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三国鼎立》课堂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________进行决战。________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同孙权和刘备联军在________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___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 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魏。221年,_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________称吴王,后在229年于________称帝,国号吴。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2.下列哪一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A.巨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3.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如图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下面是某同学从《三国演义》中选取的四个章节,其中与赤壁之战无关的是( )
A.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B.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C.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D.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5.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知识点3 三国鼎立
6.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是在( )
A.官渡之战后 B.刘备称帝时
C.曹丕称帝时 D.孙权称王时
7.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岛 D.海南岛
8.三国鼎立初,魏国户数103万,人口443万,兵员60万;蜀国户数28万,人口94万,兵员10.2万;吴国户数52.3万,人口230万,兵员23万。根据以上史实,你认为最有能力完成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不能确定
03 能力提升
9.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7年,北征乌桓,曹操在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该诗表现了曹操的一种什么精神?
(2)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3)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
04 直击中考
13.(无锡中考)《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牡丹江中考)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诸葛亮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知识管理
1.官渡 曹操 2.赤壁 黄盖 三国鼎立 3.曹丕 洛阳 刘备 成都 孙权 建业 卫温 诸葛亮
基础过关
1.A 2.C 3.D 4.A 5.C 6.D 7.C 8.A
能力提升
9.C 10.A 11.(1)A蜀;B吴;C魏。(2)官渡之战。(3)策略:联吴抗曹。实践: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1)具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2)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曹操多谋善断、善于用人、具有远大的志向。(3)曹操不愧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直击中考
13.C 14.B
第课 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把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_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实力强大。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官渡之战
时间 | 交战 双方 | 战术 | 结果 | 特点 | 意义 |
____年 | 曹操和 ______ | 曹操采取 声东击西、 各个击破 的战术 | ______胜利 | 以少 胜多 | 为统一______打下基础 |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
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________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________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
时间 | 交战双方 | 结果 | 特点 | 意义 |
____年 | ______对孙刘联军 | 孙刘联军胜利 | 火攻;以少胜多 |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
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__。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2.“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以下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其中,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
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不断增强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
6.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
A.统一全国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7.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8.屈文峰在其著作《曹操与刘备密谋天下——三国大秘密》一书中提出了“曹操和刘备根本不是敌人,三分天下是他们密谋的领土、治权分赃”的观点,这完全颠覆了大众对三国的印象与认知。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
A.魏、吴、蜀 B.魏、蜀、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材料二 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在曹操兵败 ……
(1)材料一中内容是后人对哪次战役的评述?这次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战役前的情景?“奉天子以令不臣”中的“天子”指的是谁?此战役对当时的社会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曹操为什么在材料一反映的战役中以少胜多,而在材料二反映的战役中却以多败少呢?
我来告诉你
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早在秦汉时期,屯田就已经出现。,到了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曹操利用这些耕牛、农具和劳动力,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屯田实行的第一年,就得榖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教师详答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1.曹操 汉献帝 屯田 袁绍
2.200 袁绍 曹操 北方
知识点二、1.南方 周瑜
2.208 曹操
知识点三、1.曹丕 221 建业
2.水利 造船业 卫温 台湾 西南
【课上基础演练】
1.A
2.C [解析] 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军队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军队,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D
4.D [解析]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课后巩固提升】
5.A
6.A [解析] 207年是在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当时曹操的愿望是挥师南下,统一全国。
7.D [解析] 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8.A [解析] 曹操一生没有称帝,他的大儿子曹丕在220年称帝。
9.B [解析] 此图为《三国鼎立形势图》,处于北方的是魏,处于四川等地区的是蜀,处于长江以南地区的是吴。
10.(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2)赤壁之战。“天子”是指汉献帝。这次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战术得当,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采用各种措施增强了实力,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却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取得战争的胜利。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