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从新旧教材的对比看,从不同版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数学
学段
低年级
年级
二年级上册
相关领域
问题解决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数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源于经历,经历源于活动。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一、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实际问题,而本节课是解决一组比较关系的实际问题,这种新类型的出现,是对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学生已经具备了比长短、比高矮、比多少的经验,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倍、分数等解决问题。本课内容作为比较关系问题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新旧教材的对比看
我们发现几点变化:
直观模型更加丰富了。
丰富的背后是鼓励学生依托图形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提升几何直观的能力。
增加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这一变化引发了我的思考:无论是小方块,还是小棒,累加的方法表示起来很简单,也已经实现了问题的解决。那么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何在?
三、从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材对比看
“一一对应”的思想充分凸显,这种方法更能清晰的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它是线段图的雏形,对描述复杂的数量关系更具普遍意义。
学情分析:
调研题目: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调研对象:一17班 48人
【数据统计】
【数据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差”和“求和”的问题,仅有7个学生提出了求较大数和较小数的问题,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居然有10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已知信息,可见一些学生在提问题之前,缺少对信息的关注与思考。
2.小方做了14朵小红花,小丽比小方多做4朵,小丽做了多少朵?
【数据统计】
解决方式
具体情况
简单分析
人数
百分比
列式
无列式
没有解题思路
1
2.1%
14+4=18(朵)
有自己的想法
39
81.3%
18-14=4(朵)
由相差问题去思考
3
6.3%
14-4=10(朵)
不理解题目中的比较关系,搞不清楚谁和谁比
4
8.3%
14+18=32(朵)
求两人一共有多少朵
1
2%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水平。42个学生都能够正确的列出算式,他们真的理解了吗?
活动
具体情况
人数
百分比
把你的想法写一写、画一画
无策略
6
12.5%
文字叙述:多4就加4
9
18.7%
画图的方式累加
22
45.8%
画图的方式,一一对应比较
11
23%
【数据分析】
在解决方法上既有累加的方法,也有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能够借助一一对应比较的思想来思考问题的仅有11个孩子,而多数学生都是在累加的角度理解。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对这11个孩子进行了访谈:
访谈题目:
结合图说一说,14+4=18表示什么意思?
【数据统计】
情况
人数
百分比
小方的14朵加比小方多的4朵
8
72.7%
与小方同样多的14朵加比小方多的4朵
3
27.3%
【数据分析】
这些学生虽然列式正确,又有一一对应比较的思想,但是理解还是模糊的,对和标准同样多的部分加比标准多的部分,就是所求问题理解不清晰。
我的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几何直观是分析问题的有效支撑?
如何在活动中,促发学生的思考,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发展符号意识、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析和表征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理解两量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最近咱们年级开展了“我为父母包饺子”的感恩活动,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爱。
出示信息:小安比小林多包了3个,小孟比小林少包了4个。
1.比较这两个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无论是小安还是小孟,他们都在和小林比。补充已知量:小林包了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小安包了多少个? 小孟包了多少个? 小孟比小安少包多少个?……
3.你认为哪2个问题最关键,知道了它其他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一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
活动二、直观刻画、分析解决
一、小安包了多少个?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彩笔和白纸,请你在这张纸上先画一画,再用算式表示出来.
1.两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
2.汇报反馈:
累加
(1)他用到了哪些信息?在解决问题之前,选取信息很重要。
(2) 说一说你的想法。
总结:不管是用小棒、还是三角形,都是在12的基础上,增添了3个。
一一对应比较
小林:
小安:
(1)谁能看懂这种想法,到前面来给大家讲讲。
(2) 看看前面的方法,再看看这种方法,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引导学生与“累加”作对比,在生生互动中体会,画两排更能清楚的表示是两个人的数量在比较,更能清晰地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小林:
小安:
(1) 我还看到有一个同学他是这样画的,这是谁的?
(2)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
(3)这部分虽然他没画出来,你们知道表示什么吗?标注:与林同样多。
(4)小结:看来,小安跟小林比,是在与小林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
5.列式:12+3=15(个)
二、小孟包了多少个?
1. 这个问题和哪些信息有关系呢?谁能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汇报反馈
小孟
小林
小安
小林
小孟
总结:不管是比12多3还是比12少4,都是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
今天,我们解决的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板书)
三、总结回顾: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
我们从年级开展的活动中,提取了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
利用画图的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画图是分析问题最有效的策略,在学生已有累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比较加深对一一对应方法的理解,积累学生建构直观模型,分析问题的经验。】
活动三:借直条图 拓展提升
在“感恩父母”的活动中,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了每个人包饺子的数量,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还算出了自己组包饺子的总数,这是老师根据你们的信息,整理的情况。
二组比一组多7个
五组比一组少14个
四组比一组多21个
六组比一组少1个
七组比一组少11个
九组比一组少1个
三组比一组多2个
八组比一组少11个
1.认真观察这些信息,你能看出哪个组包得最多吗?
2.你们知道四组包了多少个吗?为什么不知道?
3.补充信息:一组包了59个。
你们还愿意一个一个地画,表示出饺子的个数吗?为什么?
4. 那我们就请小纸条来帮帮忙,用橘色纸条表示一组的59个,请你利用2张蓝纸条,在下面表示出四组比一组多21个。2人一组,动手试一试。
5. 反馈:
59个
一组
四组
(1)这样表示行不行,还有什么想说的?
(2)生生交流,得出准确的表示方法
59个
一组
四组
说一说,这三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当数量很大时,不用具体的把每个饺子都画出来,用这样的方法(直条图)也可以很清楚的表示他们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筛选哪个组包饺子的数量最多,和不断修正直条图中比一组多的21个,让学生感知数的多与少,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先体验一个一个画饺子的数量太麻烦了,再引出直条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跨越,而且为以后借助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课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后测
回收废电池: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通过课前和课后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大部分学生不再站在累加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选择直条图来分析问题,看来他们的思维已经由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从头到尾”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在发现中,体会理解、选择信息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画图中,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积累经验;
在对比和需求中,建构直观模型的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感;
我们认识到问题解决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一年级下册五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4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例题,指导完成“想想做做”,课堂作业,全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探究新知,练习巩固,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