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02课时 物态变化
展开考点一 温度及其测量
零下三点五摄氏度(或负三点五摄氏度)
[点拨] (1)汽化的方式有蒸发、沸腾;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2)对“白气”“白雾”的正确认识:水蒸气是气态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
[注意] 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放出热量时温度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地球上的水在海洋水、陆地水及大气水之间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并且伴随着物质(水)的流动和能量的转移,即吸热和放热。
物态变化——三态六变图
例1 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 并认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2-2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图 ;如图乙所示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
【变式】 [2018·淮安市金湖县二模] 如图2-3甲所示,体温计显示的数值为 ℃;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其玻璃泡与毛细管的连接处管径很细,且略有弯曲,水银降温收缩时,弯曲处会断开,导致 。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毛细管中的水银不能回流到玻璃泡中
探究二 物态变化现象判断
例2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河里的冰逐渐化成水B.草叶上形成晶莹的露珠C.山间形成的白雾D.树叶上形成的白霜
【变式】 [2018·泰州市姜堰区二模]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解析]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形成的,故A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形成的,故B错误;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形成的,故C正确;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故D错误。
例3 深秋时节,淮安地区的气温不是很低,但我国东北地区却是滴水成冰。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
【变式】 [2018·仪征市二模]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解析]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①不符合题意;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的过程,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②符合题意;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③符合题意;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探究四 有关物态变化的图像问题
例4 [2018·宿迁市宿城区模拟] 对某固态物质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2-4所示,以下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该固态物质是非晶体C.该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时比热容增大D.a到b的过程中物体的内能不变
[解析] 由题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 ℃不变,所以此物质为晶体,且熔点为0 ℃;ab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bc段为晶体完全熔化后处于的升温状态,所以是液态,故A、B错误。由题图可知,此物质液态时升温慢,固态时升温快,故此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时比热容增大,故C正确。a到b的过程是晶体的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仍要不断吸热,因此内能增加,故D错误。
【规律总结】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①是否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②在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上是否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变式】 将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图2-5中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
例5 [2018·宿迁市沭阳县模拟] 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或 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 和分度值。 (2)测量时将温度计的 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相平。
2.小李同学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2-6所示的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测出A、B、C、D四个图中水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00 s、100 s、50 s、80 s。
(1)分析图 和图 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在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时,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得越快。 (2)分析图A和图B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在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和温度相同时, 。 (3)分析图A和图C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 。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得越快
在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时,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得越快
例1 [2018·泰州市姜堰区一模改编]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分别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热水,用如图2-7A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如图B所示是水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景。 (2)甲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 ℃,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 (3)乙组同学的实验中,烧杯中水的质量和初温均与甲组相同,所使用酒精灯的火焰比甲组大些,则乙组同学根据实验绘制的大致图像应是图 (选填“D”或“E”)。
a、b两组同学用如图2-8Ⅰ甲所示的装置进行“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
(4)在图Ⅰ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 (5)实验中,两组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如图Ⅱ所示,则他们所用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为ma mb。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瓶底部
(6)实验时,加热了好长时间水都没有沸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7)改进后继续加热,当水沸腾时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但移走酒精灯时水就不再沸腾,这说明 。 这时某同学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烧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如图Ⅲ所示,这是因为 。
水量太多(或水的初温过低,或酒精灯火焰太小)
水在沸腾过程中要持续吸热
水的沸点随瓶内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解析] (3)乙组烧杯中水的质量和初温均与甲组相同,所使用酒精灯的火焰比甲组大些,则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较多,水吸收的热量就较多,水的温度上升得更快;水的沸点与吸收热量的多少无关,沸点仍保持98 ℃不变,故E图符合题意。(5)由图Ⅱ知a组水的初温比b组水的初温高,两组水同时沸腾,说明吸收的热量相同;a组水升高的温度低,根据Q=cmΔt知,a组水的质量大。(6)水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以用初温较高的水开始加热;也可能是水量太多,可以减小水量;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可以增大火焰。(7)水沸腾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将酒精灯移去后,水就不能吸收热量,所以水就不再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要持续吸热;在瓶底浇冷水后,瓶内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气体压强减小,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水会重新沸腾起来。
突破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习课件 第03课时 物态变化 (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突破练习课件 第03课时 物态变化 (含解析),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梳理夯实基础,思维导图构建体系,考点一温度,负35摄氏度,零下35摄氏度,热胀冷缩,分度值,全部浸入,容器底,容器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一轮课件:第03课时 物态变化(含详解):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物理总复习一轮课件:第03课时 物态变化(含详解),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热胀冷缩,分度值,全部浸入,容器底,容器壁,42℃,离开人体读数,甩一甩,固液共存,降低温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0课时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0课时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液体热胀冷缩,分度值,全部浸入,容器底,容器壁,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固液共存,BFCEDA,-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