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56单元下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56单元下册教案第1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56单元下册教案第2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56单元下册教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56单元下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案设计,共2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新知,课堂作业新设计,思维训练,板书设计,课前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第二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第四课时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第五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 年、月、日
    新知识点: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设计时着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几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1、认识年月日
    第一课时 认识年、月、日
    第二课时 认识平年、闰年
    2、24时计时法
    第一课时 24时计时法
    第二课时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制作活动日历
    课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1)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准备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 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五、板书设计

    课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2)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 )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 )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 )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 )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 )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五、板书设计

    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准备15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
    15×3 80×60 60×30 25×4 4×30 17×8
    400×5 9×13 12×7 26×3 11×100 45×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66页例4.
    出示下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会发现正好能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便填表。

    每排几个(长)
    6
    有几排(宽)
    2
    个数
    12
    面积
    12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在拼摆1平房里你的正方形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有没有在记录表上记录长和宽的数据相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可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今天的学习收获和应该记住的公式。

    3、学习教材第67页例5.
    出示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下列各题。
    13×5 5×11 2×23 16×8 31×3 8×10
    410×3 7×12 42×2 4×12 130×2 20×4
    2、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45米,宽30米,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四、思维训练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边长
    100厘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五、板书设计

    课题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具准备
    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
    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
    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
    6×6=36(平方厘米)
    60-36=24(平方厘米)
    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三、对比练习
    1、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需知道什么条件?边长与周长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题中给了正方形荷花池的周长,怎么求边长?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64÷4=16(米) 16×16=256(平方米)
    答:面积是256平方米。
    2、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周长(厘米)
    16
    1
    16
    34
    8
    2
    16
    20
    4
    4
    16
    16
    通过画图填表格引导学生发现:
    (1)有三种情况。(只要想哪两个数相乘是16就可以了)
    (2)面积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教师说明:这一结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将会得到更充分的证明。
    3、从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三种方法(教材第69页第10题的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呢?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图,讨论这三幅图的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1)三幅图剩下的面积相等,都是76平方厘米。
    (2)第一幅图的周长和原正方形的周长相等仍是40厘米;第二幅图的周长比原正方形多了两个4厘米,是48厘米;第三幅图周长比原正方形多了两个6厘米,是52厘米。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图,再计算剩下部分的面积和周长。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下面各题的周长和面积。
    (1)长23厘米,宽17厘米,求周长和面积
    (2)正方形边长=12分米,求周长和面积。
    (3)正方形周长是36米,求边长和面积。
    2、张大伯要在一块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菜地的四周围上一圈篱笆,要用多长的篱笆?菜地能种多大面积的菜?
    五、思维训练
    1、一块长方形绿地,宽24米,长是宽的2倍,这块绿地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种4棵松树,绿化队应该准备多少棵松树就够了?
    2、一个长方形,它的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8平方厘米,正好变成一个正方形,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课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平方米=( )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 )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 ) 黑板的面积是3( )
    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平方分米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平方米) 1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 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 ) 数学书厚6( )
    课桌面的面积33( ) 课桌长8( )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
    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的路?
    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平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六、板书设计

    课题
    认识年、月、日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教师根究学生的回答内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 31天
    4、6、9、11 30天
    2 29天或28天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巩固。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四、思维训练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认识平年、闰年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1997—2008年的年历各一张。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1、提问: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
    2、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左手,请小月出生的同学举右手。
    3、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你的生日在哪月哪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年、闰年。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二月的天数,有时是8天,有时是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出示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
    (2)计算2011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方法一:根据原有知识,直接说出2011年有365天。
    方法二:31×7+30×4+28=365(天)
    方法三:30×12+7-2=365(天)
    (3)提问:想一想,2012年一年有多少天,为什么?
    板书:365+1=366(天)
    (4)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1)谈话。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样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就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
    (2)学生考教师。
    请学生在手中的年历卡考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是哪一年,老师很快就能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在学生觉得神奇而又意犹未尽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里,面有窍门儿,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3)出示1997—2008年各年份2月的月历。
    (4)观察。
    (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6)分组计算。
    (7)交流结果。
    提问:一、二、三组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没有)
    这也就是说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8)阅读教材第79页下边的内容。
    (9)明确什么是公历年份。
    (10)理解“一般”和“必须”。
    提问:四、五组,1900÷4有余数吗?(没有)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书上用了“一般”和“必须”这两个词,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年分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11)想一想:为什么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为什么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
    讲述补充资料。
    (12)出示华罗庚、陈景润、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伟人图片及出生年月,请同学们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1)先指名学生回答:平年1年有多少天?1星期有几天?
    (2)算一算,平年1年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交流结果。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1)提问:小强是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回答。
    (3)说明理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
    (1)提问。
    (2)口答。
    (3)质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小组内一个同学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另一个同学是前天过得生日,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1)分组学习。
    (2)先完成第一问。
    (3)猜一猜,第二问中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哪一天。
    (4)再根据小组中每个人提供的线索,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
    四、思维训练
    用下表制作今年1月份的月历。







    (1)告诉学生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
    (2)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制作月历。
    (3)展示制作结果。
    五、板书设计

    课题
    24时计时法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具准备
    钟表。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1、口答。
    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大月有多少天?
    哪几个月是小月?小月与多少天?
    每年二月有多少天?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2、填空。
    (1)90分=( )时( )分
    (2)2时=( )分
    (3)1998年是( )年,有( )天。
    3、导入新课。
    提问: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多少小时?1天有多少小时?
    讲述:在一天的时间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2圈,共24小时;也就是1日=24时。
    教师分别在钟面上拨出学生上学、吃饭、放学和睡觉的时间,让学生识别。
    说明:按照这种普通计时法,一般要指出是上午、下午、晚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2)猜一猜,说明理由。
    (3)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
    2、讲述24时计时法。
    (1)教师演示。
    1日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1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早走到夜里0时,时针又走1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也就是1日=24时。通常我们把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有24小时。
    3、操作感知。
    教师把钟拨到下午1时。
    提问: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3时)
    在往下走,下午3时是几时?下午5时是几时?
    如何用24时计时法表示这一时刻呢?
    晚上11时是几时?(23时)
    晚上12时与第二天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常常说0时或0点,而不说24时)
    4、解决问题。
    (1)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12小时。
    (2)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了12时。
    (3)一天是24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两圈。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一连、。
    2、照样子,填一填。
    18:06 ( ) 23:38 ( )
    四、思维训练
    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取信时间。已定每天取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小时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1)读题,看懂题意。
    (2)讨论解答方法。
    (3)交流解题思路。
    (4)填空。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点
    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 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 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时( )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
    始发站
    开点
    终点站
    到点
    运行时间
    711
    北京
    10:22
    沈阳北
    当天19:29
    721
    北京
    18:00
    上海
    第二天8:00
    T42
    西安
    17:48
    北京
    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课题
    制作活动日历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有序性。
    3、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年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制作年历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各一份、硬卡纸。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学前准备
    1、调查。
    (1)提问: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日历?
    (2)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日历:整本、单张、台历、书历。
    (3)思考:这些日历都是怎样做的?
    (4)设问:你们想自己做一个活动日历吗?
    2、制作一个活动日历,需要有哪些步骤?
    (1)准备4个小正方体木块(或纸盒)和一个底座。
    (2)我们可以用一个木块表示1—12个月,一个木块表示星期几。
    (3)用另外两个木块表示1—31天。
    二、制作活动日历
    1、分组合作。
    2、教师进行指导。
    三、展示与交流
    1、各组交流制作方法。
    2、引导发现各组制作日历的优点。

    相关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09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 长方形和正方形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 长方形和正方形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组织活动,汇报方法,讲授概念,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