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邓稼先》课堂同步练题(含答案)
1 邓稼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tuò) 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懈怠(xiè)
C.热泪盈眶(kuāng) 说服(shuō) 孕育(yùn)
D.妇孺皆知(xū) 挚友(zhì) 罗布泊(pō)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
A.彷徨 诞生 戈璧 风沙呼啸
B.谣言 阔别 选聘 峨峨昆仑
C.宰割 癌症 氢弹 接然不同
D.睿智 仰幕 租借 家喻户晓
3.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熟识 熟习)。
(2)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 (重要 新生)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 (重要 新生)日子!
4.
导学号8103400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B.“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C.“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在这里的含义是问题出现得太多,大家无法解决的意思。
D.“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怀疑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5.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正确的说法是(C )
A.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B.对当年在昆明时生活的怀念。
C.寄托了对邓稼先的怀念。
D.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6.“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现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表明邓稼先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他身负重大责任。
7.邓稼先简短的一句话“我不能走”,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表现邓稼先坚守工作岗位、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
8.(2017·山东潍坊广元中学单元检测)下面语段的方框中所用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B )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 一时热泪满眶 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9.(2016·浙江温州单元检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导学号81034001(2017·山东青岛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增加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挨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0.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做废品收购买卖的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
11.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参考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的强烈的渴求。
12.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句中的“花”指的是书。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13.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作用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参考答案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14.学习本文之后,朝阳中学七年级某个班级要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校报设计】
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6年长征火箭“三代同堂”齐登场,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学校要编辑一期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校报,请你为校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答案示例中国飞天梦的历程 探索与发现
(2)【在线交流】
假如让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你会如何设计?
答案示例您能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吗?②您能对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提几点建议吗?
(3)【写墓志铭】
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仿照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示例: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答案示例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知识
1.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 ,因与 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2.背景透视。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元勋( ) 鲜为人知( ) 孕育( )
谣言( ) 昼夜( ) 鞠躬尽瘁( )
罗布泊( ) 曛( ) 选聘( )
至死不懈( ) 邓稼先( ) 铤( )
殷红( ) 妇孺皆知( ) 无垠( )
萦带( )
4.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
(2)鲜为人知:
(3)当之无愧:
(4)马革裹尸: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家喻户晓:
(7)截然不同:
(8)层出不穷:
参考答案
重点
1.说说“奇丈夫”邓稼先“奇”在何处。默读课文,可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来说。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邓稼先“奇”在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政治最动荡的年代,在国内环境极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奋战28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
“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奇”在他是“两弹”元勋,却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奇”在他在“文革”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他和同事们在遭受“四人帮”的围攻时,去讲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他毫无私心,受人信任。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又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各指什么?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的介绍?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文章主要从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势必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佘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基础训练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奠基(diàn) 背颂 马革裹尸(ɡuǒ) 死而后己
B.难堪(kān) 爆炸 驰骋万里(chěnɡ) 截然不同
C.殷红(yīn) 昆仑 锋芒毕露(lù) 引人注目
D.署名(shǔ) 宰割 热泪满眶(kuānɡ) 鞠躬尽瘁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明做事认真负责,熟悉业务,这次我们当之无愧地推荐小明负责此项工作]
B.《成语词典》那么厚,叫人惨不忍睹,我一看见它就头晕。
C.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了。
D.日军在二战中干了许多坏事,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3.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C.雾霾天气使中国不少城市的居民频发呼吸道疾病,各大医院呼吸科的接诊人数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飙升了七、八倍。
D.刘同才书记的宣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可操作性,为企业、工会、职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指明了方向。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级许许多多工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B.我们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C.杨振宁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D.令我们崇敬的是,杨振宁这位科学大师,时刻支持和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建设。
能力测试
一、课内语段阅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2.作者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4.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二、课外类文阅读
莫言的清醒
陈鲁民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了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3.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瘫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如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事,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綻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文章第⑨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解析】A.“颂”应写为“诵”,“己”应写为“已”;C.“殷”应读为“yān”;D.“眶”应读为“kuànɡ”。
2.C
【解析】A.“当之无愧”指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需感到惭愧。句中用错了对象,应是小明“当之无愧”;B.“惨不忍睹”指悲惨得让人不忍心看下去,用在句中与语境不符;D.“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形容广为流传,一般用于褒义语境中,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
3.D
【解析】A.第二个逗号应改为破折号;B.双引号中的双引号应改为单引号;C.删去顿号。
4.C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因为”;B.搭配不当,将“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改为“铭记邓稼先的事迹并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D.语序不当,将“支持”和“关注”调换位置。
一、
1.符合人物身份及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3.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表现两个人物各自性格特点的句子概括作答即可。
4.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解析】半主观试题。解答本题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从人物与历史文化背景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二、
1.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荣誉与奖励,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根据题意,论点要自己概括。作答时可综合考虑文章谈论的话题,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使用的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和观点等。此文主要论述面对荣誉的态度,作答时可围绕这一内容进行概括。
2.文章从莫言获奖的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观点。
1.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解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情节内容。如第④段写未曾谋面的约稿;第⑤段写地坛家里聊写作;第⑥段写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第⑦—⑨段写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2.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体会语句含意的角度分析作答。(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明显运用了典型的比喻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史铁生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这是充满哲理的一句话,也是作者的创作观念的反映。“文章在,人就在”这是说像史铁生写的好文章会流传千古。反之,不好的文章会很快没有了阅读的价值。
4.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的作用。同时,结合全文行文,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与作者的感情答出来。
3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