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2022-03-15 18:33:57 1042次浏览 作者:语文资源组
    99%的老师看了都会下载的成套备课资料: 2025年人教版 (新课标)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题(全套)
    前往下载

    沁园春  长沙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词中的重点词语;

    3.内容赏析

    4.感受作者的博大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1.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东汉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4.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5. 写作背景

    1924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搞农民运动 ,而中共党内对搞农民运动是有争论的。一些党内领导人对农民运动有不同的看法,担心农民运动搞过火,甚至有人称“农民运动糟得很”。而毛泽东却认为很好,还写了一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给党内对农民运动有看法的领导看的。由于这篇文章,毛泽东被解除了中共党内委员的职务。毛泽东一生有两次被解除党内职务,一次就是这个时期,另一次在井冈山时期。他在党内的重要职务被解除之后,被派到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13年到1918,毛泽东在长沙获得了难得的求学时期。毕业后,单纯的学生生活一去不返,同学们也因各种原因纷纷离开,各奔前程。十年后的毛泽东重温故地,自然心生感慨,再加上湖南军阀赵恒锡对其的追捕。毛泽东在告别故土湖南南下广州之前还是比较仓皇的,这时的毛泽东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期1926

    字词汇总

    1.字音

    沁(qìn园春    jú)子洲       liáo)廓

    百舸(gě)       zhēng      挥斥方qiú)

    lǚ)       漫(màn)山遍野  (è)飞舟

    2.熟语

      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

    中流击水:化用“中流击楫”,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击水代表逆风而上,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反抗的中坚力量。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理清结构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下阙携来百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把握重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了时间是深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诗人在寒秋的橘子洲头,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湘江之水,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毛泽东会不会也有孔夫子的那份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果有的话,那他和柳宗元的那份孤独是不是一样的呢?同样是一“独”“寒”,柳宗元在《江雪》中所刻画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老翁的形象和诗人毛泽东此刻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去看诗人站在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相应的他所看到的风景在他的内心引起了什么反应。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山红遍”是指湖南岳麓山边上的一片红叶,“红”字写的是红枫满山,这是和寒秋照应。“万山”和“遍”字写得是红的范围,一个“遍”字写出枫叶之多之广。

    “层林尽染”,前面说是“万山”,而这一眼望不到边际的万山之上的枫叶林是怎样的呢?一个“层”字,大家想想山上之林的长势应该是怎样的?枫叶林一层一层的,说明枫树林非常,红的那种感觉也会是一层一层的。这句诗中“染”除了尽染之外,还表现出浸润之透,浸润之全。这里描写的枫叶非常美,在静态中又有动感。“染”字和“遍”字,有些动感,但总体来看还是静态的。下面要写动,写的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上面写红色,现在开始写绿色。“红”和“绿”都是充满生机的颜色,而一个“漫江碧透”的“透”字又写出了江色之澄澈,白居易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此处湘江之水也该是如此吧。而在开阔的水面上正是“百舸争流”的景象,千舟竞发。

    接着往下就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向下飞更为容易,可是一个“击”字告诉我们鹰是向上的,向着天空逆向飞翔,就有了一种向上搏击的味道。而鱼朝上游正好透气,可是一个“翔”字却写出了鱼儿游向水深处的努力,就显示出一种在艰难中迸发出来的生命的力度。那我们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是迎难而上的生命力的飞扬,所以你看天上地下,真是一派生机。

    鹰击长空”是仰视的, “鱼翔浅底” 是俯视的,还有平视的“层林尽染”,因为诗人站立在橘子洲头,上中下,层次清楚,而且既有静态的景物描写,也有动态的景物呈现,在色彩上更是大红大绿,我们看红色和绿色都是色彩中灿烂鲜艳浓烈的,所以会显得生气盎然,即使已到寒秋,可是依然是红绿相间,生机勃勃。这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特点,即使寒秋,可是都是生机勃发,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切景语皆情语,若是“怅”本不该写这类景物,应是“晓林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然而,毛泽东写的却是非常有活力的景物,到底“怅”什么呢?这个“怅”是失意吗?

    顾随先生在《顾随笺释毛主席诗词》中说“‘怅’只是远望,长思之义,不可解释为怅恨、怅惘,而应该是远望、长思。

    “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在橘子洲头,极目四望,视野开阔,正是远望当此时也该有长思出现吧,昔日好友,自己的青春年华,一切都跟眼前之景色一样充满了激情和生机。

    正是因为心中有如此豁达,所以笔下才会是目力所及无不生机勃发,所以才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叹。天地之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一切都在万物自身。人呢?人也一定是“竞自由”的,是自己主宰自己的沉浮的。这是一份信心,一份在困境中搏击的勇气。在上阕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应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之前的景物描写之后的问话,都是围绕这句话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上阕写景的中心,词至此才是见出了诗人的情怀,这是一份抒情,一份充满自信的抒情。

    “携来百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所谓“游”不一定是游泳,游玩、游学未尝不可;携是携手,就说明不是独自一人。后面“百侣”告诉我们是很多的人,曾经的岁月大家一起求学游玩。正好和上阕的第一句“独立寒秋”是一个呼应,独自人和携来百,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曾经的那一份岁月是怎样的呢?一年之中,一日之内,哪一分哪一秒是峥嵘的?不过是因为有人的峥嵘才会有岁月的峥嵘。“稠”是多的意思,这样的峥嵘岁月很多很稠密。这个“稠”字真是用得好,不用多而说稠,就把那种密度写出来了,这是诗人要夸耀的,得意的青春时光,所以不仅是多而且稠密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风度翩翩的少年,壮志凌云。那份才华、风度何以焕发?那份意气、挥斥何以展现?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这二句是一个顺接的关系。“指点江山”气势博大,是概括;“激扬文字”则是具体化。当年毛泽东办《湘潮》、《湘江评论》就是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在年轻时候作为学生所做过的事情,他那个时候的年龄跟同学们差不多,年轻时候大家都会写文章,指点历史,评说当下。那我想这是年轻人的一份意气,一份激情,年轻人就应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是毛泽东当时的江山是怎样的江山?国家又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毛泽东在诗中说“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就是一种忧国忧民,想要救国救民的大情怀,其实就是顾炎武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可能是穷学生,没有钱,可是却心忧天下。清朝一代名臣左宗棠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正此谓也!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是意动用法,就是“把……当作粪土。” 心中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自然对于所谓的功名利禄就看得轻了。把万户侯这样的功名利益视为粪土,所以在这几句话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书生意气,而且这份意气是有天下在胸中,有人民在心中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飞舟。”

    当年一起在湘江水流最急的地方游泳,而游泳所激起的浪花都遏止了船的前进:这是一份超强的自信。游”是多方面的,游学可以是词中的“激扬文字”,游玩可以是“到中流击水”也就是游泳,这两件事一个是激扬其智慧,一个是激扬其生命力。二者共同的特点是智慧和生命力的张扬,本质就是一份激情的飞扬。

    词的上阕最后是一个问题,“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讲上阕的时候我们说是对“万类霜天竞自由”来做了一个回答。万物自主沉浮,苍茫大地自然也是人民来主宰。然而以当时中国之形势,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去去受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且很多老百姓对自己的处境并没有清醒的认识。陈涉反问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不是每个百姓都有这样的意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沦陷于被压榨被欺凌的位置而心甘情愿。有的可能知道了但是无力改变,那么怎么办呢?

    下阕之中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回应,“谁主沉浮?”是我们,是我,因为我有这份激情在。而且这份激情始终在,正所谓“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是他16岁时候的诗句。下阕正好是16岁左右的样子,自己所做的事情,十年以后,毛主席面对国民形势的发展,即使出于革命的低潮期,但是他仍然书写的是一份激情和自信。

    十年以前,毛泽东关注的是什么?十年以后,毛泽东关注的又是什么?上下阙其实有着不同的回答。你看那时候毛泽东关注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就是狂,李白的“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就可以看作是他当时的写照。

    十年后现在的毛主席问的是什么?谁主沉浮?问的是中国将何处去,有谁能担当起主宰天下沉浮的责任。这时候的毛主席在激情之外,增加了理性。此时的毛泽东,从他个人来讲,他面临着诸多问。从国家说,国内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但是,毛泽东看出了运动背后的隐忧。他面临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将何处去?由谁来领导?(此时中共领导人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一直对国民党妥协。)所以,在处于人生相对低谷时期,毛泽东需要回到过去,到记忆中去找,找寻生命前进的动力。但是只有动力是不行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当人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无所谓,可以轻视,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这是年轻时候的勇气和魄力,但只有这个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需要一份理性的思考,中国将去向何方?这就面临一个由谁来领导的问题,“我”的人生责任的问题——由“我”来承担这个历史使命。

    写作特色:

    1.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最显著的特色。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生动。如“万山红遍”和“漫江碧透”主要是色彩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富于表现力。如“万”写出山之多,“遍”写出红之广,“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写出千帆竞发之热闹场面等。

    知识迁移

    (2018  北京东城)

     1.雨,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意象,下列诗句中,“雨”所承载的意绪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都张十八员外》)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

    D.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2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春秋时期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能见前之所未见之景,抒前之所未抒之情。王勃登滕王阁,见“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顿觉遥襟畅、逸兴飞;杜甫登白帝城外高台,见“          ,不见长江滚滚来”。不由慨叹身世飘零、老病孤愁;辛弃疾郁孤台,则借水怨山,“                    ,”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思。

     

    参考答案
      1D(A选项,初春时节,经过小雨的润泽,春草一片朦胧,表现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B选项,通过对雨后初晴的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作者对晴天和雨天不同天气的西湖美景的喜爱,对雨也是赞美和喜爱之情;C选项,写了春雨过后,山花烂漫,同样表现作者对春雨带来的春花的喜爱之情;D选项,作者通过孤独一人漂泊在外,伴着雨声,看到离群的孤雁,不禁心生悲凉,表现一种孤独漂泊的心绪,与前三句不同。

    2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无边落木萧萧下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拓展阅读

    毛泽东作品

    诗词

             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

      茫茫九派流 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滔滔, 心潮逐浪高!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站在九省通衢的武汉,长江与京汉、粤汉铁路纵横交汇,交通发达,通向四方,视野极其开阔。

    毛主席后来在这首词的自注中写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此前,毛主席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遭到了党内人士的抵制。不久,就发生了蒋介石的政务党务案对共产党人大肆捕杀,一时阴云笼罩,人心惶惶,中央决定派毛主席仍回湖南组织工农革命。在会湖南的前一天,毛泽东携杨开慧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对党内外的形式倍感苍凉与压抑,于是有“烟雨莽苍,龟蛇锁大江”的困惑,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的茫然。龟山蛇山封锁大江,黄鹤人去楼空, 现成的意象用以寄托心绪,非常传神。

    最后两句源自苏轼赤壁怀古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永恒慨叹和姿态,“把酒滔滔, 心潮逐浪高”,则平添几分入世的执著和顽强,即使革命处于低潮,前途有些不确定,但是对于理想的却一定是坚定的,是充满自信的。

                     采桑子 重阳

                                            1929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就让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929年对于毛泽东而言并不好受,622日,红四方面军“七大”召开,会议否决毛泽东提出的党对红军的领导必须实行集权制和坚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主张。毛泽东落选前敌委员会书记,不久他又患上了打摆子,一度病危,期间为了躲避敌人的“会剿”,在转移途中差点被抓。这一期间外界对毛泽东的传闻很多,共产国际讣告中说毛泽东在福建死于肺病,国民党专门发出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毛泽东久病未愈,住在江岸边的一座小楼上,第二天就是重阳节,忆往昔,看前路,毛泽东写了这首《采桑子重阳》。

                          沁园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是在“遵义会议”之后不久写的,那时是红军极度困难的时期4450

    著作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轮》

    名句

        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5.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6.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7.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8.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9.牢骚太胜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10.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1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2.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巩固练习

     

    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字注音。

    ⑴百            寥廓                  峥嵘            

               遒劲                  ⑹浪飞舟        

    2.解释下列词语。

    舸:                        ⑶漫江:             ⑷寥廓:                             

    ⑸苍茫:          ⑹沉浮:           ⑺指点:             ⑻挥斥:                             

    ⑼激扬:          ⑽峥嵘:          

    阅读全文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