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类文阅读《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获取教案

    2022-03-21 15:24:53 799次浏览 作者:语文资源组

    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

    春节的传说(节选)

    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摸透弄准。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

    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 山西古籍出版社 有删减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 读了短文,你知道春节的由来吗?

                                                 

    【参考答案】

    1. 叫苦连天  无济于事

    2. C  

    3.一年有360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有十二个月。 

    4.示例:万年发明了万年历,让国君祖乙给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定个节,于是国君就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

     

    春节文化的生活德育智慧(节选)

    赵丽娟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因此,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

        有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祭灶日,春节的幕布正式拉开。祭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献麻糖:一方面用贿赂的手段甜了灶王爷的嘴,另一方面粘住灶王爷嘴使其只能上天言好事。腊月最后一天(除夕日),则是展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喷火口:红红火火的窗花、剪纸、春联,叱咤威武的门神画像,迎接诸神的神像、焚香、祭品、鞭炮,全家团聚的饺子、金鱼、花糕、公鸡,为初一准备的红包、糖果、点心、新衣服等等悉数登场。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春节狂欢的最后时刻:喧天的锣鼓、绚丽的烟花、高悬的灯笼、香甜的汤圆,渲染着热闹的节日氛围,自此春节行至尾声。

        总之,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期,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集中地形式呈现出来,是人们物质生活世界的集中反映。

    (选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8期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辛勤——             祈求——            呈现——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锣鼓        的烟花        的灯笼        的汤圆

    3.根据课文判断对错。

    (1)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2)春节期间有三个重要的日子:腊八、祭灶日、除夕   

    (3)祭灶日要吃麻糖       

    (4)汤圆、灯笼是元宵节的标志      

    4.为什么说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画出来。

    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辛劳 请求 展现 

    2. 喧天 绚丽 高悬 香甜  

    3.12×34

    4.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

    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二十三这天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灶王爷、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闹元宵。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读中想象,感受春节分外热闹的特点,体会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2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描写北京春节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如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等。感受作者俗白风趣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3通过比较性阅读,获得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民俗特点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

    难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我们刚过完春节不久,来,我们来分享一下过春节的感受。(交流后鼓励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初步渗透文眼意识。)

    (二)想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这节课,我们走进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描绘的北京的春节。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检查预习:

    1认识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二)把握文眼

    可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具特色,那么,北京春节最大特是什么?请同学把我们带进老北京的春节,我们一边听读一边用心感受,找出文中反映北京春节特点的一个句子。渗透读法:读散文要学会抓文眼。板书关键词:分外热闹

    (三)质疑导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时间词,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各有什么活动?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渗透读书指导读书的过程是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板书:春节前:腊八——腊月二十三;过春节: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结束:正月十九

    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

    (五)指导散文学法。把握全文线索——春节的全过程,体会老北京春节的与众不同,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特点的。

    (六)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指导难读的语句。


    三、学习春节前的准备,渗透学习方法。

    (一)自读课文16自然段,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几个自然段,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二)质疑引读:孩子们欢喜,大人忙乱,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渗透方法:边读课文边想象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心感受

    (三)汇报交流,师生互动,引导。

    1自由读过腊八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大人熬粥忙,小孩分享乐)

    腊八粥家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感受到人们此时的心情了吗?哪句话最引起你的注意?(热气腾腾、庆祝丰收,暖暖的感觉、喜悦)

    字,你感受到什么?

    腊八蒜色味双美忍不住家家想象人们沾着醋大吃饺子那酣畅淋漓的动人情景

    师:还有什么比拌着色味双美的腊八蒜,放开肚皮吃饺子更令人快乐和满足的呢!读着读着,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过年真好!齐读句子,感受那温暖的感觉、欢乐的气氛。

    2准备过年你有什么发现?

    3过小年。(彩排”“又甜又黏

    1反复读文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个词语让你尝到了甜美的味道?

    2小孩子天生是爱吃糖的,当大人们忙着春节彩排的时候,小孩子们早就拥上了街头,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各形各色的糖块……发挥你的想象力,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

    3满口甜美,糖丝如须,哦,牙齿被粘住了,这个时候,你心里充满怎样的感觉?用你的读,表达那满心欢喜的感觉。

    4小结: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作者用俗白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北京人春节的分外热闹!

    5引导视角:作者是从谁的角度观察这一切的?(渗透视角意识)

    6过渡: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人们又是如何团聚在一起过年的呢?下一节课,我们与老北京人共渡那美好的时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阅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老北京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过得分外热闹)

    (二)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读好课题,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清楚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通过读课题,感受到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三)北京的春节过得分外热闹!让我们读读下面词语,感受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把词串读出节奏。

    色味双美 又甜又黏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有声有光 各形各色


    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

    (一)走进除夕感受热闹的独特内涵。

    1认识除夕。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根据你对春节的认识,除夕是个什么样的日子?(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接在一起,是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

    2感受除夕。结合书中的插图


    自由读除夕片段,一边读一边展开画面想象。你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

    1老北京春节的除夕,热闹!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了。(展开你的想象:从香味、色彩、声音等三个方面体会……

    2师生互动,全情品悟。

    互动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师推波助澜:对联早就贴好了,父母正在做年夜饭,小孩子们在比试着新衣裳……开饭了,一家老小开怀畅饮,吃大块的肉,拌着色味双全的腊八蒜吃元宝似的饺子,举杯庆贺团圆……除夕真热闹!)

    指导朗读: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师提示:融进自己的体验(评价,指导朗读:报道得真好,突出家家”“红红等词语,就把除夕的热闹气氛传达出来了!)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这一盛况。(齐读文段,掀起情感的高潮

    互动二:吃过年夜饭,蜡烛或油灯点起来了一家人围坐炉旁共聚家常满怀欢喜地辞旧迎新的时刻……老爷爷,这么晚了也不睡觉,是在守岁吗?您为何守岁?小伙子,你为什么也守岁?(师推波助澜:是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爷爷年岁大了,懂得时光的珍贵呀,为了表达对时光的珍惜,古人还有秉烛夜游之说呢……小伙子,你真有孝心,我相信,你的父母一定为你感到自豪与欣慰!)

    3探究:同学们知道守岁习俗的来历吗?

    出示文字资料: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4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在这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我们不能忘记了这些人——出示句子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a把握关键词,体会心情:反复读读句子,感觉到哪个词语触动你的心?

    看看他们吗?(出示)在拥挤的车站……在寒风呼啸的码头边……在大雪纷飞的公路上……师:你看到了谁?

    b激情朗读句子。(出示图片他们是何等的归心似箭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5小结: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啊!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亲情和团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春节亘古不变的主题相信同学们对春节这个家家团的日子,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理解一家人剪不断、割不舍的亲情倍加珍惜

    6)过渡:与家家热闹的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二)走进初一,感悟休闲中的热闹

    1什么叫光景?自由朗读,结合你过春节的经历,体会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2学生自由读,想象品味;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随机引导:写了那几种人的活动?有什么感受?男人、女人、小孩……引导学生寻找恰当的关键词,板书人人休

    5对比感悟写法:

    对比除夕的热闹,正月初一则是另一番光景,这与分外热闹是否矛盾

    (这是视角的问题。对于大人们过年的忙乱,初一是休闲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则又是另外一番的热闹!)

    6:既然是比赛,为什么不赛个谁第一第二呢?

    (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的体验释疑的过程中,感受老北京人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突出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走进元宵读写体验情景

    1读中体验:元宵上市,老北京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让我们用读的方法走进老北京的元宵灯自由读

    互动之三当我们合上书本,灯市的热闹景象留在你脑海中了吗?你留下了什么?你呢?方法同上——板书:处处红火)

    2写体验:看着处处张灯结彩的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新奇有趣的花灯,你一定有身临其境之感!动笔写出你此刻的快乐体验吧。

    我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

    (在学生写小练笔的过程中,师作巡视根据需要作一对一指导,促进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广阔性与灵动性,以及叙述的条理性、用语的准确性。)

    3小结:这红火美丽的元宵,真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三、总结全文,对比感悟表达方法

    (一)老舍先生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给我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全景图,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作者的用心和用情。

    1浏览课文,思考发现:你特别欣赏作者什么呢?

    提示:(可以选一个角度交流

    构思、语言、视角情感

    2小结写法,回环审题,升华情感正是这样,老舍先生写出了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让我们再次读题,通过我们的读,传达这种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对比阅读,启发习是写春节,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对比阅读梁实秋先生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从中到什么启发

    四、结束语

    隆重热闹的春节过去了,但留给人们的是多少欢乐温馨的回忆和幸福美好的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些回忆与祝福,走进万象更新的一年!

    【作业布置】

    1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地关于春节的习俗、传说,增长见识。

    2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写出你眼中的春节。

    3设想:明年的春节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阅读全文

    精品成套资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