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9/80/1219441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9/80/1219441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9/80/1219441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9/80/121944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9/80/1219441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9/80/1219441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三《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更新中)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卷+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卷+答案,文件包含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答案docx、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答案】C。左丘明《国语》 2.【答案】A。《简·爱》与《西厢记》 3.【答案】C。源于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杞人忧天、掩耳盗铃 4.【答案】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答案】D。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 6.【答案】C。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7.【答案】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8.【答案】A。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杜市《曲江二首》) 9.【答案】B。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10.【答案】D。引导学生基于学习任务掌握社会科学调查的研究方法 11.【答案】A。关联不同类型文本,指向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积淀 12.【答案】A。朗读与理解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3.【答案】D。“梳理课文内容,归纳总结作者使用的写作技法”属于“若何”型问题 14.【答案】C。教学解读是独立于文学解读之外的教师专业能力 15.【答案】B。聚焦文本细节会影响学生对范进形象的整体感知和认识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参考答案】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组织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首先,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和多媒体展示,将小说与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文字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寻找思考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通过对比突出诗歌叙事抒情的特点,使得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其次,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采用炼字的形式对诗歌文字具体赏析,体会情感,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称代词的运用技巧。最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回归于靠近文本的书面回答,体会诗歌中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 (2)①对比阅读法。教师先后采用三次多媒体,分别呈现小说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文中表达“大堰河”情感的句子。生动直观的讲不同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多媒体呈现小说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课文进行对比,直观有效的展现了不同问题之间的特征,突出诗歌叙事抒情化的特点。在表现出诗歌特点的同时,比较出不同文体的区别,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②问答法。教师先后采用了多次的问答法。分别讲述了小说与诗歌叙事的区别、人称转化特点以及情感表达手法等三个知识点。教师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小说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层层递进进行提问,比较出诗歌叙述在抒情上优于小说形式。关于人称转化的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从文字分析到情感赏析,过度自然,最后,利用问答法分别引出关于大堰河情感的语句,讲解一隐一显表达情感的积极作用。教师对于不同问题,采用不同问答形式,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也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作崇”改为“作祟”;“电竟”改为“电竞” 病句:“转发锦鲤,祈求好运”具有网络走红的现象。 应改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具有网络走红的趋势。 18.【参考答案】 优点:议论文的书写需要具备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本篇写作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反复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锦鲤现象”,在开篇作者发出对于“锦鲤”现象的思考,第二段否定了“锦鲤”这种现象。在第三段中,作者在选取了女明星、主持人和电竞选手的例子,说明“迷信锦鲤”在当前社会屡见不鲜。第四段进行转折,说明“锦鲤”不是灵丹妙药,第五段点明努力、刻苦的重要性。文章末尾子再次进行总结,点题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学生对作文的评价与分析。评价学生写作,可以从谋篇布局、立意角度、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着手分析,在评析学生作文时,一定要有理有据。本篇作文为议论文,作答角度可从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分析。 或缺点:议论文的书写需要具备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本篇写作论据过于单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锦鲤现象不可取”,在开篇作者发出对于“锦鲤”现象的思考,第二段否定了“锦鲤”这种现象。在第三段中,作者在选择论据时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但仅仅选取了女明星、主持人和电竞选手的例子,论据不够具有典型性,说服力不强。第四段至第六段再次点明锦鲤现象不可取,但是并没有举例强化努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19.【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六国论》创作背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运用对比逐层论证自己论点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③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涵养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2)确立依据: 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开,因此我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 ②依据新课标(2017版)要求: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由此设立了以上三维教学目标。 ③单元介绍对教学作出了一定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阅读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因此我设立了如上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本文的内容特点: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因此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⑤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一定文言文积累,但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借古讽今以表达对国家的担忧,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等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此意识,因此我设立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运用对比逐层论证自己论点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教学过程: 一、初读,整体感知(主题阅读) 活动设计: 1.课前自读课文,圈画出个人认为重要的字词;标志出疑难字词、句式,查字典或者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课上检查自读情况,重点解决古今异义词。 3.学生明确《六国论》写了什么内容。 二、细读,把握重点(专题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学生略读文章,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得出观点的?(探寻论证思路) 三、研读,明理(问题探究) 对比阅读探究:多媒体呈现《阿房宫赋》,请学生阅读后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生活在唐朝、宋朝的两位作者为什么要讨论六国、秦朝灭亡的原因? 2.《阿房宫赋》写于唐朝日渐衰亡之际,《六国论》写于北宋被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在这种特定的时期写出这样的文章,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4.两位作者是如何理智地分析史实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四、赏读,悟情(个性化阅读) 1.微型朗诵比赛。 内容:《阿房宫赋》《六国论》。 评比:从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综合印象三方面进行评价。 2.默写竞赛。 3.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指出:《阿房宫赋》是一篇赋,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班级举行的微型朗诵比赛谈谈你的看法。 21.【参考答案】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理解四、五自然段论述的作用,感受语言的丰富意蕴。 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复习法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前三自然段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 二、小组讨论 1.析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第四自然段与前三自然段的关系。 明确: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开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第五自然段讲述北宋对外政策是什么? 明确: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最终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 (3)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第五自然段与前四自然段的关系。 明确: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 2.品语言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简述第五自然段语言特点。 明确: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除作者提出的六国破灭原因,你觉得六国破灭还有哪些原因? 明确:学生自圆其说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真题试卷+答案,文件包含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生物》答案docx、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生物》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真题试卷+答案,文件包含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音乐》答案docx、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音乐》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真题试卷+答案,文件包含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音乐》答案docx、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音乐》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