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课堂同步练习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下列各组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B )
A.舀水(yǎo) 薪金(xīn) 校对(xiào)
B.草率(shuài) 悠然(yōu) 抹杀(mǒ)
C.洗澡(zǎo) 调羹(diào) 咳嗽(sou)
D.轻捷(xié) 绞肉(jiǎo) 揩擦(kāi)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
A.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B.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情了人生的真谛。
D.郎朗演奏的钢琴曲真是太美妙了,我不仅听得入了神,而且其他的听众也都陶醉了。
3.本文中有多处描写鲁迅先生的笑声,请体会一下其中的寓意。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参考答案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乐观爽朗、平易近人,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参考答案说明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3)“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参考答案带有稚气的语言,透着风趣,开着玩笑,也深深地感染了作者。
4.填空。
本文作者萧红 ,是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 、《呼兰河传》 等。
5.(2016·山东潍坊单元检测)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A )
A.硕果 刮目相看 厨房
B.筹划 深恶疼绝 咳嗽
C.疙瘩 群蚁排衙 摸杀
D.澎湃 鞠躬尽粹 薪金
6.(2016·重庆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割的民族。
B.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风小心翼翼地吹过来,唯恐弄乱了他的头发。
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C.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D.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
(2017·山东威海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8~12题。
我 说 我
迟子建
①我生来是只“丑小鸭”,因为生于冰天雪地的北极村,所以不惧寒冷。小时候喜欢犟嘴,挨过母亲的打。挨打时,我咬紧牙关不哭,已是坚强,气得妈妈骂我:“让你学刘胡兰呢?”
②我幼时淘气,爱往山里钻,爱往草滩钻,捉蝴蝶和蝈蝈,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山野花,贪吃贪玩。那时曾有一些问题,令我想不明白:树木吃什么东西能生长?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飞?野花如何有姹紫嫣红的颜色?如今看来这些问题我仍旧没想明白,可见是童心未泯,长进不大。
③父亲是小学校长,在哈尔滨读的中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他就是秀才了。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喜欢喝酒,顶撞上司,清高自负,极其善良。因为喜欢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冠以“子建”二字,幸而我还能写点文章,否则迟家若是出了个叫“子建”的农夫,他起的名字就是一个笑话了。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在永安小镇时,每逢春节他都要铺开红纸,饱蘸笔墨书写对联。他鼓励已上初中的我编写对联,我欣然从命,有一些被他采纳后龙飞凤舞地写在纸上,贴在寒风凛冽的户外。看到门楣上贴着的对联内容是由我胡诌的,我便沾沾自喜了。那算是我最早的作品,编辑和发表者是父亲,我没有一文的报酬,读者只限于家人和左邻右舍。
④我喜欢小动物,养过一只毛色发灰的野猫,将它的腿缚在椅子上,否则它就乱窜乱跳,比老虎还要威风。我还养过狗。当然,这是些有兴趣的收养。最无聊的是养猪养鸡,这些家畜家禽家家户户都养,没什么特点,尤其是猪,它食量惊人,放学后不得不出去给它采菜回来烀食,把人累得头晕眼花的目的无非是让猪长膘,之后把它杀掉当成美餐分食,而食物又化成了田地的肥料,这样循环往复地一想,便觉无趣,觉得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动物。
⑤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对文字有了兴趣。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它们给我的感动。比如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这时候你就特别想用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我爱飞雪,爱细雨,爱红霞漫卷的黄昏,爱冰封的河流,爱漫漫长冬的温存炉火。直到如今,大自然给了我意外的感动后,我仍会怦然心动,文思泉涌。
⑥我出身的家庭清贫,但充满暖意;我出生之地文化底蕴不深厚,但大自然却积蓄了足够的能量给予我遐想的空间;我的祖父和父亲早逝,亲人的离去让我过早感觉到人世间的沧桑和无常。我明白一朵云聚了会散,一朵花儿开了会谢,河水总是向前流,春夏秋冬,日月更迭,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令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让我们明白它们是万古长青的,而人生的四季戛然而止后,我们还看不到人的轮回,只能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和领会。我渴望着年事已高时能做到“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能够在老眼昏花时看到人生真正的绚烂境界,那将是一种大喜悦、大感动。
⑦对于生活,我觉得平常的就是美好的。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让你能尽情品咂。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
8.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叙述(记叙) 的表达方式,“我说”了“我”的写作经历和感悟 。
9.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用较长的篇幅写父亲?
参考答案第③段作者写了父亲的才气对“我”的熏陶、父亲给“我”起的名字中蕴含的期盼、父亲鼓励“我”编写对联。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我”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10.文章第⑤段“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如缎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作者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用光滑的丝绸涌动生动形象地描绘满月之夜轻柔的月光不断移动照着山林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心动。透过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从而做到拒绝陈旧庸俗,歌颂美好人生,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用光滑的丝绸涌动生动形象地描绘满月之夜轻柔的月光不断移动照着山林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心动。透过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从而做到拒绝陈旧庸俗,歌颂美好人生,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11.请你谈谈对第⑥段“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的理解。
参考答案持有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或: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
12.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这些”指代什么?
参考答案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
13.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
要求:请结合你读过的鲁迅的作品,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答案示例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心里播下了温情的种子。当我读到《社戏》时,我常常想起儿时的伙伴,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则常常想起我的外婆、奶奶。鲁迅把他的冷峻给了那个时代,把他的温情给了那些童年的记忆。所以鲁迅并不遥远,他写的故事也在我的生活里。
课时精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咳嗽(ké) 轻捷(jié) 揩桌子(kǎi)
B.嘱咐(zhǔ) 调羹(ɡěnɡ) 瞿秋白(Qú)
C.绞肉(jiǎo) 悠然(yōu) 阖眼睛(hé)
D.枕头(zhèn) 筷子(kuài) 白萨萨(sà)
【解析】选C。A项“揩”应读kāi;B项“羹”应读ɡēnɡ;D项“枕”应读
zhěn。
2.根据拼音填写恰当的字。
(1)他把书桌用抹布kāi( )干净,拿出练字纸,开始练kǎi( )体字。
(2)今天真热,天气干zào( ),赵明站在马路边等公交车,他出了一身汗,心里很急zào( ),恨不得马上坐上公交车回家痛痛快快地洗一个冷水
zǎo( )。
答案:(1)揩 楷 (2)燥 躁 澡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的横线处。
(1)他______(稍微 略微 少许)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
(2)全楼都______(安静 寂静 平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
答案:(1)稍微 (2)寂静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精神、气质。
B.鲁迅先生用原稿包油条,用校样揩桌子、擦手,洗澡间里也摆着校样纸,这说明了鲁迅先生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C.“吃鱼丸”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民主,遇事不盲从,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D.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解析】选B。说明了鲁迅先生不注重名利,具有淡泊名利的特点。
5.下列句子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比喻)
B.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反问)
C.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拟人)
D.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排比)
【解析】选A。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①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构成比喻。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6.(2017·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解析】选C。A.句式杂糅,“其目的是……”和“是为了……”是两套独立完整的句式,不能混用;B.成分残缺(介词掩盖主语),去掉“关于”,让“《摔跤吧!爸爸》”做主语;D.动宾搭配不当,“提高”和“特色”不能搭配,可把“提高”改为“增加”。
7.(2017·绥化中考)
【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冶情操用国学】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孟之道亮国学】
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作共赢悟国学】
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合作共赢”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示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示例: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示例:如“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
(4)略。(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真题·类文集训
(2017·河北中考)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选文有改动)
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叙事顺序。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叙事脉络,抓住关键词,判断叙事顺序。
答案: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的几件事情。
2.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
3.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4.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理解专家的话的内涵,结合中心,联系结尾的一般作用,具体分析回答。
答案: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5.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围绕关键词“师生情”,从文中筛选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回答。
答案:示例一:主动提议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而不署主编之名;
示例二: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以后,自己买了三本先生文集,亲自申请参评,最终被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自己担任评委时,拿不准的地方请教先生,先生很快就回信提出自己的意见;
示例四:作者与先生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师生往来书信118封。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