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四上语文《13 精卫填海》教案(2课时+教学反思)

    2022-03-19 22:30:18 1152次浏览 作者:语文资源组

    下载地址: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读准“少”这个多音字。

    2.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5.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讲故事。

    重点

    1.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讲故事。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词较少,而且识记起来较为容易。要求会写的生字有5个,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提示生字的写法,如“帝”中间的部分是“冖”,不是“宀”;“曰”和“日”相仿,但是“曰”要扁而宽。

    2.阅读理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古文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可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能读通句子,并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3.学会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锻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意思。学会用“这个故事讲的是……”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学前准备】

    1.课前预习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认读、理解生字。

    (2)借助拼音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3)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搜集有关《山海经》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读准“少”这个多音字。

    2.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看一下这幅图(课件出示精卫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们想知道这只鸟儿的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吧。

    课件出示:

    image 

    (板书:精卫填海)

    2.课件出示《山海经》的相关信息,并与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课件出示: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现存18篇,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还是我国第一部描绘山川与物产、风俗与民情的大部头地理著作,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其中有关矿物的记录,更是世界上这一类文献中最古老的类似记录。

    设计意图:

    用生动的图片、动画片及其他相关资料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神话故事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词。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自主识记,并与同桌交流这些生字书写上的易错点。教师相机点拨。

    课件出示:

    帝   曰   溺   返   衔

    预设:“帝”,中间的部分是“冖”,不是“宀”;“曰”和“日”相仿,但是“曰”要扁而宽。写的时候要注意看清字形。

    学生当堂识记生字。同桌互相听写,互相纠错。

    2.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并把握节奏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句子读顺,在读顺句子的基础上读通文章。

    (3)教师指导朗读难读的句子,教学生正确断句并让学生多读几遍,直至熟练。

    课件出示:

    炎帝之/少女

    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指名读,看谁读得通顺。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5)大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设计意图:

    四年级的学生读古文,有些难度。可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对读古文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得以读通句子、读熟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下面就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看谁读得好。

    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2.上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简短的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1.请同学们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课件出示:

    炎帝  名曰  溺水  返回  衔接

    生读课文,并疏通文义。

    教师引导:在疏通文义的时候,要注意特殊句式。

    课件出示:

    女娃游于东海

    以堙于东海

    老师指导:在疏通文义的时候,这样的句式会让我们觉得有些难以理解。这是因为这些句子的顺序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句子的顺序不一样。“女娃游于东海”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女娃于东海游”;“以堙于东海”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于东海堙”。把语序调整过来后,疏通文义就简单多了。

    2.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概括课文大意,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或补充。

    课文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在海里溺水而未能回来,因此变为精卫鸟,(它)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

    设计意图:

    在理解重难点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疏通文义,为下个环节体会精卫的精神打下基础。


    三、体会精卫的精神

    1.我们疏通了文意,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讲故事。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故事。老师及时进行评价。

    2.炎帝的小女儿变成精卫鸟之后,做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老师引导:“常”是“经常”的意思,“西山之木石”意为“西山的树枝和石头”,“堙”是“填塞”的意思。通过这些词语、短语,我们可以了解到怎样的信息?

    学生读句子,理解句子,并交流前面提出的问题。

    预设:精卫经常衔着西山的木石去填海。

    从中可以看出精卫锲而不舍、不服输的精神。

    (板书:锲而不舍、不服输)

    3.从《精卫填海》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和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并做汇报。

    预设:人们通常用精卫填海来形容那些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人。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设计意图: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解析重难点句子,引导学生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复述故事情节,把握精卫的形象,体会精卫的精神,从而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1.把精卫填海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收集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记下来,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

    给家长讲神话故事,除了能夯实课上所学之外,还能扩大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


    【板书设计】

    image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时时刻刻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尝试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具体表现如下:

    一、激发兴趣。

    针对中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传统文化,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如以图激趣,以看动画片引入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这样一改学古文枯燥无味的状况,调动起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注重阅读。

    学生认读古典神话文本的难度较大,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先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读顺句子、读通文章,再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深入感悟。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详解重难点语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精卫的形象,深刻理解精卫填海的精神,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谈启发和感悟。


    下载地址:精卫填海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精卫填海(人教部编版)(6页) 

     精卫填海 教学实录 

     精卫填海 习题课件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