宋诗平易而富有理趣,宋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宋词婉约而阴柔,书法行楷流行而尚意,绘画由外向内一路演变,宋瓷气韵与意境简洁而素雅。宋代审美风尚体现了(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个体意识的初步觉醒C.程朱理学的理性之美 D.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解析:依据材料“宋诗平易而富有理趣……宋词婉约而阴柔……书法行楷流行而尚意……”可知宋代的审美偏重理性,与宋明理学映衬,故选C项;市民阶层绘画追求风俗画不是写意画,排除A项;材料“富有理趣”和“由外向内”可知更加强调内敛统一不是个性张扬,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审美风尚不是社会风尚,排除D项。答案:C10.(2020·湖南衡阳一模)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披戴头巾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以名士命名所戴头巾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北宋程颢曾戴此巾而得名。南宋林景熙有诗云: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这表明( )A.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B.文人风气崇尚浮华C.主流意识向服饰渗透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解析:材料中可知头巾能够彰显风雅,程子巾因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程颢得名并风行于世,且被称之为“儒巾”,可知头巾成为儒家思想的象征,故选C项;材料中虽能看出理学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主要在民间日常生活,无法得知是否为官方哲学,且材料中北宋时期头巾就已经非常流行,而南宋末期理学才被采纳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头巾仅是文人头上的简单装饰,并非浮华厚饰,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南方、北方的头巾样式或佩戴方法的互相影响,无法得出文化交流的加强,排除D项。答案:C11.(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东坡志林》中有一则生动的事例:“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当时( )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C.三国故事最受统治阶级的推崇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解析:据《东坡志林》中的事例可知,该书为苏东坡所著,大意为北宋孩童听书时,听到代表正统的刘备战败就痛哭流涕,而听到“奸相”曹操战败则高兴,这说明了正统观念影响时人的价值判断,故选B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排除A项;最受统治阶级推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小说在明清时期走向繁荣,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B12.(2020·浙江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某思想家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遂将儒家伦理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础上,使人人可行,以此纠正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烦琐、僵化的流弊。该思想家是( )A.陆九渊 B.王阳明C.黄宗羲 D.顾炎武解析:心学主张“将儒家伦理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础上”,王阳明是心学代表人物,主张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符合材料“实践性”,故选B项;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的思想没有体现出“实践性”,排除A项;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与材料心学主张无关,排除C项;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与材料心学主张无关,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古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看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材料二 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皆勿坐。”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摘编自毛亚磊《论汉代法律的“春秋决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并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强调文字训诂”“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儒学本身、字体演变等角度来进行作答。答案:(1)区别:文字和传本不同(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重文字训诂,后者重阐发应用);对六经认识不同(性质不同,排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不同。原因:服务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隶书字体易于接受传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治特点,并简析其影响。解析: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2)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有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有利于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14.(2020·湘赣皖·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学是宋朝以降中国士人学问的核心,理学有两个关键特质。第一,理学探讨的范围甚至比西方的哲学更广。它不只是要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还要明确规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第二,理学是“一套”学问,它有严谨的逻辑,将众多内容容纳在一套可以讲清楚的道理中,而不是把这些东西分开,做片段式处理。 ——杨照《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宋明理学。首先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应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依据材料“它不只是要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还要明确规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等结合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如下观点:理学明确了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然后结合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主要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归纳分析。答案:论点:理学明确了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论述:程朱理学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程颐、程颢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特别强调,理之源在天理,而天理即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人们的行为应该以三纲五常为标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以明道德之善。因此,理学在探究世界本源的同时,也规定了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3《宋明理学》(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三十一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安作璋主编《秦汉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第32讲百家争鸣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