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五 (含答案)
展开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圆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传统的村落是一个靠熟人或者说人际关系来维系的社会。但是现在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他们会把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带回农村,维系原来村落的一些制度安排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原来农业社会是以高劳动投入为主,这样形成整个村落和土地之间的半径是很近的。但是,现在以机械投入为主后,劳动力投入大大下降,现在村庄跟耕作土地之间的半径也在发生变化。
出村农民的代际也在出现差异。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农民,即使来到城市,还是会带着赚到的钱回来建设村庄,比如说会在村里建自己的房子。70年代出生的这一拨农民,基本上还是会带着钱回来建房子娶媳妇。但是80后,90后农民走出乡村后,已经没有农业生产经验,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对土地有那么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人走以后,钱不再带回来了。所以,人口不断城市化的结果是村庄更进一步破落。
中国村庄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化带来的,但是未来城市化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会非常不同。未来村庄跟城市的关系可能分成三类;第一类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第二类村庄会成为“城乡驿站”,就是城里人和村里人相互流动的一个过渡区域。所以这些村庄会成为城乡人口,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最活跃的地区。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于破败或消亡。
村落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目前还难以找到答案,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未来村庄的巨变是必然会发生的,且是不可逆的。
(摘编自刘守英《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材料三:
乡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都被城市吸走了。乡村里原有的青年人到城市去打工,他们赚了钱就带着老婆、小孩,甚至亲朋好友一起出去继续打工,他们赚到更多的钱之后就把父母接走。这样的乡村由于缺乏发展的机遇等前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不断地流失原住民。比如说,浙江某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初原有2000多人,当前只剩下10到20个老人在坚守。这些老人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种田种菜,不愿意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为了这片乡村留守了下来。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
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说白了,乡村民宿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白领,农民,甚至下岗工人)在当下就能够独立做起来的事,这也是真正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事业。而且乡村民宿这件事特别适合设计师来做,包括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都很合适。所以,当前的时代背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去进行乡村民宿创业,为中国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摘编自俞昌斌《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乡民被囿在土地上,由无比熟悉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构成基本不变的生活环境,是自然发生的礼俗社会。
B. 在传统中国熟人社会中人们彼此熟悉,长时间、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使人们产生亲密感,维系人际关系,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只需要规矩就能做到。
C. 传统农业社会以劳动投人为主,村落和土地之间的半径近。现代农业以机械投入为主,劳动力投入下降,村庄跟耕作土地之间的半径相对灵活。
D. 乡村民宿项目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是当前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话.一方面阐明在一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人们如何学习及学习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论证中国社会是一个彼此熟悉,用规矩和礼俗维持的社会。
B. 材料二、材料三都谈到农村原住民流失的问题,材料二侧重阐述出村农民的代际差,越年轻的农民对乡村的感情越淡薄,材料三侧重阐述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由此引出振兴乡村的措施思路。
C. 材料一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性质的对比,礼俗规矩三个角度论证了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而材料二把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作为引子,主要论证城市化对传统乡村有巨大影响。
D. 城市化给传统村庄带来巨大的变化,有的村庄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有的会成为城乡过渡区域,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材料三则对此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
3. 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案】1. B 2. D
3. (1)利用好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机遇,做好或融入城市,或城乡过渡,或保留文化特征的文章。(2)留住人才,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3)开发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项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题中B项,“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只需要规矩就能做到”错,根据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可知,只是说规矩带来的自由和法律保障的自由不同,并非“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D项,“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错,根据原文“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破败或消亡”可知,有一些可能会保留,不少会趋破败或消亡,不是“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措施”,从“中国村庄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化带来的,但是未来城市化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会非常不同。未来村庄跟城市的关系可能分成三类;第一类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第二类村庄会成为‘城乡驿站’,就是城里人和村里人相互流动的一个过渡区域。所以这些村庄会成为城乡人口,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最活跃的地区。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于破败或消亡”可概括出“利用好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机遇,做好或融入城市,或城乡过渡,或保留文化特征的文章”;从“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可概括出“留住人才,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从“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可概括出“开发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项目”。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观云
刘汉俊
(1)南海观云,亦是好景致。
(2)南海是中国海区能见度最好的海,云则是最好的云,而且是低层云,就悬浮在你的头顶。
(3)海上看落日,需要压低你的视线。看云,却是必须仰视的。当你目送完壮丽的落日后,才发现红霞还在,云阵依旧,她们一直铺到你的头顶,枕着你的后脑勺。猛然转身,你会发觉自己早已处在云的包围中,心如飞鸥,在云中翔。云是那么亲近,那么贴切,或舒或卷,就在你的额前,你随手扯下一把,既可以擦拭满脸的风尘,指干眼角的相思泪,也可以揉巴揉巴塞进你的心袄。转秋的南海,晚上有了些凉意,凉生思,暖生情,你得煮一锅海水,用云彩做味道,喝下去,温暖你那饮风餐浪疲惫苍凉的心窝。
(4)你这么想着,可云不这么想。
(5)她依然静观,默视着你。浮云生根,长天无语,远远近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稀稀密密,薄薄厚厚,她们既不簇拥你,也不远离你,任你情生万万种,心有千千结,云们依然布阵如初,守望如初。满以为可以亲抚,却发现她正眺远方,一朵朵独立的云柱,一尾一尾地悬挂在西天,像水里游弋的水母。她就这么淡定从容,处世不乱,处变不惊,千年万年如此。满以为云定气静,却发现密云阵脚已经生变,翻覆腾挪,吞吐呼应,时过景移、面目全非竟然发生在分秒之间眼皮之下。
(6)其实,是船在位移,心在位移。
(7)赏不尽的烟霞,流连不够的云景,彤云满天霞光万道,乌龙翻滚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群羊牧天,闲云野游孤云静坐,仿佛有一只魔术师的手,变幻着这海天的无常,让你蘸尽南海的水也描摹不尽。
(8)但是徐悲鸿可以。他把蓝天当纸,海水当墨,无须用笔,只抓起几团云彩随意挥洒,天空中就出现了他的(八骏图),神来之笔奔放但不狂狷,精微而不琐屑。再向天边猛一展臂,满天立即涌起奔马万千如阵,咆哮嘶鸣如雷,怒卷的狂飙把个完整的晴天碧海踏了个粉碎,旌旗猎猎,惊尘翻卷,入诗成画。
(9)黄宾虹可以。他用云彩作画,那样的构图,山峦叠翠,林木扶疏,水流潺潺,又有仙风道骨深居陋室入定;那样的着色,既有泼墨重彩,黑密浓厚,又有焦黑渴笔,纤毫若现,每一笔都是自然与贴切;那样的笔意,既取势雄浑而高远,又笔趣意象万万千,勾皴染点之间,虚实轻重繁简浓淡有致,向远处横亘,一直绵延到天际。
(10)吴冠中可以。他用云朵作画材,把张家界从仙境搬到了天境。站在船舷旁看云,如倚立天阶看山,喀斯特地貌山形之间,岩层分明,沧桑斑驳,云山叠嶂,天外有天。又如火山突然间爆发,岩浆流了半个海。忽有大片云床铺开,倏地扫荡出一扇冲积平原,坦白无奇,纯净无奇,有村庄坐落其间,田园风光盎然。远处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珠峰雪山并列耸立如军阵,冰砌玉雕雪堆满地,片圣洁与庄严。转眼间,丹霞中耸起另一座冰峰,有金銮殿翼然其中,金碧辉煌,高洁神圣,整个云景像海市蜃楼,飘渺在海平面之上。
(11)圣桑也可以。他把一曲《动物狂欢节》回放在南海上空,搅得风云翻滚乱云飞渡。谁家的翻毛狗儿白的黑的没看住,全都蹦上了天。虎狼出洞,张牙舞爪,声势夸张,一脚踩翻一海云水,泼金流银,一泻千里。金鱼披头散发边幅不修,水母漂游随意张合有致。骆驼昂起干瘦的颈,竭力辨寻干漠里远方的月牙泉。群鸡相斗,疯癫撒泼一地飞毛;对虾互戏,轻描淡写无须深墨。天鹅凫水,倒影里清洗满湖的羽毛;野鹤无聊,拆了自己的一双翅膀在晒。今天的圣桑,变幻神奇,拉出一支诙谐的旋律,洒满了南海的天,还邀来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黄永玉的火烈鸟。整个南海,就是动物们集体出演的狂欢曲。
(12)最后,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一古脑儿交给铁匠史密斯,和他那永远通红的铁匠铺子。老铁匠也不懂啥叫经典佳作,只夹了火球,点了火炉,把锤子蘸了海水,一钉一锤,叮叮哐哐,打造了一大堆长长短短,方方圆圆,错落有致的条状云,半浸在海水里,红彤彤、热烘烘地垒在天角,直到炉火黯红,余烬消退,细看却也是一幅传世之作。所有的浓云淡云,一律凝成墨汁般的海水,等待明天白云的漂洗。
(13)南海的云,有最丰富的表情,却只是“南海故事集”封面上最生动的题词。翻开它,只能算掀开了美丽中国的一角。
(节选自“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南海九章》,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上看落日需压低视线,看云却必须仰视。这里采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南海云的壮美景色比落日的景色更为壮观的意味,寄托了作者对云更为喜爱的情感。
B. 文章(2)~(7)段采用第二人称写景抒情,像导游一样带领人们欣赏南海的云,这样写拉近了与读者心灵的距离,便于情感的交流,让情感变得浓酽,让喜爱变得炽烈。
C. 作者纵情想像,把南海的烟霞云景比作著名画家徐悲鸿、黄宾虹、吴冠中笔下的宏伟画作,比作著名音乐家圣桑《动物狂欢节》旋律里的各色动物,幻化奇瑰,汪洋恣肆。
D. 第(12)段是全文写景的收束,作者把南海晚霞璀璨奇丽的景色写得极具动态感,同时也写出了时间变化的层次感。“永远通红的铁匠铺子”这一喻体形象生动又妙趣横生。
5.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第(5)段简要分析。
6. 如何理解“翻开它,只能算掀开了美丽中国的一角”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答案】4. A 5. (1)运用拟人、比喻、对偶多种修辞手法,如“她依然静观,默视着你”“像水里游弋水母”,既赋予了南海云淡定从容稳重大气的禀性,又形象生动地写出南海云独特的美丽。(2)巧用叠词,如“远远近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稀稀密密,薄薄厚厚”,十组叠词极富音乐美,从距离,形态,情状多方面写出南海云的丰富。(3)整句,散句灵活结合,如“她们既不簇拥你,也不远离你,任你情生万万种,心有千千结,云们依然布阵如初,守望如初”,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6. (1)南海的云,亲近多情,淡定从容,变幻无穷,多姿多彩,有最丰富的表情,让人沉醉喜爱;(2)南海云的美丽是南海壮美景色的一小部分,南海乃至中国有着更美丽的景色和更生动的故事等待人们去欣赏和探索;(3)暗示本文是作者系列文章“南海九章”的一部分,有利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A项,“这里采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南海云的壮美景色比落日的景色更为壮观的意味”,根据原文“当你目送完壮丽的落日后,才发现红霞还在,云阵依旧,她们一直铺到你的头顶,枕着你的后脑勺。猛然转身,你会发觉自己早已处在云的包围中,心如飞鸥,在云中翔”可知,作者写落日的景色目的是为了引出南海云的壮美景色,而不是为了将二者进行对比,也并未表达出“南海云的壮美景色比落日的景色更为壮观的意味”。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语言运用特色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对偶、反复等)、词语的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等方面进行解答,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艺术效果(景物特点、情感等)。
从修辞方面,“像水里游弋的水母”运用比喻,“她依然静观,默视着你”运用拟人,“翻覆腾挪,吞吐呼应”运用对偶,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南海云的形象特点:从容稳重大气,独特美丽;
从词语方面,“远远近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稀稀密密,薄薄厚厚”运用叠词,“远远近近”言距离,“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言状态,“稀稀密密,薄薄厚厚”言情状,从多方面表现南海云的丰富多姿,且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美;
从句式角度,“她们既不簇拥你,也不远离你,任你情生万万种,心有千千结,云们依然布阵如初,守望如初”“她就这么淡定从容,处世不乱,处变不惊,千年万年如此”等句,整句与散句结合在一起,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南海云的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可用“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还原本句,体会修辞句;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句中的“它”指南海云,结合句中“美丽”,联系上文第三、五、七段的内容可分析出南海云的形象特点,美在“亲近多情,淡定从容,变幻无穷,多姿多彩,有最丰富的表情”,它让人沉醉喜爱;句中“只能算”“一角”,可分析出“南海云的美丽是南海壮美景色的一小部分,南海乃至中国有着更美丽的景色和更生动的故事等待人们去欣赏和探索”;结合文末“节选自‘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南海九章》”,可知本文是作者系列文章中的一部分,那么南海除了云之美,还有哪些美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丰富含义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表层字面义、语境临时义、句外延伸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苏轼的《赤壁赋》,完成下面小题。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劝请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扣:敲击
C.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
D. 苏子揪然,正襟危坐而间客曰 正:整理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①苟非吾之所有 ②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D. 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展示了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喜悦之情。
B. 第二段承接上文景色描摹,写作者的歌声与客人的箫声,苏子饮酒放歌,客人倚歌而和,营造了主客之间箫歌互答,其乐融融的境界。
C. 第四段作者以明月,江水来阐释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作者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D. 全文因景生情,借景喻理,将画意,诗情,理趣熔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10. 请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 第(3)段中“客”用对比的方式抒发了“悲”,请问”客”的“悲”由哪三个方面的原因构成?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D 9. B
10. (1)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捕鱼砍柴,把鱼虾作为伴侣,把麋鹿作为朋友。
(3)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享。
11. (1)古代英雄壮举(固一世之雄也)与如今历史无情(而今安在哉)对比产生的悲;(2)宇宙无穷(长江之无穷)与人生短暂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对比产生的悲。(3)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与现实(知不可乎骤得)对比产生的悲。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题中C项,“渺”是形容词,后面带有宾语“沧海”,它的词性应发生改变,活用为动词,译为“渺小得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题中A项,第一个“则”,连词,译为“那么,就”,第二个“则”,表转折,译为“却”;
B项,第一个“于”,介词,译为“从”,第二个“于”,介词,译为“比”;
C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D项,两个“而”都表修饰。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其乐融融”错,原文“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意思是“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可知客人内心充满悲伤。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词句:(1)缪,缭绕;非,不是;于,表被动。(2)渔樵,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于江渚之上”是“渔樵”的状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前;侣,意动用法,以……为侣;友,意动用法,以……为友。(3)禁,禁止;是,这;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适,享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追述曹操显赫的往事,用“固一世之雄也”赞其英雄壮举,“而今安在哉”写历史无情,人物不再,二者构成对比,表现“悲”;“羡长江之无穷”,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人生如蜉蝣、沧海一粟般短暂渺小,令人悲叹,宇宙与人构成对比,表现“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渴望能够与飞仙、明月长存,“知不可乎骤得”,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理想与现实构成对比,突出“悲”。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把鱼虾作为伴侣,把麋鹿作为朋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享。”
客人高兴地笑了,喝尽杯中酒液又重新斟满。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注】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笙鹤;仙乐声。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的景观,“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
B. 李贺曾在(梦天》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景象。
C. 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美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
D. 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13.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2. D 13. (1)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兴奋愉悦之情。“快意”一词写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纵览壮丽的景观,心情非常兴奋;尾联的一“笑”一“咏”展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诗兴大发的兴奋愉悦之情。(2)人生感悟: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精神。登泰山带给作者新鲜的人生体验,颈联写出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写实”错,“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的意思是“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结合注释“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曲解句意,这些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不是实写。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特点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规范用语。表现的思想情感,首联写诗人登上泰山之巅,纵览壮丽景观,“快意”一词直接表达出兴奋愉悦之情;尾联“笑拍洪崖咏新作”,用“笑”“拍”“咏”一系列动词表达诗人面对美景而歌咏新诗的兴奋愉悦之情。表现的人生感悟,颈联“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写登山的感受,意思是“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可分析出“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精神”。
【点睛】诗歌的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秦观《鹊桥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只要彼此情意相通,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3)《静女》中,描写小伙子赴约时因见不到姑娘而痴情张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两情若是久长时 (4). 又岂在朝朝暮暮 (5). 爱而不见 (6). 搔首踟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砺”“利”“暮”“搔”“踟蹰”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四)课内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本题共2小题,6分)
15.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强调教育的作用,《劝学》是他强调学习的名篇。
B. 北宋的苏辙和哥哥苏轼,父亲苏洵合称为三苏,他们三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C.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张岱等。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诗三百”,共分风、雅、颂三部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认真品读备选答案中各项列出的文学常识内容,回忆平时从课内外积累的知识,然后逐词逐句审核,针对各选项陈述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题中C项,“张岱”错,张岱是明代文学家,不是桐城派,桐城派代表人物应是方苞、姚鼐、刘大櫆等。
故选C。
【点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需要平时对课文的文学常识进行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文化常识大概包含这些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还有“谪、贬、左除、左降”等。
C.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采用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采用月相纪日法,农历每月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D. “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北面。在地理方位上“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题中D项,“‘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北面。在地理方位上‘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错,应是“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南面。
故选D。
【点睛】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时,要注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________,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________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________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麋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_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雕刻 洒落 寂静 设身处地
B. 雕琢 平铺 落寞 身临其境
C. 雕琢 洒落 落寞 设身处地
D. 雕刻 平铺 寂静 身临其境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B. 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播散在满园中,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C. 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播散在满园中
D. 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19. 请写出选文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简要写出对应的语句。
【答案】17. B 18. D
19. (1)排比,六个“譬如”组成了排比句。(2)拟人,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或“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3)拟物(比拟),“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雕刻:在金属、木材、石头等上面刻出图形、装饰。雕琢:过分地修饰;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根据上文“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可知,强调对其修改,应选“雕琢”;
第二处,洒落:分散地落下。平铺:平着铺展开。根据上下句“寂静的光辉”“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可知,突出光辉平着铺展,应选“平铺”;
第三处,寂静:没有声音;安静。落寞:寂寞;冷落凄凉。根据下文“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可知,突出环境的凄凉,应选“落寞”;
第四处,设身处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原文“要你________去闻才能明了”强调亲自去,应选“身临其境”。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题中,根据下文“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可知,根据语意保持一致的原则,括号内的句子最后一句内容应是说味道,才能与其衔接紧密,排除AB;联系上文“这古园的形体”“譬如在园中”可知,陈述的主语是“古园”,根据主语保持一致的原则,排除C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应熟知常见修辞手法的名称(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比等)及其特点,结合文本内容作出正确判断。文中连用六个“譬如”句,意义相关,结构相似,是排比;“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赋予古柏、落叶以人的情态,是拟人;“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是将古园的布置置改变当作人的形体的雕琢来写,是比拟(拟物)。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问题,请写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校庆特刊》征稿启事
①为了庆祝我校80周年生日,学校计划出一期《校庆特刊》,②希望同学们踊跃投稿。具体要求:
③一、内容能表达我校每一位莘莘学子的爱校情怀、奋斗故事,体裁不限。
④二、大约500字左右,要用稿纸誊写清楚。
⑤三、有想法的请于1月16日前将稿件交给班级宣传委员。
校团委
2020年1月12日
【答案】(1)①将“生日”改为“华诞”(2)③删去“每一位”(3)④删去“大约”或者“左右”(4)⑤将“有想法的”改为“有意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第一句,庆祝学校周年用语应正式郑重,“生日”偏口语化,应改为“华诞”;第二句,“莘莘学子”的意思是“众多的学生”,“每一位”与词意中的“众多”重复,应删去;第四句,“大约”“左右”重复,应删除其中一个;第五句,这是一则征稿启事,要用书面语,“有想法的”是口语,应改为“有意者”。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12月14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在北京举行,李子柒荣登榜单,被评为“年度文化传播人物”。李子柒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花酿酒、制作传统中国美食;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作品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传达出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曾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等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很受欢迎,在国外同样也非常受欢迎,可谓是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全球。
【答案】李子柒被评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她的作品取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被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在国内外很受欢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做此类题,可以采用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也可以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组织答案时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语段共包括三句话,第一句话,提取主要信息(时间、人物、事件),可概括出“李子柒被评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第二句,提取主要信息(人物、事件、结果),可概括出“她的作品取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被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第三句,提取主要信息(影响),可概括出“在国内外很受欢迎”。
【点睛】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到;“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现实中的你,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跟母亲,跟身边所有关爱你的亲人,老师或者朋友,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又有哪些人生感悟与思考?
请以“在那_________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3)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在那风起的日子里
散步海滨,一棵树下,我伸出手,风正温柔的摩挲我的脸庞,暖暖的,轻轻的。一片落叶悄悄地落在我的摊开的掌上,清晰的叶脉像一张网把我困在记忆的中央,想起那个同样风起的日子……
那天,台风将近,父母手忙脚乱地做准备,我一个人在客厅打游戏。微风轻起,父母叫我前去帮忙,可这手机游戏实在太吸引人了,我连话也没时间应答。终于他们忙完了手头的活,坐下来看会儿电视。自始至终我眼睛未曾离开手机,似乎也未曾嗅到空气中涌动的火药味。
忍耐了极久,父亲爆发了,当头一声棒喝道:“你放下手机!真不明白这些游戏有什么好的,把你的魂都勾住了!”我不想做无谓的解释,头也不抬。见此,父亲怒发冲冠,火药味骤烈,狂风四起,汹涌如波涛,掀起一场争吵。最后我俩冷静下来,一言不发的母亲突然朝我吼了一句:“你这次去美国游学那么久,怎么回来一点长进也没有!游戏是毒品,你怎么一次也听不进!”
记忆如风,抽疼了我的心。我的手一颤,落叶挟着秋风,用最后的力量,活出最后的潇洒,悄然落地。
而当时的我再也听不下去,走进房间一甩手,狂风“嘭”地替我关上门。窗外,风骤雨烈,一片迷茫。狂风捶打着玻璃,是它哭诉的声音;飞雨轻拭它的脸,如同泪水打湿了面纱。心情沉重,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父母。我该改变自己?我素来是一个没有意志的人,也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什么。
过了甚久,雨声渐淅淅沥沥,敲门声起,原来是母亲。她并未说什么,只是把她手机放在我面前,是她和一位同学家长的聊天记录。原来游学途中有一位同学拍了我玩游戏的照片发给另一位同学,她立即告诉家长要和母亲商量,劝导我摆脱游戏:“他可不能再这样玩下去了!再这样,会毁了他!”我顿时感到彷徨,以及无比的羞愧与不甘。
母亲走开了,留下我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地反思。我实在太没有定力和耐心了,才会被这些赚钱的工具所吸引,甚至被人看不起!好强如我,当此竟发现自己的处境凄凉如斯,还需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爬起来的,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冲动:我不甘这样!我不想沉沦!我不能沉迷于浪费生命的东西!我要怒放蓬勃,充满活力的生命!窗外,雨似乎小了,只有风,在吹。
路边一声汽车的鸣笛撞碎了往事,我才发现临近傍晚。不禁感谢上天,给了我这么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捡起那片落叶,折身返去。曾看过朋友做树叶书签,我想,让这片叶子也成为我记忆的书签罢。
风,继续吹。不远处的大海随风动,千万角海波摇曳着阳光,像朝天的金鳞,耀然怒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所谓半命题,意即一半既定,一半自选。本次作文“既定”内容为“在那……的日子里”,“自选”信息填写在横线处即可,内容自定。是比较容易把握题旨的一类作文题型。写半命题作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本题的补充内容不受限制,可以补充诸如幸福、美好、痛苦、阳光灿烂、阴雨连绵等,写自己与周围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之间发生的故事,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同时,作文要求是记叙文,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情节生动,情感真挚。
【立意】1、在那美好的日子里,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2、在那放纵的日子里,我懂得了人要自强不盵。
3、在那起风的日子,我要重新塑造自我。
4、在那飘满花香的日子里,我享受着亲人的爱。
5、在那幸福的日子里,我理解了父母的期待。
【素材】美好,夹杂着一切,伴随着风的律动闯进了乡村,突然变得和蔼而大方,把所有它承载着的一切,缠绕在河边的柳枝上,镶嵌在桥底下停泊的船头,欢洒在南方初生禾苗的泥土里。那种美好,铺天盖地地袭来,令人毫无察觉却又带有熟悉,在悄无声息中落满,顺着潺潺的流水行驶到某地。这种美好的日子一直会延续到天荒地老。
在那军训的日子里,一次次艰苦的奋斗,让我们团结一致;一次次刻苦练习,让我们学会坚强。尽管曾有人流下过伤心的泪水,思念的泪水,但坚强的毅力。使我们挺过来了,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军阅仪式上,我们表演得非常出色,看着老师们微笑的脸庞。听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们欢呼雀跃,为期不多的军训没有白白浪费,我们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也一点一点长大。
3、相聚的日子总是急匆匆而过,如今,我们将面临分别,离开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我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心中总会有一丝伤感,一丝惆怅。面临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我们要迈出这艰难的一步,面临我们的,将会是新的挑战。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既有相遇,必有分别,心中的留恋与不舍,都让我们无法忘怀这同一间教室里坐着的每一个人,但是,相信自己,让我们一起坚强勇敢地走下去吧!
【结构】倒叙法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本题开篇由眼前情景引出回忆,并点题“想起那个同样风起的日子”,主体记述了“我”和爸爸、妈妈因为手机产生冲突的过程,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悟,最后回到眼前的情景,并再次点题。运用倒叙手法构思的作文,其最大的优势是能突出作者最想表现的重要情节,突显文章最能体现主旨的片段,使作文的结构富有变化,情节错落起伏,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点睛】记叙文写作注意事项:
一、把握主题词,突出主题。记叙文的写作很容易因为人物、事件过多而造成喧宾夺主,导致文章主次不分,主题不突出,甚至出现偏题跑题。强调主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主题词。写作时以主题词为文眼,围绕主题词来组织语句,主体素材的选择也以主题为中心,避免选用有歧义的素材。
二、分清主次,详略得当。记叙文的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围绕主题,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那么我们需要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哪些部分是次要的,不能全都一样写出来。这样就无法突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了。
三、善用修辞,丰富语言。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描写、叙述,语言表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道难关。怎么来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就需要我们善用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起来。像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山东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一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一 (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五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上海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五 (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四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四 (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