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有哪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不仅是九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也能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鱼我所欲也》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文章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义”的主张。“义”的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文章内容详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开篇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通过类比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阐述“舍生取义”的含义:在面临“生”与“死”,“义”与“不义”的抉择时,宁愿慷慨赴死,也不愿苟且偷生。进一步强调了“义”的价值。“甚于生者”的是“义”,“甚于死者”的是“不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用两个“使人……”假设推理,从反面论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强调“义”重于“生”,突出了中心论点。运用反问句式,增强了语势)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承上推论,做正面的论述:既然以“义”为重,则不可以为了求生避患而不择手段。说明事实上人能够做到不贪生,不避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将“万钟”和“一箪食”“一豆羹”进行对比,论证了什么?论证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见利忘义的现象,赞扬了“行道之人”“乞人” 能够舍生取义的精神,讽刺了那些贪图荣华富贵之人舍义贪生的行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排比与反复兼用,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并运用“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问使论证富有气势,显得义正词严,理直气壮)此之谓失其本心。
4.文章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5.重点字词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一词多义
得: 二者不可得兼(动词,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同“德”,感恩,感激)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名词,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获得生命)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那么)得之则生(连词,就)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古今异义
(l)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
(2)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3) 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
(4)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5)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特殊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6.内容主旨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然后以“嗟来之食”和“万钟之禄”为例进行阐述,最后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唐雎不辱使命》
1.作者介绍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33篇,分国编次。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国别体:指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五百年的史实。《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文章背景
战国末期,在诸侯国中以秦国最为强大。秦王想统一各国,发动了一连串的对外兼并战争。
前230年,它灭了韩国,接着又于前225年吞并了魏国。安陵原是附属于魏的一个小国,当时岌岌可危。秦王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强暴,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骗取安陵。唐雎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国。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况下,他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地斗争,最后勇折秦王,不辱使命,完成了出使任务。
3.文章内容详解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一见面,秦王就是严厉地质问,写出了秦王的盛气凌人;秦王以“灭韩亡魏” 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再次表现了秦王的骄横,不可一世;秦王摆出一副施恩加惠的面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表现出秦王的奸诈、骄横;唐雎重申“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以“千里”对“五百里”,且用反问语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留有余地,应答沉着,针锋相对,显示出唐雎过人的胆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秦王的骗局被揭
穿,炫耀武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恐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秦王对“布衣之怒”持极其蔑视的态度,这与他前面所说的“天子之怒” 形成鲜明对比,再次显示了他的骄橫和狂妄;二人针锋相对,指出这只不过是平庸无能的人的
“怒”,自然引出下文对“士之怒”的陈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色挠”“长跪”“谢”与前文秦王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性格特点。)
4.文章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5.重点字词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一词多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之: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的国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跪而谢之(代词,指代唐雎)以君为长者(代词,……的人)
徒: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古今异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休.衫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长跪而谢.之日(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6.内容主旨及重点探究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三、《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等。
2.文章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去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3.文章内容详解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开篇
点出“嗜学”,表明作者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厚的读书兴趣。统领全文并定下基调,“嗜学” 而“家贫”,两者形成对比,目的是引出作者读书的勤奋和求学的艰难。“手自笔录”意在表明自己勤奋的学习态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百里外”可见路途遥远,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和执着的学习精神;“门人弟子填其室”从侧面烘托出先生确实有学问,有名望;“未尝稍降辞色”从正面写先生的严厉;“立侍”援”“质”“俯”“倾”“请”这些动词,形象地
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以及对知识的渴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作
者是如何描绘这些富家子弟的衣着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连用“被”“戴”“腰”“佩”
“备”等动词,着力写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细致入微地勾画出他们的形象。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他们华丽的衣服与自己破旧的衣服进行对比,衬托出自己生活的艰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此表现自己求学的专心)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是作者自谦之语,显示出长者之风,学者之范。接着说预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
氏,这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作者从吃、穿、住、书、师几个方面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居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通过对比,突出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又见马君则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将“为学之难以告之”,以期马生能珍惜优越的条件,学有所成)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4.文章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都错误地说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5.重点字词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一词多义
以: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之:弗之怠(代词,抄书)录毕,走送之(代词,书)
当余之从师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的)
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足:足肤皲裂而不知(名词,脚)
以中有足乐者(动词,足以,值得)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名词用作动词,动手)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古义:古代学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特殊句式倒装句
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省略句寓逆旅(“寓”后省略介词“于”)
6.内容主旨
这篇赠言作者通过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四、《词四首》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力行新法,巩固边防,被誉为“一代名世之臣”,谥号“文正”。词作仅存5首,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开豪放词风之先河。存世有《范文正公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 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其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经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词集有《东坡乐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秋瑾(1875-1907) , 字瑢卿, 号竟雄, 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工诗词,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秋瑾集》。
2.文章背景及主旨
《渔家傲·秋思》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退居江西上饶。辛弃疾与陈同甫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同甫的。
《满江红》
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日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作“词牌”,“渔家傲”“江城子”等都是词牌名。
3.文章内容详解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塞下”点明了词人所在的区域,是西北边地军事重镇。“风景异”概括了塞下秋季和中原大不相同的风光。总领以下写景内容;“雁去无留意”,反衬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没有结束,还乡之计还无从谈起。体现了将士们要保证边境安宁之决心,展现炽热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老夫”并不气馁,偏偏要发一发“少年”的狂劲。这一“狂”表现出词人潇洒豪放、不受羁绊的气势和姿态;“千骑”表现了出猎场面之宏大,军容盛,士气高,表现出队伍的威武雄壮。“卷”说明行走之快,表现出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亲射虎,看孙郎” 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突出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少年”狂气)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使自己有机会再展宏图,为朝廷立功;“西北望,射天狼”既引用了典故,又从天文和地理位置上把“雕弓”所要射中的目标,指向了西北方的西夏。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了词人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开头
由醉梦切入,把镜头锁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词人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挑灯” 点出时间,“看剑”表明雄心。“醉里挑灯看剑”,表明词人对收复北方失地的念念不忘;“沙
场秋点兵”,把雄壮威武的阵容写得栩栩如生,以此作结,收束有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
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落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
现实的尖锐矛盾,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罩着浓郁的悲凉色彩)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
思浙。(交代写作时间、地点和作者心绪。“早又是”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抑郁暗暗流露出来。化用古人诗句来描写秋色。“黄花开遍”季节感很强烈,一个“拭” 字使人顿感秋天景色的明净。引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喜悦之情)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两句引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之情)
4.文章译文
《渔家傲·秋思》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满江红》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5.重点字词
6.内容主旨及重点探究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为朝廷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朝廷重用自己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词人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其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满江红》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