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290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1290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共48页。主要包含了水的三态变化,分子,水的净化方法,硬水和软水,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2O通电2H2↑+O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6、注意事项:
①、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②、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V氢气:V氧气=2:1。描述体积比时要注意比例顺序。
③、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
2、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
1、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O.0899g/L,其质量约是同体积的空气质量的2/29,是最轻的气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验纯”的方法:如图所示,收集一试管氢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
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 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②、还原性:氢气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等)中的氧元素,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②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③可以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易得且可以循环利用。
三、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带正电,占体积小,质量大)
原子(不带电)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占体积大,质量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关于原子的结构
①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②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其结构如图: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原子的核外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意义
4、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Mg2+、Al3+、NH4+;阴离子:Cl-、SO42-等。
5、原子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 HCO3- NH4+
6、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
构 成
得失电子
离子
原子
结合
分解
分子
分子、原子、离子联系:
四、 分子:液态、气态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无氧酸,有机物
物质的构成: 原子: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离子: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碱、盐
五、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单位:无、或为1)
1.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四节 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目前发现的化学元素有一百余种。
2、分类: 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
固态非金属元素: “石”字旁
元素 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元素: “氵”字旁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气”字头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
地壳中元素排行: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5、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②如果该元素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
Fe—表示单质铁,但是H就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的。
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
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也有个数,说构成。
7、识记常见元素符号。
二、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由1-8);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
三、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例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2、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碱式盐:Cu2(OH)2CO3
二元酸:HNO3
碱性氧化物:NaO,CaO
三元酸:H3PO4
盐
有机物:CH4,C2H5OH
其他氧化物:NO,CO
酸性氧化物:SO3 ,NO2
氧化物
化合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单质
(一种元素)
纯净物
(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组成物质
的种类
元素种类
金属单质:Mg,Fe
非金属单质:C, Br2, O2, N2
稀有气体:He,Ne...
一元酸:HCl
无机物
酸
无氧酸:HCl
碱
不溶性碱:Fe(OH)3
物
质
含氧酸:H2SO4
可溶性碱:NaOH
酸式盐:NaHCO3
正盐:NaCl
3、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
一变多
形式
A+B→AB
AB→ A+B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