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共两篇)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名校讲坛
一、知识链接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二、考点链接
议论文的语言
【典型例题】“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刻画了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表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刻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体现了议论文语言鲜明的指向性。
【技法点睛】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生动性、概括性、简洁性等特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准确性、严密性。①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品析。注意被选择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确保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②从限制词语的使用上品析。③从语言的逻辑上品析。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性和生动的感情色彩。
(3)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8。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倘若(tǎng) 抹杀(mǒ) 舍身求法(shě)
诓骗(kuānɡ) 脊梁(jǐ) 埋头苦干(mái)
省悟(xǐnɡ) miǎo(渺)茫 zhī(脂)粉
2.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表引用)
(2)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表强调)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表特殊含义)
(4)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表否定)
3.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基础提升◆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笼罩 催残 地大物博
B.慨叹 诬蔑 求神拜佛
C.悬虚 依赖 为民请命
D.精骨 麻醉 自欺欺人
(解析:A.“催”应写作“摧”;C.“悬”应写作“玄”;D.“精”应写作“筋”。)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200多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C.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衣食无忧。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舍身求法的先辈,没有他们,难有我们的今天。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解析:A.“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用在“回首往事”的情景中不恰当。B.“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望文生义。D.“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这里应用“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除了自欺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符合语境。)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解析:A.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表意不明,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7.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D)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解析:A.“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B.“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C.“垂询”是敬辞,多指别人问自己。]
02 课内精读
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完成下面的题目。
8.分别说说下面句中两个加点字的作用。【详见本课“名校讲坛·考点链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总”表明时间长,频率高;“只”表明根本不作别的考虑。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鲜明的指向性。
9.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0.联系选文内容回答“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反复地强调“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于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
03 拓展阅读
(原创)
自信助人成功
张 雨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摘自《思维与智慧》)
1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信助人成功”这一中心论点的?【概括分论点】
从三个方面:①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②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③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
12.选文第①段引用林肯分享成功的经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开头段的作用】
引出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3.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是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论据及作用】
道理论据。引用名人名言,深刻有力地证明了“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14.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伊东布拉格战胜卑微取得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
15.从论证方式来看,选文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论证方式】
选文是立论,直接提出“自信助人成功”的论点并加以论证;课文是驳论,批驳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04 综合性学习
你校正在开展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6.【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示例】①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②勤:以勤为本本心牢。③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17.【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从初中课文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保尔·柯察金
主要事迹和品格: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品格:勤劳、意志坚强。
18.【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诓骗(kuāng) 慨叹(kǎi)
抹杀(mǒ) 前仆后继(pú)
B.省悟(shěng) 脊梁(jǐ)
玄虚(xuán) 怀古伤今(huái)
C.诬蔑(miè) 摧残(cán)
家谱(pǔ) 自欺欺人(qī)
D.笼罩(lóng) 渺茫(miǎo)
倘若(tǎng) 地大物博(b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对敌人无情讽刺鞭挞,对人民赞颂呕歌,爱憎分明,正是杂文应该遵循的原则。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D.原来这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国人”的概念。
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4.给下面的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5.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_____________》,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他的作品按体裁分别收录如下:(填写一到两个你知道的作品即可)
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 “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
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示例)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2)[不畏艰难·追梦] 追梦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
②从初中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 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从来纨绔少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忍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想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狂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第九辑)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8.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用“‖”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0.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1.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用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3分)
12.作者运用驳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全面而深刻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观点。阅读下面的材料,针对文段的观点,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段驳论文。
目前,部分中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他们多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因此对现实生活产生不满。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影响人的心理。所以,许多专家和教师呼吁要全面禁止中学生上网。
1.[解析] C A项,“仆”应读“pū”;B项,“省”应读“xǐnɡ”;D项,“笼”应读“lǒng”。
2.[解析] D A项,“布署”应为“部署”;B项,“呕歌”应为“讴歌”;C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
3.(1)排比 (2)反问 (3)比喻
4. : “ ”, ; ; ——
5.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
6.(1)(示例一)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示例二)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2)①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②(示例)人物:保尔·柯察金 主要事迹: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 品格:勤劳、意志坚强。
(3)示例:学习积累知识成就辉煌
7.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8.[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结构的把握能力。议论文一般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一特点,通读文章,可知①②段提出问题,表明作者的观点;接下来③④⑤⑥段从假设的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⑦⑧⑨段说明磨难的作用,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述,这是第二部分;第⑩段用一个“因此”来总结全文,这是第三部分。
[答案]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9.[解析] 第①段叙述了农民碾压青苗的事例,通过这一事例,引出下文对人生的看法;再者,事例本身就是事实论据,能证明中心论点。从这些方面考虑,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就可准确作答。
[答案] 引出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细读画线句子,把握句中的“真如”“变为”等关键词,即可看出运用了比喻论证。其作用可从比喻的作用(形象生动)、语义的角度(正面反面)来理解。
[答案] 比喻论证。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富贵温柔对人的危害,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意思对即可)
11.[解析] 所列举的事例,要紧扣“磨难”,此外,文中出现的人物不能列举。需要提醒的是,所列举的人物一定要与其事例吻合,不能张冠李戴。
[答案] 示例一: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完全失聪,但他战胜了人生中的磨难,最终完成了《命运》《英雄》《月光曲》等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示例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中留下了旷世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2.示例:我认为不应该全面禁止中学生上网。首先,上网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习、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烦恼不期而至,有时我们不方便与身边的老师、朋友倾诉,这时,我们就可以在网上和网友聊聊,以缓解心理压力。其次,现在的素质教育重在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多去接触方方面面的事物,而网络满足了我们的这种需求,它内容丰富,传递信息方便,信息新鲜及时,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因此,我觉得上网对我们中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上网也应有度,如果一味沉迷,就应适当加以限制了。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