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同步检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词句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函(hán)陵 很有涵(hán)养 佚(yì)民 名人轶(yì)事
B.氾(fán)南 劳动模范(fàn) 追(zhuī)赶 夜缒(chuí)而出
C.阙(quē)秦 填词一阕(què) 戍(shù)边 戊戌(shù)变法
D.逢(pánɡ)孙 国逢(fénɡ)盛世 枸杞(jǐ) 岂(qǐ)有此理
答案:A
解析:B“缒”应读“zhuì”。C“戌”应读“xū”。D“杞”应读“q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
B.敢以烦执事 烦:劳烦。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
解析D项,“肆”,延伸,扩大。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函陵 氾南 执事 缒而出
B.鄙远 阙秦 行李 设版
C.敝人 宽敞 弊政 衣不敝体
D.瑕疵 闲暇 遐想 假公济私
答案:C
解析:衣不敝体一衣不蔽体。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夜缒而出,见秦伯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朝济而夕设版焉
解析C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A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B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B.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C.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①君知其难也 ②吾其还也
答案:C
解析:A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不出/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B以:介词,相当于“因为”/连词,相当于“而”,不译。C于: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D其:代词,相当于“它的”“其中的”/副词,相当于“还是”。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
B.吾其还也 共其乏困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B项,“其”,前者是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后者是代词,代使者。C项,“为”,前者是动词,做;后者是动词,给予。D项,“与”,前者是介词,和;后者是动词,结交。
答案A
7.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①③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
答案A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传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近人则以为是战国初年人著述,其姓名身世不详。
B."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传说孔子在撰《春秋》外,又将《春秋》口授给弟子。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D.《左传》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答案:D
解析:A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B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随身所带的物品。C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D有益:有好处,古今义同。
10.宋代诗人陈造在《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中这样写道:“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请结合课文故事,解说这首小诗的意思。
解析结合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借烛之武的遭遇感慨自己的生平,并对赵监税的赞誉表达自己不赞同的观点。
参考答案诗人陈造认为,自己一生就像烛之武一样,从没有被重用过,何况现在已经是头发雪白的七十岁老人。您赞誉我说还会被重用,我担心您说的不是公允话。
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迈的老人,夜间行动,深人敌营, 慷慨陈词,顷刻,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第一声或第二声。
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示例)申明利害,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狮
解析:本题考查对对联,需要注意: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仄(即声调三、四声)起平(即声调一、二声)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题可根据烛之武的事迹加以分析,回答即可。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文化经典?①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吧。不仅如此,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是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② ,会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③ ,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
解析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后面讲如果不想完全抛弃文化传统,所以可知①处应填“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之类的句子;②处结合“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可填“受传统文化熏陶多的人”;③处后面讲的是文化经典的作用,即可知③处应填“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参考答案①这主要是传承文化的需要 ②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多的人 ③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默写题
3.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烛之武说服秦伯时首先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秦、晋围郑,__________”,但紧接着却以“__________,敢以烦执事”来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
答案:惟君图之
4.答案:以其无礼于晋; 且腻于楚也
5.答案: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解析D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