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2.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和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 )
小明:众爱卿,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乃为正道。今日始,朝廷一律废北语,一从正音,违者降爵黜官。
小华:陛下英明!臣等谨遵圣旨!
A.商鞅变法
B.秦统一六国
C.张骞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8.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的现象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鲜卑人在学校中学习儒家经典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高祖”指谁?“北语”是指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3)让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0.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景之治” D.巨鹿之战
1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社会矛盾激化
D.北方民族大交融
13.(2016山东济宁)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边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4.下列著名战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官渡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淝水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1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6.学者晁福林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7.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18.分析下列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所有。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景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19.(2016四川泸州)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
20.(2016山东青岛)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21.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富国强】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打破旧贵族特权的措施。
【移风易俗】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
(2)除材料二中的规定外,“高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总结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A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2.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的成语典故是(D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D )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B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C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和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D )
小明:众爱卿,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乃为正道。今日始,朝廷一律废北语,一从正音,违者降爵黜官。
小华:陛下英明!臣等谨遵圣旨!
A.商鞅变法
B.秦统一六国
C.张骞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8.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的现象你不可能看到的是(B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鲜卑人在学校中学习儒家经典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
参考答案商鞅变法。
(2)材料二中的“高祖”指谁?“北语”是指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参考答案北魏孝文帝;鲜卑族。
(3)让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改革创新;有坚强的毅力;重用人才;善于学习等。(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对任意一条即可)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0.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B )
A.张骞通西域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景之治” D.巨鹿之战
1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D )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社会矛盾激化
D.北方民族大交融
13.(2016山东济宁)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边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C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4.下列著名战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官渡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淝水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1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D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6.学者晁福林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D )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7.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是(D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18.分析下列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所有。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景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联姻。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参考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
19.(2016四川泸州)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D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
20.(2016山东青岛)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C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21.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富国强】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打破旧贵族特权的措施。
参考答案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移风易俗】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
(2)除材料二中的规定外,“高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参考答案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总结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参考答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治者支持变法,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
5.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右图)。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4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383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80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8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前秦军有80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
D.《汉高祖传》
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6.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下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9.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七年级上册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其中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的是(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D 2.B 3.D
4.A 图片下的文字信息“胡人牛耕”,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交融的现象。
5.参考答案 (1)两个并立的政权应该是东晋和前秦。
(2)前秦的统治者是苻坚不是王猛。
(3)淝水是一条河的名称而不是城市名。
(4)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应该是各族将士不满氐族人的统治。
(5)苻坚是前秦皇帝,不是东晋的首领。
培优促能
1.D 本题考查对淝水之战的识记理解能力。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使用的策略,揭竿而起指陈胜、吴广起义。
2.D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之一,比较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3.C 4.A
5.A 左图中北魏文官的服饰,符合当时汉族服饰的特点,右图中汉族人在吃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6.D A、B、C三项都是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D项是民族交融的方式,故选D项。
7.参考答案 (1)淝水之战。
(2)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8.参考答案 (1)改鲜卑姓为汉姓;禁用鲜卑语,说汉语;改鲜卑服为汉服。
(2)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只要答案意思相近即可)
9.参考答案 (1)承认土地私有。
(2)A
(3)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