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花之歌精品教案教学反思

    2022-03-20 23:03:51 1736次浏览 作者:语文资源组

    4.*花之歌

    下载地址:4.*花之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11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排比句式营造出的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3.领悟作者使用比喻、拟人含蓄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排比句式营造出的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使用比喻、拟人含蓄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事物都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1.读诗谜,猜猜“我”是谁?纪伯伦这首诗很适合在不看题目时,让学生根据十分形象的词语“猜谜”,猜猜“我”是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真切地体验作者语言的隐趣,让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一个初步的感受,迅速抓住诗歌主体。

    2.给出谜底,“‘我’是花”,小结入题。


    二、课前预习,检查情况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把自己比作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

    (2)柔美的样子,多用来写景物。(     )

    (3)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极大。(     )

    (4)盘旋舞动的样子。(    )

    2.作者简介:纪伯伦,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三、自主朗读,读出韵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指导,让学生在大声朗读的实践中,把文本读足、读熟,去感受散文诗独特的音韵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四、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是花?

    第一段: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第二段:交代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犹如草坪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三段:这是花的四季变化。


    五、课文探究,解决问题

    1.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赞赏?

    (1)“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这几句写出了花的什么样的品质或精神?(花的奉献精神。)

    (2)“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可以看出花和世界关系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

    (3)“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仔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是花在享受亲爱的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2.是怎样借助修辞表现花的美好?(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含蓄地表达情感。)

    (排比、比喻的连用,使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呈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

    3.配乐朗读纪伯伦的《花之歌》,在音乐声中读散文诗,体会作者寄予诗歌的特殊情感。


    六、练习内化,当堂测试

    本诗开篇连用四个比喻“我是……”,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请你也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一写你心目中的“花之歌”吧。


    【板书设计】

    花之歌

    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的凋谢

    花的态度,花的精神


    【教学反思】

    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问题精而不多,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下载地址:4.*花之歌


    相关推荐:

    3.古诗词三首 表格式教案(2课时,共8页) 

    4 花 之 歌 表格式教案+反思(共5页) 

    精 4 花之歌 课件 +教案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