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
展开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够:
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好处
了解语法功能比实词强
知道各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适用学科 | 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 | 高中一年级 |
适用区域 | 人教版区域 | 课时时长(分钟) | 120 |
知识点 | 文言虚词: 之、何、其、乃、而、且 与、则、若、因、为、于 以、焉、乎、也、者、所 | ||
学习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把握18个虚词的不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在不同语境,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确定虚词在不同语句中的作用。 | ||
学习重点 | 掌握虚词不同意义。 | ||
学习难点 | 联系上下文推测虚词意义。 |
文言文的讲解是一个枯燥且无聊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很头疼,而且文言虚词更加无聊,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趣味性和知识性是并重的,文言文的翻译要准确,授课要生动,这就要在导入的时候深深吸引学生,建议在导入的时候讲一个有趣而且富含哲理的小故事。
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
①代词:之、何、其
②副词:乃
③连词:而、且、与、则、若
④介词:因、为、于、以
⑤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
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
①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不是”。
②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
③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多么”。
④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恐怕”,与“乎”构成反问语气。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C项“乃能屈志戎旅”中的“乃”易误解为“于是”,而结合上文“幼有业尚”和下文“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可以看出,此处转折之意明显,应作“竟然”讲。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4题A项①句“因载而与之俱归”中“之”用在介词“与”后作宾语是代词,而②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显然不同。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词前,为连词表目的。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题干】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 B.若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D.望石再拜而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答案】B
【解析】A项均为介词,同,跟。B项第一个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第二如,好像。C项均为所字结构。D项均表承接,就。
【题干】下列各句子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答案】C
【解析】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是连词,表示并列,B项也是连词,表示转折,D项也是连词,表示假设,只有C项是代词,作“你的”讲。
【题干】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答案】D
【解析】A语气词,表示推测/代词;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用/连词,表示目的关系。D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
【题干】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答案】B
【解析】A. 去,到。B. 代词;语气助词。C. 果然。D. 用。
【题干】5.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题干】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2)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题干】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
【题干】3.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 )
③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 )
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⑤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 )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题干】1.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 )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 )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 )
【题干】2.其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 )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 )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
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题干】3.且
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 )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 )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 )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 )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 )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 )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题干】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题干】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二):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二),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规律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点分析,限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示例,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