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荆轲刺秦王》同步检测卷
荆轲刺秦王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拜谒(yé) 振摄(shè) 戮没(méi) 箕踞(qī)
B.偏袒 (tǎn) 扼腕(è) 濡缕(rú) 怯懦(nuò)
C.嗔目(chēn) 拊心(fù) 淬火(cù) 卒(cù)起
D.创伤(chuàng) 目眩(xuán) 忤视(wǔ) 盛器(chéng)
答案:B
解析:A.没mò,箕jī。C.拊fǔ,淬cuì。D.创 chuāng,眩 xu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D.岭峤微草,凌冬不凋
解析例句和A项都当“没有”讲。B项,稍微;C项,隐约;D项,微小。
答案A
3.下列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拜谒 堤堰 石碾 弊帚自珍
B.偏袒 凄惋 濡缕 刎颈之交
C.荡漾 凌侮 沧茫 瞋目而视
D.斑斓 彘肩 刀俎 切齿拊心
答案:D
解析:A.敝帚自珍;B.凄婉;C苍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使使以闻大王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解析例句与A项皆为名词作状语;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A
5.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的境地。
B.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 《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C.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D.如果秦少游想步人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答案:C
解析: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B.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望文生义。C.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D.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解析A项,“无信”,今义,不讲信用;古义,没有凭信之物。B项,“流涕”,今义,流鼻涕;古义,流眼泪。C项,“切齿”古今同义。D项,“穷困”,今义,贫穷;古义,处境艰难,走投无路。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史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 也有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他们议论朝政参考的对象。
B.荆辄刺秦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辄是一位勇士,虽刺秦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C.司马迁在史学上有着至髙无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让人难以企及的。 通过他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使中国历史的魂魄得以凸显。
D.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的失败,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该把“《史记》”和“不仅”调换位置。B项,主客颠倒,可以在“对于”之后加“来说”或者改为“大家对于荆轲刺秦并不陌生”。C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删掉 “通过”。
8.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拜送书于庭
C.嘉为先言于秦王
D.使毕使于前
解析A项,定语后置;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答案A
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古代对储君的称谓,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力,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足下”是古代的交际用语,是一个广泛用于一切场合的敬词,表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C.“五音”是五声音阶的意思,依次为“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五声音阶。
D.宗庙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古代帝王有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答案:B
解析:“是一个广泛用于一切场合的敬词”解说不当,它只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场合。
10.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一致。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 。
解析解答此题,要先把握准“示例”的特点。“示例”是写“别离”的句子,其句式特点为:与别离相关的名句+“这是……的‘×别’”。
参考答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间的“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豪别”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历史长河中,无数豪杰为了使生命变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 _________ ,________ , .
.答案:(示例一)抗元英雄文天祥, 为了生命的精彩 , 豪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捐躯菜市口
(示例二)维新改革家谭嗣同, 为了生命的精彩, 高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血染屠刀
(示例三)一代忠臣屈原,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唱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魂断汨罗江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把握所给文字的中心意思,即“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二要列举一个豪杰的典型例子,并引用有关他的名言或诗句;三要做到句式与画线句子大体相同。
12.参照下面的示例,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太子丹写一句评价语,要求囊括事实,评价中肯。
示例:高渐离:闹市击筑,为人庸保,敢廷朴秦王,肝胆相照真知音。
荆轲:
太子丹:
解析拟写人物评语,需要在把握人物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对该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进行概括,对其精神进行赞颂,语言力求凝练生动。
参考答案荆轲:论剑不称,相搏而逃,终孤身刺秦,易水萧萧侠名传。太子丹:质秦受辱,有胆少谋,虽刺秦未成,暴虐秦王亦胆寒。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描写荆轲和着高渐离击筑而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所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慷慨悲壮。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描写送行人员愤怒的两句是“士皆瞋目,__________”。
答案:1.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发尽上指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B.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假使。
C.秦之遇将军 遇:会面,碰到。
D.今闻购将军之首 购:重金征求。
解析C项,“遇”,对待。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也用以称君主。
D.“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解析A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其他儿子称“皇子”。《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太子”为“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人言。
解析D项,理解错误,樊於期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解析翻译这两个语句,要注意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第(1)句中“忍”,忍心;“更”,重新。第(2)句要注意对被动句和疑问句的翻译。
参考答案(1)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2)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